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帥,楊賽霓,李雙雙,杜 娟
(1.北京師范大學地表過程與資源生態(tài)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100875;2.北京師范大學減災與應急管理研究院,北京100875)
自然災害社會脆弱性研究進展*
賀 帥1,2,楊賽霓1,2,李雙雙1,2,杜 娟1,2
(1.北京師范大學地表過程與資源生態(tài)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100875;2.北京師范大學減災與應急管理研究院,北京100875)
隨著災害研究的不斷深入,社會脆弱性已成為自然災害脆弱性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并逐漸發(fā)展成為災害學研究的獨立領域。該文系統(tǒng)地闡述了社會脆弱性概念及其理論內(nèi)涵,辨析了社會脆弱性與風險、敏感性和適應性等相關概念之間的關系。研究歸納總結社會脆弱性量化評估的理論框架模型、研究方法及社會脆弱性因子選擇的理論依據(jù),最后探討了社會脆弱性研究中有待解決的問題,并對未來研究方向進行展望。社會脆弱性研究可為進一步探索脆弱性產(chǎn)生根源,辨識社會系統(tǒng)內(nèi)部的敏感要素和薄弱環(huán)節(jié),完善區(qū)域綜合風險防范體系提供理論依據(jù)和方法借鑒。
自然災害;社會脆弱性;風險;適應性
在全球變化的影響下,自然災害對人類社會造成的威脅日益嚴峻。如何減輕自然災害風險已成為國際社會和學術界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災害學研究重心亦從致災因子角度探討災害發(fā)生的內(nèi)在機制和規(guī)律,逐漸轉移到從災害社會學角度探討社會經(jīng)濟系統(tǒng)的脆弱性研究。自然災害事件所導致的災情差異并非僅僅源于致災因子強度的大小,脆弱性高低是導致區(qū)域災情差異的另一個重要因素[1]。因為人類極難掌控致災因子,降低脆弱性已成為減輕災害影響和損失最為直接、有效的方法[2-3]。
縱觀脆弱性的研究歷程,其研究內(nèi)容大致可以歸為兩個方面:自然脆弱性和社會脆弱性。目前越來越多的國際組織關注人類社會系統(tǒng)對脆弱性的影響,如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4]、GCRIO(US Global Change Research Information Office)[5]、UNU-EHS(The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 and Human Security)[6]等。聯(lián)合國大學環(huán)境與人類安全研究所連續(xù)多年在慕尼黑舉辦“社會脆弱性”為主體的年度講學[7]。Dwyer等[8]采用系統(tǒng)演進分析方法對社會脆弱性進行量化評估;Cutter等采用美國各州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選取代表社會脆弱性的指標,分析了美國社會脆弱性的時空特征[9-11]。國內(nèi)學者也從不同的角度對自然災害社會脆弱性進行了研究。如葛怡等采用Hoovering評估模式評估了長沙地區(qū)水災社會脆弱性,探討了家戶的水災社會脆弱性[12];張金水等對影響我國城市地震災害社會脆弱性的因素進行了分析,構建了城市地震災害社會脆弱性評價指標體系[13];陳磊等結合了投影尋蹤聚類模型與實數(shù)編碼的加速遺傳算法,評估了上海市自然災害社會脆弱性[14];游溫嬌等依據(jù)災害位置模型和應急管理周期理論,構建了洪災社會脆弱性指標體系[15];文彥君對陜西省自然災害的社會易損性進行了評價[16]。國內(nèi)外對社會脆弱性的研究日益關注,并取得大量成果,已經(jīng)由初期探索向中期發(fā)展過渡?;诖耍疚膰L試在自然災害脆弱性的基礎上,探討社會脆弱性的概念及其內(nèi)涵,綜述現(xiàn)有的社會脆弱性評估方法,分析當前的研究難點,以期為進一步探索社會脆弱性產(chǎn)生的根源,辨識社會脆弱性的敏感要素,完善區(qū)域綜合風險防范體系提供一些理論依據(jù)和方法借鑒。
