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秀芝 徐建初
(浙江理工大學圖書館 浙江 杭州 310018)
高校圖書館作為學校的文獻信息中心和教學科研文獻保障機構,在高校的學科建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館藏結構是否合理,是否能和學校的學科建設相匹配是衡量其館藏質量的重要標志,也是學科建設高水平發(fā)展的基本條件和重要支撐力量。所以從高校發(fā)展和學科建設的戰(zhàn)略高度上來構建館藏文獻資源體系是圖書館資源建設的基本原則,也是更好地提升自身服務質量、不斷開拓圖書館學科化服務實踐創(chuàng)新的重要舉措。
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日益增長的信息需求,是圖書館資源建設的根本宗旨。館藏是圖書館開展讀者服務的物質基礎,所以在目前圖書出版量劇增、購書經費緊缺的困境下,怎樣用有限的經費采購到讀者需要的高質量圖書是擺在圖書館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課題。本文以浙江理工大學圖書館為例,通過對館藏利用數據的統(tǒng)計分析,力求發(fā)現(xiàn)館藏圖書與讀者需求之間的差距,為調整和優(yōu)化館藏結構、提高館藏質量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并能為高校重點學科館藏建設提供參考。
館藏圖書只有在不斷地流通使用中才能真正體現(xiàn)其利用價值。一般來講,流通統(tǒng)計數據能夠反映館藏的實際使用情況,因而常被學界作為評價館藏結構是否合理的方法和手段。本文主要從總館藏利用率、流通—藏書比以及重點學科館藏利用率、流通—藏書比等方面對浙江理工大學圖書館館藏利用情況進行統(tǒng)計分析。為了使統(tǒng)計數據更全面客觀并具有參考意義,時間跨度盡量選的長一點,以下各項統(tǒng)計指標均取2009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四年間的平均值。
館藏利用率是指被讀者借閱的文獻數量占全部館藏藏書數量的百分比,是衡量館藏質量的一個重要參數,也是對圖書館工作狀況進行評價的一個重要依據。一般來說,圖書館的管理和服務水平越高、圖書館的藏書結構越科學,其總體藏書利用率就越高,館藏利用率越高,表明其館藏質量也就越高。
由于我館實行的是全開架借閱,所以館內閱覽情況難以做出準確統(tǒng)計,因此,僅以實際外借數據作為讀者利用情況的主要參考依據。根據匯文統(tǒng)計模塊來源數據,2009至2012年我館館藏利用率見表1。四年間圖書外借總量呈上升的趨勢,2010年的借閱量是2009年的7.5倍還多,之后兩年雖稍有下降,但借閱總量還是比較高的。四年里總館藏利用率不高,平均種利用率為24.57%,平均冊利用率為13.39%。2009年的種利用率只有7.28%,遠遠低于平均利用率,而冊利用率更低,不到3%。2010年館藏的利用率急劇提高,種利用率達33.23%,隨后兩年雖有微小下降但仍保持較高的利用率。綜合近三年的館藏利用率可知,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圖書未被借閱過,如此高的零借次圖書突顯出館藏圖書的質量和與學科的匹配程度都很低。
表1 2009-2012年圖書館藏利用率
造成館藏利用率低的原因應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我館館舍面積較大,閱覽座位較多,全開架的管理方式和舒適的閱覽環(huán)境使讀者更愿意選擇館內閱覽,所以往往出現(xiàn)館內閱覽座位緊缺、人滿為患的狀況。另外,我館購買的超星和書生電子圖書達150多萬冊,這些電子圖書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部分讀者的借閱需求。當然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現(xiàn)有館藏質量不高,達不到讀者的借閱需求,從而影響了館藏利用率。
通常所說的利用率即冊利用率,這里所提到的利用率是取四年冊利用率的平均值,即冊均利用率。學科館藏利用率指的是某類圖書一段時間內(通常為一年)流通量與館藏總流通量之比,也稱讀者需求比,是衡量館藏質量的標準之一。對各學科圖書利用率的分析,能夠為各學科館藏的質量控制和館藏優(yōu)化提供客觀依據。反之,學科結構的比例關系也影響著讀者對各學科圖書的利用率[1]。學科館藏比是指某類圖書館藏量與總館藏量之比。根據保加利亞圖書館學家斯坦切夫的館藏評價理論,我們可知,學科利用率與學科館藏比之間的比值越接近于1,則表明該學科的館藏配置與讀者的需求越接近,學科館藏結構越合理。若這一比值大于1時,則表明館藏量不能滿足讀者的需求,反之,則表明館藏過?;蚺c讀者需求不匹配。
