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建國
視野 往事
在 宋朝以后的文獻中,有個值得關注的現(xiàn)象:不同文獻、甚至是同一種文獻,對同一個人的年齡記載往往不盡相同,有的甚至相差達到十數(shù)歲。
今人不要誤以為這是傳寫致訛,實際上是另有隱情:官員們出于某種目的,自己或由親屬在官方的檔案上填寫虛假的年齡。
南宋四大家之一的楊萬里就曾說過他“年雖六十有六而實年已及七十”。對于自己的年齡竟有兩種說法,且相差達四歲之多,其中顯然是別有蹊蹺。為什么實際年齡已經七十歲了,卻又說“年雖六十有六”呢?原來這里的“六十有六”指的是“官年”。
皇帝拿這也沒轍
所謂“官年”,是指文人們填寫在官方的檔案履歷上的年齡,而真實年齡則稱之為“實年”。官年這種稱謂,在宋代已經普遍出現(xiàn),宋人洪邁在其《容齋隨筆》中敘述過。
文人學子參加科舉考試,或欲顯年少英才,為求達官東床之選,或為老來成為“特奏名”進士(“特奏名”:宋代一項特殊政策,優(yōu)待老而無成的舉子,授予其出身),做官不受年齡所限,或者公卿貴族為使后代早獲恩蔭,早入仕籍,紛紛將實際年齡或增加、或減少數(shù)歲,登記到了檔案履歷上,就形成了官年。
從洪邁的話來看,這種虛報年齡,造成官年、實年并存的現(xiàn)象在當時已經較為普遍了,以至于連朝廷都不以為意了。
其實,這種為仕途方便而虛報年齡的行為,并不是從宋代才開始的。據《三國志》記載,司馬懿的哥哥司馬朗就不恥損年以求便,從側面說明這種虛報年齡之舉,在漢魏之時就已經出現(xiàn)。只是宋代這種行為更為普遍,而且以官年的形式公開化了。
宋代文人的“官年”現(xiàn)象對后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明代王世貞在自己的文章中記載,明代官場改年的現(xiàn)象依然存在,并且相當普遍。
那清代的情況又如何呢?清初學人王士禎《池北偶談》卷二《官年》條曾云:三十年來士大夫履歷,例減年歲,甚或減至十余年;即同人宴會,亦無以真年告人者,可謂薄俗。
對此現(xiàn)象,清雍正帝也有感嘆:朕覽文武官員履歷,開載年歲,任意增減,多有不實,外省文武年歲不實者尤多。
陸秀夫也改過年齡?
官年現(xiàn)象于宋代大量出現(xiàn),明清兩朝盛行,是有社會背景的。隋唐興起的科舉考試制度,到了宋代更為普遍和嚴格,成為文人們最主要的取仕之途。同時文官制度也隨之逐漸成熟和規(guī)范,官員的任命、升遷及致仕都有具體規(guī)定。
比如文人們取得功名后,在具體任官上會有額外的要求,其中便包括年齡一項。在這條寶貴的進階上,士子當然是希望能盡量多爭取一點方便。于是那些想要突破年齡限制的人便在自己履歷年齡上做起了手腳。岳飛之孫、南宋文學家岳珂在談到文人們增減年齡時曾說道:今世出仕者,年至二十,始許蒞官,才登七旬,即盍致仕。道出了官員改年齡的“苦衷”。
南宋以“負王赴海死”而彪炳青史的陸秀夫,其生年、享年早有不同說法?!端问贰り懶惴騻鳌份d:“至元十六年二月,……負王赴海死,年四十四?!卑催@個說法,陸秀夫生年當在1236年。
但在《宋寶祐四年登科錄》中,稱陸秀夫生于1238年,其終年為四十二歲。另外,與陸秀夫同時代的淮陰人龔開所撰《宋陸君實傳》也記載其終年“四十二”。
洪邁則稱,官年有減歲和增歲之別,減歲之人多為以平民身份應試者,增歲之人則多為官宦子弟。而對于這種虛報年齡的作法,當時的統(tǒng)治者是默認的,并且在官府的公文中也不刻意地隱諱。
在清代,“履歷”所填官年一般都比年譜所記生年要小,說明官年發(fā)展到清代時減歲是最主要的表現(xiàn)形式。有學者在顧廷龍主編的《清代硃卷集成》中,選出30名既有硃卷“履歷”,又有年譜的清人進行對比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有17位硃卷“履歷”上所填的官年與年譜所記生年是不同的,最多的差了6歲。
硃卷“履歷”上所填的往往是應試者虛報的一個生年,而一旦他通過科舉考試最終進仕的話,這個生年也就往往成為他今后官員履歷表上官年(履歷表稱為“現(xiàn)年”)的起算之年,官年的作用由此從科舉延伸到職官之中。由于硃卷上的官年是虛報的生年,也就必然導致官員履歷表上的官年是一個不真實的現(xiàn)年。
在古代,官員改年齡的現(xiàn)象依然普遍,公然成為一種陋習,以至于連雍正這樣嚴厲的皇帝都拿這個沒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