隨著災害學的發(fā)展,脆弱性從社會學的范疇逐漸擴展到自然災害領域的應用[15-16]。為深入探討災害風險的內(nèi)在規(guī)律,脆弱性已成為災害學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其內(nèi)涵也在不斷擴展,由初期只考慮承災體敏感性逐漸發(fā)展為考慮承災體暴露性及系統(tǒng)適應能力等在內(nèi)的多元結構[17]。
一般認為,脆弱性是指系統(tǒng)在某一災害事件影響下可能遭受的潛在損失[8,18-19]。脆弱性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①系統(tǒng)外部性,系統(tǒng)暴露于致災因子的影響下,某一災害事件發(fā)生時導致系統(tǒng)產(chǎn)生損失;②系統(tǒng)內(nèi)部性,系統(tǒng)內(nèi)部結構抵抗外部沖擊的能力[20-21]。系統(tǒng)內(nèi)部結構決定了系統(tǒng)應對災害事件的能力。各要素狀態(tài)改變,會通過復雜的反饋機制影響并改變系統(tǒng)結構和功能[1,3],系統(tǒng)內(nèi)部結構的差異可能導致災害損失增大或減小。在某一災害事件中,脆弱性越高,越容易遭受打擊,所導致的災害損失越嚴重。世界風險報告(World Risk Report)中指出,脆弱性是系統(tǒng)敏感性、應對能力和適應性的函數(shù)[6],強調(diào)了在受到災害事件影響時,系統(tǒng)的抵御、應對和恢復能力,此定義側重了系統(tǒng)的內(nèi)部性[17]。IPCC認為脆弱性是系統(tǒng)易受或缺乏應對災害事件影響的程度,強調(diào)了承災體本身的敏感性,系統(tǒng)容易受到外界侵擾的性質(zhì)[4]。Cutter指出脆弱性是區(qū)域致災因子和社會系統(tǒng)相互作用的產(chǎn)物,是個人或群體暴露于致災因子下而受到影響的可能性,強調(diào)了人類抵御災害過程中的社會經(jīng)濟屬性[22]。雖然目前對脆弱性定義多種多樣,但總的來說,脆弱性是系統(tǒng)(個人或是群體)的一種特有屬性,可源于系統(tǒng)所屬的自然環(huán)境,也可源于社會環(huán)境[9,23-25]。
根據(jù)脆弱性研究視角的差異,脆弱性可以分為以研究承災體本身生物物理屬性的“自然脆弱性”和從社會角度分析脆弱性產(chǎn)生根源的“社會脆弱性”。社會脆弱性是災害風險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探討災害影響的關鍵要素。在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的引導下,隨著災害社會學的發(fā)展,學者們逐漸將研究的焦點從自然工程技術轉向災害發(fā)生的社會基礎,認為社會系統(tǒng)內(nèi)部結構的差異會導致系統(tǒng)脆弱性的不同[19,22-23]。
目前社會脆弱性的研究,從研究對象的尺度上看,可分為三個層次:①個體或家戶社會脆弱性,其核心是從個體或家戶的屬性出發(fā)研究其自身的脆弱性,如葛儀對長沙市家戶水災社會脆弱性的研究[12],Melissa探討老年人口的社會脆弱性特征[26];②社區(qū)社會脆弱性,其核心是探討由個體組成的社會網(wǎng)絡對社會脆弱性的影響,如Morrow對社區(qū)脆弱性影響因子進行了分析,制作了社會脆弱性地圖,為社區(qū)防災減災提供了理論依據(jù)[27];金磊通過分析社區(qū)脆弱性,提出安全社區(qū)的建設模式[28];③區(qū)域社會脆弱性,其核心是探討某一國家或區(qū)域范圍系統(tǒng)內(nèi)部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對社會脆弱性的影響,如陳磊評估了上海市自然災害社會脆弱性[14];Adger分析了氣候變化和極端事件影響下越南沿海地區(qū)的社會脆弱性[29]。