2009至2012年全館各學科館藏利用率和館藏比見表2。從學科館藏文獻的總體利用情況來看,平均利用率為12.22%,各學科圖書利用情況差異比較大,其中利用率超過20%的學科只有兩個,分別是藝術類和生物科學類,利用率低于10%的有9個學科,其中利用率最低的三個學科分別是環(huán)境和安全科學、航空和航天、天文學和地球科學,這是由于我校沒有設置相關專業(yè)。根據我國圖書館的情況,一些專家認為外借率在60%-100%較為合理,而全國理工科院校的平均水平也在20%[2,3]。按照這一比例來看,我館的館藏利用率嚴重偏低,這應引起相關領導和資源建設部有關圖書采訪人員的重視。館藏資源建設不應是數量上的簡單遞增,而應從館藏文獻的專業(yè)依存度和利用率考慮,有效利用資源建設經費,將提高館藏質量和讀者滿足程度作為資源建設的根本宗旨。
表2 2009-2012年全館各學科館藏利用率和館藏比
從學科館藏利用率與館藏比的比值來看,比值最接近1的學科有經濟和政治法律類,說明這兩類館藏文獻能滿足當前讀者需求,藏書結構比較合理。比值小于1的大類有3個,分別是工業(yè)技術、文學和經濟類,說明這幾類圖書在滿足讀者需求的同時,館藏文獻比例偏大。尤其是工業(yè)技術類,館藏比最高,而比值最低,僅為0.5,表明這類圖書的拒借率很高,所以應及時合理地對此類圖書進行剔舊,保證館藏文獻的時效性,并適當限制這類圖書的采購量,在此基礎上提高此類書的學科匹配程度和質量。其他學科的比值均大于1,表明這些學科的館藏圖書供不應求,所以應根據學校的學科專業(yè)設置和讀者的需求程度適當提高相關學科圖書的購買數量,在適當控制復本量的基礎上,加大學科圖書種數的購置。
根據浙江省教育廳下發(fā)的《浙江省教育廳關于公布“十二五”第一批省重中之重一級學科和“十二五”省高校重點學科名單的通知》(浙教高科〔2012〕80號),我校現(xiàn)有15個省級重點學科和“區(qū)域經濟學”一個浙江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根據《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以下簡稱《中圖法》),結合學校的學科專業(yè)設置特點,將我校16個重點學科和對應的中圖分類號進行匹配,確立學校學科專業(yè)在《中圖法》中的定位,使《中圖法》中相關類目達到學科專業(yè)類聚。以下表3所做的各重點學科館藏統(tǒng)計均為對應的中圖分類號所涉及到的各類目圖書。
表3 2009-2012年全館各重點學科圖書平均利用率
重點學科的平均種利用率為26.86%,平均冊利用率為14.56%,均高于全館總館藏的利用率。并且平均冊利用率高于全館館藏利用率的學科有8個,其中最高的是設計學,達22.77%,其次是紡織科學與工程,為21.37%。種利用率高于40%的有兩個學科,分別是機械設計及理論(利用率達45.63%)和紡織科學與工程(利用率為40.77%),種利用率低于20%的只有三個學科,其中利用率最低的是應用數學,主要是因為應用數學學科的藏書太舊,在統(tǒng)計中發(fā)現(xiàn),近6年來的新書入藏量僅占這個學科全部館藏量的0.07%。
讀者對圖書的需求很大程度上與圖書的學科類型有關。及時了解學科文獻的借閱情況可以清楚讀者的閱讀取向,從而對學科文獻的采購結構做出相應的調整,及時補充讀者利用率比較高的學科文獻。通過統(tǒng)計分析各重點學科所涉及的各類目圖書的利用率和館藏比(見表4)發(fā)現(xiàn):兩者的比值均遠遠高于1,表明各重點學科的現(xiàn)有館藏嚴重偏少,遠遠不能滿足讀者的借閱需求,更為夸張的是“應化與生態(tài)染整工程”和“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等6個學科的館藏利用率與藏書比的比值竟高達200%多。較高的館藏利用率和館藏利用率與館藏比的比值均顯示出我校讀者對重點學科文獻的需求量比較大,同時也透視出重點學科文獻的短缺。所以應即刻加大各重點學科圖書的采購力度,提高其館藏量。
表4 2009-2012年各重點學科館藏利用率和館藏比
