2013年底全國人大常委會宣布廢止勞教制度,正式宣告這一實施了56年、飽受詬病的制度走向終結。這是十年來,繼2003年6月廢止收容遣送制度之后,在保障公民人身自由方面,法治往前邁出的又一步。
勞教制度廢止后,加上廢止前近一年的過渡時間,各地勞教所紛紛變身,或轉變?yōu)閺娭聘綦x戒毒所,或轉型為輕刑監(jiān)獄,大體過渡平穩(wěn)。但是,勞教制度廢止也暫時留下一塊制度空白,作為配套的法律制度,相關矯正法律仍待制定,《治安管理處罰法》和《刑法》亦有待無縫銜接。
空白若不及時填補,就有異化變形、死灰復燃的危險。今年初,多地出現形形色色的“訓誡中心”“法制教育基地”等,警示著建立配套銜接制度刻不容緩。
與此同時,廢止勞教制度是在廢止一種剝奪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理措施上的進步,映照著其他眾多未經司法程序剝奪人身自由的行政拘禁制度的落后。這就是在勞教之外,存在的被稱作“大勞教”的問題。包括收容教育制度、收容教養(yǎng)制度、強制戒毒制度、強制醫(yī)療制度等在內,甚至包括“雙規(guī)”“雙指”等紀檢措施,其根源在于強調秩序而忽略自由,強調安全而忽略人權,強調效率而忽略制約,其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特征,與法治精神格格不入,不乏濫用的危險,成為在“后勞教時代”,應當強烈警惕并逐步解決的問題。
凡限制和剝奪人身自由的措施,其決定程序均應通過司法達成,這是基本的法治原則。對各種“大勞教”措施進行司法化改造,在提倡法治中國的當下,正當盡快提上議事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