從研究的內(nèi)容上看,可以分為以下兩類:①探討涵蓋底層社會、經(jīng)濟、政治、文化及制度等要素的綜合作用對脆弱性的影響,如Cutter選取代表美國各縣的社會、經(jīng)濟、人口等指標,深入探討了美國社會脆弱性的時空特征[10];Anderson深入探討了社會、經(jīng)濟等要素對脆弱性的影響[30];②探討系統(tǒng)內(nèi)某一要素與社會脆弱性的關系,涉及社會、經(jīng)濟、政治、文化及制度等要素,如Cutter指出種族、階級是影響美國南部地區(qū)社會脆弱性的因子,老年人、流浪人群、旅游者等其他特殊人群遭遇風險的可能性要高于正常人群,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區(qū)域社會脆弱性[31]。Andrew針對老年人口的健康狀況來分析這一特定人群的社會脆弱性,當其死亡偏高時,其社會脆弱性也明顯偏高[26]。部分學者深入探討了貧困、性別、弱勢群體(殘疾人、移民、旅游者等群體)、社會地位、職業(yè)和收入水平等重要因子對社會脆弱性的影響,認為遭受災害沖擊時,受教育程度高和收入水平高的人群,其恢復能力也越強,表現(xiàn)出來的脆弱性也越低[29,32-33]。
2.1 社會脆弱性的概念
社會脆弱性是從社會角度分析脆弱性產(chǎn)生的根源,學術界對其概念尚未形成統(tǒng)一的定義。Anderson認為社會脆弱性是指在現(xiàn)存或是預期發(fā)生的災害事件的影響下,社會系統(tǒng)無法承受災害事件帶來的不利影響而遭受的潛在災害損失[30,34]。Cutter等認為,在某種程度上,社會脆弱性是社會不平等現(xiàn)象的產(chǎn)物,導致不平等現(xiàn)象的這些社會因素和壓力不僅使得不同社會群體在應對不利情況時敏感性不同,且影響災后社會群體的應對能和恢復能力[9,10,31]。Brooks提出社會脆弱性是系統(tǒng)內(nèi)在特征的固有屬性,是災害發(fā)生前系統(tǒng)既存的一種狀態(tài)[24]。針對目前學術界已提出的社會脆弱性定義,周利敏根據(jù)定義所涉及的核心問題的差異,將其歸類為四類:①重視災害對系統(tǒng)的沖擊及潛在威脅的“沖擊論”定義;②突出災害危險發(fā)生概率的“風險論”定義;③側重系統(tǒng)內(nèi)在特性的“社會關系呈現(xiàn)論”定義;④強調(diào)系統(tǒng)外部性的“暴露論”定義[7,35]。
筆者認為,社會脆弱性的理論內(nèi)涵應從兩個方面進行理解:①社會系統(tǒng)遭受災害事件沖擊時的敏感性。社會系統(tǒng)的這種敏感性涉及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第一,災害事件導致系統(tǒng)產(chǎn)生脆弱性的潛在因素,這些因素包括社會、經(jīng)濟、政治、文化和制度等因素,體現(xiàn)為社會系統(tǒng)整體的敏感性;第二,在災害事件所帶來的不利影響下,社會系統(tǒng)內(nèi)各要素遭受損失程度的大小,體現(xiàn)為社會系統(tǒng)內(nèi)部要素的敏感性;②社會系統(tǒng)的災害應對和適應能力,體現(xiàn)為社會系統(tǒng)內(nèi)部要素狀態(tài)的變化通過反饋機制,對系統(tǒng)結構和功能產(chǎn)生影響。社會脆弱性是人類社會系統(tǒng)的一種既存狀態(tài),是指在現(xiàn)存或是預期發(fā)生的災害事件的沖擊和擾動下,人類社會系統(tǒng)所表現(xiàn)出來的易受損失的程度、災害應對和適應能力的大小。
2.2 風險、敏感性、適應性與社會脆弱性
2.2.1 風險與社會脆弱性
自然災害風險研究是區(qū)域防災減災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1999年,聯(lián)合國《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IDNDR)科學技術委員指出風險管理與脆弱性之間密切相關,并將減輕災害風險列為21世紀國際減災核心問題之一[36-37]。風險是指由災害事件所引起的,對某一特定的環(huán)境或系統(tǒng)產(chǎn)生影響而導致災害損失的可能性,是致災因子、承災體暴露性和承災體脆弱性三者共同作用的結果[1,8]。在同等強度的災害事件影響下,區(qū)域經(jīng)濟、受災群體、個人或群體災害應對和適應能力的不同,都將導致區(qū)域災害風險的差異,從而影響災害損失。社會脆弱性是研究社會系統(tǒng)內(nèi)部結構對災害損失的影響,是脆弱性的重要組成成分,更是災害風險研究的重要指標。
2.2.2 敏感性與社會脆弱性