影響藏書利用率的因素很多,如學校的專業(yè)設置、開設課程、讀者人數、圖書館的借閱權限(有的圖書只限閱覽不能外借)和借閱制度(借閱期限和允借冊數)以及讀者的閱讀興趣等等,但藏書結構是影響藏書利用率最為關鍵的因素。若館藏內容質量不高,適合各學科教學與科研的文獻少,不能滿足讀者的借閱需求,拒借率過高,勢必造成藏書利用率很低。所以要根據藏書利用率來優(yōu)化館藏質量,建設合理的藏書結構。
目前大多數圖書館把館藏建設工作的著眼點仍然放在資源的采購和經費的利用上,如浙江理工大學圖書館設立有“文獻資源建設委員會”,主要由各學院相關領導和部分館員組成,負責文獻采訪和有關業(yè)務的開展及協(xié)調工作。而筆者認為,堅持定期開展并實時跟進對館藏資源的利用評價和評估才是館藏資源建設工作的基礎和根本,也是提高館藏資源利用率的有效手段。只有掌握館藏的利用情況、了解讀者對資源的需求特點,才能進行科學合理的文獻資源采選工作,從工作流程和環(huán)節(jié)上降低人為主觀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從而保證資源建設經費的合理利用和館藏資源的可靠性及較高利用率。
增新剔舊是藏書“零增長”理論的精髓[5]。一個真正具有較高利用率的館藏是在不斷優(yōu)化中形成的。所以在不斷增加最新館藏的同時,適時剔除館藏中幾乎無人問津的圖書,不僅能提高館藏質量和館藏利用率,而且可以緩解館藏空間緊張的壓力并降低管理成本。具體操作應參考各類文獻的半衰期,確定開始剔舊的年代,將零借閱的書目表以出版年代排序,確定剔舊書目表。通常情況下科技藏書的半衰期為5至10年[6]。有專家測算,中文文獻的半衰期約為6年,外文文獻的半衰期約為8年,基礎學科文獻的半衰期約為8至10年,醫(yī)學文獻的半衰期約為5年,工程技術約為3至5年,機械制造約為5年,金屬學約為4年等等。對于科技型圖書,要將藏書的年代結構盡量控制在其有效利用周期內。因此,貫徹實施藏書剔舊工作,使之制度化、常規(guī)化,不斷提高現(xiàn)有館藏圖書文獻的時效性和知識更新程度,是提高館藏質量和利用率的最根本保障。
藏書的復本主要是解決多名讀者同時對同一種圖書的需求,應結合學校的學科專業(yè)設置和班級人數適當調整復本量。對班級人數較多的專業(yè)和學科,其復本量應高一些,具體可參照某類藏書的流通冊次與流通種次比來確定[7]。圖書利用率的高低與藏書復本量并無直接關系,而圖書品種的擴大可提高館藏流通量[8]。所以在有效控制復本量的基礎上提高品種數量,是圖書館提高投入與產出比的有效途徑。尤其在經費一定的情況下,圖書館應堅持以讀者的需求為基礎,力求以實際需求的最小復本配置達到最大的品種收藏。而從上文的統(tǒng)計結果看,我校的重點學科圖書的館藏比例明顯小于讀者利用比例,并且其藏書利用率遠高于平均藏書利用率,所以在增加重點學科圖書品種采購的基礎上,可使其復本量稍大于平均館藏復本量,加大其館藏比例。
總之,讀者需求比例和館藏文獻結構比例的關系較為復雜且始終呈動態(tài)變化,我們要充分利用統(tǒng)計調查數據,結合學校的專業(yè)設置特點和發(fā)展趨勢及圖書館的借閱制度等實際情況,實時調整圖書品種和復本量的采購計劃。尤其是在當前出版量劇增、圖書價格不斷上漲、經費緊缺的情況下,應爭取以盡可能小的資金投入獲得更為合理的文獻資源配置,使圖書館館藏文獻結構更趨合理,不斷提高滿足廣大讀者的需求程度。
[1]孫彩杰.綜合性大學的館藏圖書學科結構分析[J].圖書館,2011,(1):110-112.
[2]武伯軍.高校圖書館中文圖書外借及藏書結構統(tǒng)計分析[J].現(xiàn)代情報,2005,25(8):44-46.
[3]余紅梅,徐景波.高校圖書館流通統(tǒng)計分析及最佳藏書結構的研究[J].圖書館建設,2003,(5):26-29.
[4]李鐵梅.高校圖書館館藏結構優(yōu)化實證研究[J].圖書館,2010,(5):71-72,75.
[5]馬紅月,楊春華,張梅,等.從文獻借閱量化指標審視館藏文獻的管理與利用[J].圖書館建設,2011,(6):67-69,73.
[6]章文浪.圖書零借閱率的統(tǒng)計與分析——以華中科技大學圖書館館藏中文圖書為例[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0,28(3):121-123,103.
[7]闞德濤,張志武.館藏評價研究[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08,26(4):11-14.
[8]汪躍春,胡敏.基于入藏圖書實際利用的圖書采購模型——以金陵科技學院圖書館為例[J].圖書情報工作,2009,53(19):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