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 意,王 玲,付 亮
(中國石油長慶油田分公司第四采油廠,寧夏銀川 750006)
靖安油田某區(qū)長6油藏位于鄂爾多斯盆地陜北斜坡中北部,為湖泊三角洲相沉積的低滲透裂縫性油藏,巖芯滲透率為0.77×10-3μm2,通過各種方法判識清楚裂縫26條、高滲帶40條,平面上主要沿NE-SW發(fā)育,從2004年開始在該區(qū)開展裂縫轉注試驗,截止目前共轉注16口主向裂縫水淹油井,形成12條排狀注水線,改善了油藏水驅效果,減小了油田自然遞減。
在裂縫性油藏注水開發(fā)中,裂縫對開發(fā)效果產生的影響主要分為兩個方面,有利的一面是裂縫能夠提供有效的滲流通道和儲集空間,增強孔隙間的溝通聯(lián)系,提高儲層的滲流能力;不利的一面是沿注采方向的裂縫,尤其是高壓注水裂縫容易造成主向油井暴性水淹,降低注入水的波及面積,此時水淹井不及時關井還會造成地層能量損失。另外,高壓注水裂縫發(fā)育時還容易造成注入水沿垂直裂縫竄至臨層,無法達到注水目的,降低了注入水的驅油效率。
對于裂縫性低滲透油藏,菱形反九點井網(wǎng)一方面縮小了注水井與側向油井的距離,有利于促使側向油井見效,另一方面增加了注水井與主向油井的井距,延緩了裂縫方向上油井的見水時間,具有采油井多、注水井少、便于后期井網(wǎng)調整的特點。
通過張志偉等人對安塞油田王窯區(qū)菱形反九點井網(wǎng)排狀注水效果進行的室內試驗研究,對于4種不同的裂縫發(fā)育方向,在后期分別進行關停側向油井、側向油井轉注及裂縫方向油井轉注排狀注水3種調整措施,試驗結果表明:由于排狀注水方式在注水井排上不存在采油井,從而既能有效降低油水井之間的發(fā)生水竄的可能性,又能提高采油井的產能和注水井的有效注水率,提高了油井見效程度,對于4種不同的裂縫發(fā)育形態(tài),排狀注水均獲得了最高的采出程度。
圖1 菱形反九點井網(wǎng)
圖2 排狀注水井網(wǎng)
靖安油田某區(qū)砂巖儲層中的裂縫一般為垂直裂縫,縫面傾角近90°,裂縫在垂直方向上一般延伸0.2~3 m,縫面較平整,寬2 mm左右,多被瀝青或方解石充填。截止目前,通過各種方法判識清楚裂縫26條、高滲帶40條,平面上主要沿NE-SW發(fā)育,主向裂縫高滲帶發(fā)育導致歷年見水及水淹油井72口,損失產能100 t,為水淹油井轉注形成排狀注水創(chuàng)造了條件。
圖3 菱形反九點井網(wǎng)
從2004年開始在該區(qū)開展裂縫轉注試驗,截止目前共轉注16口主向裂縫水淹油井,形成12條排狀注水線,主要分布在油藏的西部和中部。16口轉注井目前注水壓力7.2 MPa,單井日注水15.0 m3,平均單井累積注水 4.3×104m3。
2.3.1 油井見效情況 轉注對應65口油井,見效46口,見效程度70.8%(全區(qū)68.9%),見效周期298天(全區(qū)340天),見效后以產量上升和穩(wěn)定為主(見表1)。
2.3.2 油田水驅狀況 通過剖面改善以及精細注水調整,轉注井的水驅動用程度逐年上升,目前單井射孔程度53.2%,吸水厚度14.8 m,有效厚度20.1 m,水驅動用程度由2008年的55.3%上升到目前的73.6%。
2.3.3 指標變化情況 與全區(qū)平均水平對比,轉注區(qū)歷年自然遞減及含水上升率基本保持平穩(wěn)且均低于全區(qū)整體水平,說明實施排狀注水后,區(qū)域水驅狀況得到改善,開發(fā)形勢向好的方向發(fā)展(見表2)。
2.3.4 典型井組分析
(1)對比井組的選擇,以羅某排狀注水帶為例,選取油層物性、初期改造強度與排狀注水井組基本一致的井組作為對比井組,通過對比分析評價排狀注水效果。通過對比,排狀注水井組平均單井產量、采出程度均高于對比井組,油田開發(fā)效果得到改善。
圖4 排狀注水井網(wǎng)
表1 某區(qū)轉注對應油井見效統(tǒng)計表
表2 靖安油田某區(qū)轉注井組歷年開發(fā)指標對比表
表3 典型排狀注水井組與對比井組生產情況對比表
表4 典型排狀注水井組與對比井組歷年開發(fā)指標對比表
(2)典型井組羅某排狀注水效果分析,2005年6月將裂縫主向上2口水淹井轉注,轉注前井組產量為28.8 m3,含水17.5%,2006年3月部分油井開始見效,井組日產液由34.3 m3上升到37.8 m3,日產油由22.8上升到25.9 t,含水由22.7%上升到33.1%,目前井組日產油16.3 t,含水36.4%。
對比井組羅某于2005年9月油井全部投產,投產半年后(2006年3月),井組日產油31.8 t,含水15.8%,井組見效不明顯,目前井組日產油14.1 t,含水38.0%,井組遞減幅度大。從開發(fā)指標上看,羅33-41轉注井組自然遞減及含水上升率均低于對比井組。
(1)轉注對應65口油井,見效程度70.8%,高于全區(qū)水平,見效周期298天,比全區(qū)340天的水平要短,水驅儲量動用程度逐年提高,說明排狀注水在大路溝二區(qū)適應性較好,油田水驅狀況得到改善。
(2)通過對典型井組進行對比分析,排狀注水井組平均單井產量、采出程度高于對比井組,遞減及含水上升率低于對比井組,區(qū)域開發(fā)效果較好。
(3)所有排狀注水井組中除2個井組外,其余14個轉注井組的遞減及含水上升率低于全區(qū),區(qū)域開發(fā)形勢向好的方向發(fā)展。
[1]張志偉.安塞油田低滲透油藏裂縫對水驅效果的影響研究[D].北京:中國科學院滲流力學研究所,2011.
[2]曹仁義,等.確定裂縫性油藏注水有效率的實用方法[J].油氣田地面工程,2007,26(4):22-23.
[3]王浪波,等.一種微裂縫低滲透油藏低效注水比例計算及評價方法[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11,(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