敏感性是系統(tǒng)的固有屬性,指系統(tǒng)受災害事件影響的程度,包括災害事件的有利影響和不利影響,其影響可為直接影響,也可為間接影響[24,38-39]。敏感性是研究系統(tǒng)脆弱性的重要指標,是研究社會脆弱性的核心內(nèi)容之一。社會脆弱性考慮的是災害事件沖擊下人類社會系統(tǒng)的屬性。在受到這種沖擊的狀況下,系統(tǒng)內(nèi)部要素必然對這些不利影響做出響應,其要素的狀態(tài)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通過反饋影響系統(tǒng)的結構和功能,最終以災害損失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可以認為,敏感性是社會脆弱性的重要內(nèi)涵。與敏感性不同的是,社會脆弱性研究除注重系統(tǒng)的敏感性外,還需考慮系統(tǒng)對災害的應對和適應能力。
2.2.3 適應性與社會脆弱性
適應性是指人類通過改變系統(tǒng)內(nèi)部要素的特征或狀態(tài),從而使得系統(tǒng)內(nèi)部結構更趨完善,以更好地對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存在或即將會發(fā)生的災害事件做出響應的能力[24,40]。系統(tǒng)中任何個體或群體,都是處于一個復雜的環(huán)境中,其適應并非絕對適應。當所處的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時,系統(tǒng)需要通過自我修正,以提高自身的適應能力、降低系統(tǒng)的脆弱性。比如:在遭受某種特定災害事件影響時,有些地區(qū)的破壞程度嚴重,而有些地區(qū)遭受破壞程度很輕或是沒有受到破壞,這種現(xiàn)象體現(xiàn)了人類社會系統(tǒng)災害應對和適應能力的差異。適應性所表示的是社會系統(tǒng)通過不斷調(diào)整應對策略和措施以適應周圍環(huán)境的一個過程量[15,40],是系統(tǒng)的一個長期適應過程。這種長期適應過程對系統(tǒng)內(nèi)部結構的影響和改變,會使得系統(tǒng)在遭受災害事件影響時,表現(xiàn)出一定的適應能力,而這種適應能力是系統(tǒng)對災害的一種響應。適應能力有別于適應性,它是影響系統(tǒng)社會脆弱性的重要因素,是系統(tǒng)在遭受災害事件沖擊時所表現(xiàn)出的一個狀態(tài)量。
2.3 社會脆弱性研究方法
眾多學者在社會脆弱性定義上存在分歧,主要根源在于:對脆弱性概念模型和框架理解存在差異。在脆弱性大量的定性和定量研究基礎上,學者們提出了三個經(jīng)典的概念模型:RH(the Risk-Hazard)模型、PAR(Pressure-and-Release)模型和HOP(Hazards-of-Place)。這些概念模型的提出與發(fā)展,為社會脆弱性量化評估奠定了理論基礎。
2.3.1 社會脆弱研究的理論模型
(1)RH(the Risk-Hazard)模型
RH模型最先由Gilbert提出,是探討社會和環(huán)境系統(tǒng)之間的交互影響的概念模型(圖1)。RH模型試圖理解危險區(qū)域的暴露度以及導致承災體脆弱性增加的驅動因素[41]。RH模型是基于災害事件暴露度,以災害事件為中心,將災害事情所造成的損失理解為暴露度與敏感性之間的函數(shù)。模型中并未考慮人為因素對脆弱性的影響,以及社會、政治和經(jīng)濟壓力對個人響應和應對災害事件能力的作用。
圖1 RH(the Risk-Hazard)簡化模型
(2)PAR(Pressure-and-Release)模型
PAR模型即壓力-釋放模型(圖2),是Blaikie等人對RH概念模型理論的進一步發(fā)展,該模型是以人為本,追溯在與自然災害事件的交互作用時,脆弱性驅動因子從“動態(tài)壓力”狀態(tài)轉變?yōu)椤拔kU環(huán)境”的進程。該模型認為脆弱性是災害產(chǎn)生的根源,致災因子是災害形成的必要條件,災害事件造成的損失可以理解為脆弱性和致災因子的函數(shù)。PAR模型中考慮了人為因素對社會脆弱性的影響,以及社會、經(jīng)濟和政治等因素導致社會資源分配差異的影響,但該模型對災害成因的根源探究較缺乏,且未能解決社會與自然系統(tǒng)耦合作用對災害產(chǎn)生的影響[42-43]。
圖2 PAR(Pressure-and-Release)簡化模型
(3)HOP(Hazards-of-Place)模型
HOP模型是美國學者Cutter于1996年提出的(圖3),模型綜合考慮了RH模型以及從政治生態(tài)角度對脆弱性的理解,是對脆弱性進行綜合評估的典型代表[22]。該模型以區(qū)域為單元,認為脆弱性是建立在人地綜合環(huán)境基礎上,通過綜合分析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結構對脆弱性的影響,指出區(qū)域脆弱性是由物理脆弱性和社會脆弱性兩部分組成的。社會脆弱性是潛在的災害與特定的社會結構相互作用的結果。HOP模型的不足之處是其未能檢驗社會脆弱性產(chǎn)生的根源。然而,HOP模型最適合實證檢驗及地理空間技術的使用。
圖3 HOP(Hazards-of-Place)簡化模型
2.3.2 社會脆弱性的量化評估與因子選擇
由于人類社會系統(tǒng)的復雜性,及社會結構中部分要素的識別和量化難度大,且相應的量化技術方法目前并不成熟,這給社會脆弱性的量化評估帶來了極大的困難?,F(xiàn)有的評估方法一般是根據(jù)客觀事物按照不同維度提取的指標數(shù)據(jù)進行綜合評價。
目前脆弱性量化評估模式主要有兩種:①基于影響因子的理論理解,自上而下選擇評估指標的演繹法。演繹法是根據(jù)已選定的社會脆弱性概念模型進行指標選取和計算。主要的流程為:構建社會脆弱性評估指標體系,指標量化賦權,建立評估準則,計算評估體系的社會脆弱性;②基于統(tǒng)計規(guī)則,自下而上選擇評估指標的歸納法。歸納法是從大量的社會脆弱性的相關變量中進行篩選出具有明顯統(tǒng)計關系的指標,然后利用這些指標和統(tǒng)計關系構建數(shù)學模型,評估系統(tǒng)的社會脆弱性。
在實際應用中,社會脆弱性評估并非純粹地使用演繹法或是歸納法,研究者根據(jù)理論模型構建評估指標體系,通過數(shù)學模型評估社會脆弱性,如Cutter等基于HOP概念模型對社會脆弱性的理解,構建社會脆弱性評估指標體系,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評估了美國社會脆弱性[9-10,31];Adger在構建社會脆弱性指標基礎上,評估了越南沿海地區(qū)的社會脆弱性[29];葛儀采用脆弱性指標體系,評估了長沙市家戶水災社會脆弱性[12];陳磊采用投影尋蹤聚類模型,評估了上海市自然災害社會脆弱性[14]。
綜上所述,因子選擇是社會脆弱性評估最基本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如何確定社會脆弱性因子取決于所研究的學科以及研究對象。Anderson認為社會脆弱性應是研究人類如何應對自然災害,探討社會、經(jīng)濟、政治、文化及制度等因子對脆弱性的影響[30]。Adger指出社會制度、社會資本和文化習俗等因子對人類社會系統(tǒng)固有的內(nèi)部特征起決定性的作用[44]。Enarson等認為職業(yè)、族群、性別、收入水平、健康狀況、受教育程度以及社會保障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區(qū)域社會脆弱性[22-33]。社會經(jīng)濟地位、年齡、性別、特殊人群、民族、醫(yī)療服務條件和受教育水平等是社會脆弱性研究中廣泛使用的影響因子[22,30,33,45-47]。
為了更科學、系統(tǒng)地研究社會脆弱性,以便對其進行更具體的分析,國內(nèi)外學者從社會脆弱性的形成機制出發(fā)選擇更為全面的社會脆弱性因子。Dywer[8]以系統(tǒng)化分析方法列出不同要素對脆弱性的影響,并將可量化的社會脆弱性因子分為四個層次:①家戶中個人的屬性因子,主要描述的是居民個人屬性特征、居住狀況、財富占有等對脆弱性的影響,具體包括年齡、性別、收入狀況、殘障狀況、財產(chǎn)占有權等;②社區(qū)屬性因子,主要考慮社會網(wǎng)絡對脆弱性的影響方式、以及個人與社區(qū)的關系,主要包括社區(qū)參與、對等互惠、網(wǎng)絡規(guī)模、合作、情感支持等;③服務因子,主要是從地理的概念分析醫(yī)療、社會服務等對脆弱性的影響;④組織/架構因子,主要從制度的角度分析地區(qū)政府政策對脆弱性的影響。Cutter[9]在HOP理論模型的指導下,選取了影響社會脆弱性的250多個變量,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將其濃縮為11個因子,構建了美國各州的社會脆弱性指標。這11個因子涉及到了社會、經(jīng)濟、政治、教育及文化等各個方面,其具體是社會經(jīng)濟地位、性別、種族與人種、年齡、工商業(yè)發(fā)展、職業(yè)損失、鄉(xiāng)村/都市、居住房屋的結構、基礎建設和救生網(wǎng)絡、租房者、職業(yè)、家庭成員結構、教育、人口增長、醫(yī)療服務、特殊依賴人群和有特殊需求的族群。
目前對社會脆弱性因子的選擇主要是從社會、經(jīng)濟、政治等方面考慮,分析社會結構內(nèi)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隨著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在選擇社會脆弱性因子方面考慮越來越全面,也更加系統(tǒng)。但由于人類社會系統(tǒng)的復雜性,因子選擇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因子選擇受主觀因素影響;②部分對社會脆弱性影響較大的因子難以量化;③因子選擇過程對人類和自然環(huán)境的耦合作用考慮不足。
隨著對自然災害脆弱性理解的不斷深入,社會脆弱性逐漸成為國內(nèi)外學者關注的熱點。筆者認為社會脆弱性作為脆弱性的重要組分,是風險評估的重要核心要素;社會脆弱性涵蓋了系統(tǒng)的敏感性、災害應對和適應能力;適應性是與社會脆弱性密切相關而又獨立存在的概念,其側重描述系統(tǒng)為應對自然災害,降低風險的一個長期適應過程。社會脆弱性側重表征系統(tǒng)的一個狀態(tài)量,兩者是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的概念。由于社會系統(tǒng)的復雜性,系統(tǒng)內(nèi)部各要素相互作用機制的不明確性,社會脆弱性研究受到很多條件的限制,對其概念的描述仍較模糊。現(xiàn)有研究方法相對較單一,評價指標體系的理論依據(jù)仍不夠充分。未來的研究方向可以在以下三個方面開展。
(1)構建社會脆弱性理論體系。目前社會脆弱性研究尚處于探索發(fā)展階段,尚未形成統(tǒng)一的理論體系,其概念、理論內(nèi)涵等仍存在爭議。社會脆弱性研究中,社會系統(tǒng)內(nèi)各要素間的相互關系、機制等仍是研究中較薄弱的環(huán)節(jié);在概念上,社會脆弱性與風險、敏感性、適應性等其他概念上容易混淆,需要多學科的交叉研究,進一步了解社會脆弱性產(chǎn)生的根源,探討社會系統(tǒng)各要素間相互作用關系及人類與自然的耦合關系,明確各要素對社會脆弱性的影響。
(2)發(fā)展社會脆弱性多元量化評估方法。一方面由于社會系統(tǒng)的復雜性,各要素耦合關系的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綜合性的研究方法仍比較缺乏。尤其對社會系統(tǒng)內(nèi)部分要素的定量化表達較難,使得全面、系統(tǒng)的社會脆弱性評估較難實現(xiàn)。另一方面,由于社會系統(tǒng)受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較大,其區(qū)域差異性較顯著,進行社會脆弱性評估時,應更深入地探討區(qū)域社會系統(tǒng)和災害系統(tǒng)特征對社會脆弱性的影響。因此社會脆弱性研究應多借鑒其他學科領域的研究成果,如采用系統(tǒng)建模的方法深入了解各因子間的相互作用機理和規(guī)律等;通過實地調(diào)研深入了解影響區(qū)域社會脆弱性的因子,探索其量化方法,以實現(xiàn)社會脆弱性量化評估的多元化發(fā)展。
(3)健全社會脆弱性評價指標體系。國內(nèi)外對社會脆弱性研究中因子的選擇尚未形成統(tǒng)一的標準,對社會與自然的耦合作用及因子間相互作用關系考慮不足,且全面、系統(tǒng)的社會脆弱性評估需要大量基礎數(shù)據(jù)作支撐,因此社會脆弱性的量化研究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從現(xiàn)有研究成果看,社會脆弱性多是針對特定災種、社會系統(tǒng)中特定群體或特定要素、及特定區(qū)域進行研究,因此加強對系統(tǒng)各要素相互作用機理的研究,進一步完善社會脆弱性理論體系,以建立全面、系統(tǒng)、合理的指標體系,是提高社會脆弱性研究精度的重要基礎。
[1] 史培軍.四論災害系統(tǒng)研究的理論與實踐[J].自然災害學報,2005,14(6):1-7.
[2] Berkes F.Understanding uncertainty and reducing vulnerability:lessons from resilience thinking[J].Natural Hazards,2007,41(2):283-295.
[3] 石勇,許世遠,石純,等.自然災害脆弱性研究進展[J].自然災害學報,2011,20(2):131-137.
[4] Martin L Parry.Climate change 2007:Impacts,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working group I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PCC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5] Global change impacts,vulnerabilities,and responses[EB/OL].(2001-03-01)[2011-09-22].http://www.globalchange.gov/what-we-do/study-climate-and-global-change/whatwe-study/impacts-vulnerabilities-responses.
[6] Alliance Development Works.World Risk Report 2012.[EB/OL].[2013-03-20]http://www.weltrisikobericht.de/uploads/media/WRR_2012_en_online.pdf.
[7] 周利敏.社會脆弱性:災害社會學研究的新范式[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20-28.
[8] Dwyer A,Zoppou C,Nielsen O,etal.Quantifying social vulnerability:A methodology for identifying those at risk to natural hazards[M].Canberra,Australia:Geoscience Australia,2004.
[9] Cutter SL,Boruff B J,ShirleyW L.Social vulnerability to environmental hazards[J].Social science quarterly,2003,84(2):242-261.
[10]Cutter S L,F(xiàn)inch C.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in social vulnerability to natural hazards[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08,105(7):2301-2306.
[11]Schmidtlein M C,Deutsch R C,Piegorsch W W,et al.A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the social vulnerability index[J].Risk Analysis,2008,28(4):1099-1114.
[12]葛怡,史培軍,劉婧,等.中國水災社會脆弱性評估方法的改進與應用——以長沙地區(qū)為例[J].自然災害學報,2008(6):54-58.
[13]張金水,賈增科.城市地震災害社會脆弱性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科技致富向導,2010,36(7):12-14.
[14]陳磊,徐偉,周忻,等.自然災害社會脆弱性評估研究——以上海市為例[J].災害學,2012,27(1):98-100.
[15]游溫嬌,張永領.洪災社會脆弱性指標體系研究[J].災害學,2013,28(3):215-220.
[16]文彥君.陜西省自然災害的社會易損性分析[J].災害學,2012,27(2):77-81.
[17]Kelly PM,AdgerW N.Theory and practice in assessing vulnerability to climate change and Facilitating adaptation[J].Climatic change,2000,47(4):325-352.
[18]Rygel L,O’sullivan D,Yarnal B.Amethod for constructing a so-cial vulnerability index:An application to hurricane storm surges in a developed country[J].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for Global Change,2006,11(3):741-764.
[19]Adger W N.Vulnerability[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06,16(3):268-281.
[20]Peduzzi P,Dao H,Herold C,et al.Assessing global exposure and vulnerability towards natural hazards:The Disaster Risk Index[J].Natural Hazards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2009,9(4):1149-1159.
[21]Ellis C J.A risk-based model of climate change threat:hazard,exposure,and vulnerability in the ecology of lichen epiphytes[J].Botany,2012,91(1):1-11.
[22]Bohle H G.Vulnerability and criticality:Perspectives from social geography[EB/OL].[2013-03-20].http://www.ihdp.uni-bonn.de/html/publications/update/IHD PUpdate01_02.h.
[23]商彥蕊.災害脆弱性概念模型綜述[J].災害學,2013,28(1):112-116.
[24]Cutter S L.Vulnerability to environmental hazards[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1996,20:529-539.
[25]Sarewitz D,Pielke R,Keykhah M.Vulnerability and risk:Some thoughts from a political and policy perspective[J].Risk Analysis,2003,23(4):805-810.
[26]Brooks N.Vulnerability,risk and adaptation:A conceptual framework[J].Tyndall Centre for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Working Paper,2003,38:1-16.
[27]李鶴,張平宇,程葉青.脆弱性的概念及其評價方法[J].地理科學進展.2008,27(2):18-25.
[28]Andrew M K,Mitnitski A B,Rockwood K.Social vulnerability,frailty and mortality in elderly people[J].PLoS One,2008,3(5):22-32.
[29]Morrow B H.Identifying and mapping community vulnerability[J].Disasters,1999,23(1):1-18.
[30]金磊.中國安全社區(qū)建設模式與綜合減災規(guī)劃研究[J].中國公共安全:學術版,2007(1):5-10.
[31]Neil AdgerW.Social vulnerability to climate change and extremes in coastal Vietnam[J].World Development,1999,27(2):249-269.
[32]Anderson M B.Vulnerability to disaster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 general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vulnerability[J].Disaster Preven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conomic and Policy Issues.Washington,DC:World Bank,1995:41-59.
[33]Cutter S.The geography of social vulnerability:Race,class,and catastrophe[J].Understanding Katrina:Perspectives from the social sciences,2005.
[34]Morduch J.Poverty and vulnerability[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84(2):221-225.
[35]Enarson E P.Gender and natural disasters[M].Geneva:ILO,2000.
[36]Cooley H,E Moore,M Heberger,et al.Social vulnerability to climate change in California[C]//California Energy Commission. 2012.
[37]周利敏.從自然脆弱性到社會脆弱性:災害研究的范式轉型[J].思想戰(zhàn)線,2012,2(38):11-15.
[38]IDNDR-ESCAP.Regional Meeting for Asial:Risk Reduction and society in the 21st century[EB/OL].[2013-03-20].http://www.unescap.org/enrd/water_mineral/disaster/idndr.htm.
[39]蘇桂武,高慶華.自然災害風險的分析要素[J].地學前緣,2003,10(Supp.1):272-279.
[40]Klein R JT,Nicholls R J,Thomalla F.Resilience to natural hazards:How useful is this concept?[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Part B:Environmental Hazards,2003,5(1):35-45.
[41]沈莎莎,高群,陳爽,等.全球變化下的適應性及其研究進展[J].Environmental Science&Technology,2012,35(12):166-173.
[42]Smit B,Wandel J.Adaptation,adaptive capacity and vulnerability[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06,16(3):282-292.
[43]White G F,Haas JE.Assessment of research on natural hazards[M].Mit Press,1975.
[44]Blaikie P,Cannon T,Davis I,et al.At Risk:Natural hazards,people vulnerability,and disasters[M].London,New York:Routledge Publishers,1994.
[45]Turner BL,Kasperson RE,Matson PA,et al.A framework for vulnerability analysis in sustainability science[J].PNAS,2003,100(14):8074-8079.
[46]AdgerW N,Brooks N,Bentham G,et al.New indicators of vulnerability and adaptive capacity[M].Norwich:Tyndall Centre for Climate Change Research,2004.
[47]Tierney K J,Lindell M K,Perry R W.Facing the unexpected:Disaster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in the United States[M].Joseph Henry Press,2001.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Social Vulnerability of Natural Disaster
He Shuai1,2,Yang Saini1,2,Li Shuangshuang1,2and Du Juan1,2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Resource Ecology,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2.Academy of Disaster Reduction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Ministry of Civil Affairs and Ministry of Education,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
With the progress in disaster study,social vulnerabili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tudy of vulnerability to natural disasters,and has gradually become an independent field of disaster science.After systematically formulating the concept and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of social vulnerability,this study different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isk,sensitivity,adaptation and social vulnerability,summarized conceptualmodels,theoretical frameworks,methods,and theory for factors selection.We discussed existing issues and research directions for social vulnerability.Social vulnerability study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base and methodologies for the further exploration of root causes of vulnerability,the identification of sensitive elements and the vulnerable links in social system,and the improvement of regional comprehensive risk governance system.
natural disaster;social vulnerability;risk;adaptation
X43
A
1000-811X(2014)03-0168-06
10.3969/j.issn.1000-811X.2014.03.030
賀帥,楊賽霓,李雙雙,等.自然災害社會脆弱性研究進展[J].災害學,2014,29(3):168-173.[He Shuai,Yang Saini,Li Shuangshuang,etal.Progress in Research on Social Vulnerability of Natural Disaster[J].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2014,29(3):168-173.]*
2013-12-27 修回日期:2014-02-28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2012CB955402);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2012DFG20710)
賀帥(1986-),女,湖南益陽人,博士,主要研究自然災害風險分析與模型.E-mail:heshuai@m(xù)ail.bnu.edu.cn
楊賽霓(1975-),女,江蘇武進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交通應急與風險管理.
E-mail:yangsaini@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