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菊,劉玉君,李 飛,閆 偉,曹 玉
(1青島大學醫(yī)學院,青島266071;2青島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3高密市衛(wèi)生學校)
神經外科手術患者極易并發(fā)感染,手術部位感染(SSI)是神經外科手術后的嚴重并發(fā)癥之一,尤其是顱內感染[1,2]。由于感染后濫用抗菌藥物現(xiàn)象較普遍,易致細菌耐藥率增加;加之抗菌藥物難以通過血腦屏障,在腦脊液(CSF)中達不到有效治療濃度,感染不易控制,故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及轉歸。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報道,美國每年發(fā)生SSI患者約50萬例,其留住ICU的時間增加60%,需再次住院治療的可能性增加5倍,死亡危險性增加2倍,治療費用明顯增加[3]。雖然近年來SSI受到廣泛重視,但目前關于神經外科SSI致病菌流行病學的報道較少[4]。為探討神經外科住院患者CSF中的致病菌分布及耐藥情況,指導醫(yī)師合理選擇有效抗生素,我們進行了相關研究。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0年1月~2012年6月青島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神經外科住院患者(包括平診手術、急診手術和創(chuàng)傷)1 034例,收集其CSF標本,培養(yǎng)結果發(fā)現(xiàn)致病菌174株。
1.2 檢查方法 采用ATB藥物敏感系統(tǒng)及瓊脂擴散紙片法鑒定藥物耐藥性,藥敏紙片為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產品;按照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2000年制定的標準判斷藥物耐藥性。
2.1 致病菌分布 174株致病菌中,G+球菌115株(66.09%),G-桿菌 59 株(33.91%)。G+球菌中,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85株(73.91%,包括表皮葡萄球菌40株、人葡萄球菌14株、溶血葡萄球菌18株、沃式葡萄球菌及頭狀葡萄球菌13株),金黃色葡萄球菌(金葡菌)9株(7.83%),腸球菌屬 6株(5.22%,包括糞腸球菌4株、屎腸球菌2株),鏈球菌屬10株(8.70%,包括非解乳糖鏈球菌5株、緩癥鏈球菌及無乳鏈球菌5株),其他菌5株。G-桿菌中,鮑氏不動桿菌19株(32.20%),銅綠假單胞菌14 株(23.73%),大腸埃希菌11 株(18.64%),其他假單胞菌9株(15.25%),肺炎克雷伯菌屬2株(1.15%),其他菌 4 株。
2.2 藥物耐藥性鑒定 G+球菌對常見抗菌藥物的耐藥率見表1,G-桿菌對常見抗菌藥物的耐藥率見表2。
顱內感染是神經外科術后嚴重并發(fā)癥,其死亡率最高21.02%[5],國外發(fā)生率為2% ~9%。美國醫(yī)院獲得性感染監(jiān)測系統(tǒng)收集1992~2004年43 135例次神經外科手術病例,SSI發(fā)生率為3例/100 臺手術[6];國內發(fā)生率為 1.4% ~3.7%[7]。術后顱內感染存在引流效果不確切、CSF標本分離培養(yǎng)陽性率低、治療困難等特點,且延誤抗菌治療與臨床不良轉歸有直接關系,因此,臨床上對抗菌藥物的應用常為經驗性。
表1 G+球菌對常見抗菌藥物的耐藥率[株(%)]
表2 G-桿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率[株(%)]
本研究發(fā)現(xiàn),顱內感染致病菌有如下特點:①以G+球菌為主(66.09%),且以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多見,主要包括表皮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②致病菌分布集中,排前5位的致病菌占總數(shù)的60.34%,依次為表皮葡萄球菌、鮑氏不動桿菌、溶血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③與其他類型醫(yī)院獲得性感染比較,CSF標本的致病菌種類存在自身特點。醫(yī)院獲得性肺炎的Meta分析顯示[8],G-桿菌中主要為鮑氏不動桿、銅綠假單胞菌、大腸埃希菌;G+球菌中主要為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金葡菌、鏈球菌。與肺部感染及胃腸外科感染相比,顱內感染時腸道來源的致病菌較少。④與原發(fā)性腦膜炎不同,本研究未分離到腦膜炎奈瑟球菌(該菌約占原發(fā)性腦膜炎致病菌的30%[9])。
美國感染性疾病學會(IDSA)發(fā)布的腦膜炎臨床指南推薦,對顱腦外傷、神經外科術后及CSF分流術后患者,經驗性抗菌藥物可選擇萬古霉素聯(lián)合頭孢吡肟、頭孢他啶或美羅培南中的一種。治療腸桿菌科細菌及銅綠假單胞菌感染可選氨曲南,對銅綠假單胞菌感染應考慮聯(lián)合氨基糖苷類,復方磺胺甲 唑可作為耐甲氧西林金葡菌的備選藥物。本研究顯示,對G-桿菌的敏感性較高的藥物分別為亞胺培南、頭孢吡肟、頭孢他啶、氨曲南、阿米卡星、去甲萬古霉素;利奈唑胺對 G+球菌的敏感性為100%,萬古霉素為96%。符合IDSA指南中的聯(lián)合用藥建議類別。馬越等[10]采用頭孢曲松鈉或頭孢他啶治療顱腦術后感染患者,對CSF中WBC無下降趨勢或有導管相關性感染者加萬古霉素,待CSF檢查示W(wǎng)BC接近正常時減量,連續(xù)用藥數(shù)日以鞏固療效,并行腰大池蛛網(wǎng)膜下腔持續(xù)引流及給藥,取得良好療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去甲萬古霉素或萬古霉素聯(lián)合碳青酶烯類抗生素是術后腦膜炎經驗性治療的首選。隨著去甲萬古霉素、萬古霉素及碳青酶烯類抗生素的臨床用量增加,臨床上應明確萬古霉素的適應證,是否對每例患者均用萬古霉素尚值得商榷。CSF的細菌培養(yǎng)和藥敏試驗結果是臨床醫(yī)師診斷和治療顱內感染、合理選用抗生素、提高療效、避免濫用抗生素的重要依據(jù),應重視CSF的及時送檢。為降低院內感染發(fā)生率,醫(yī)務人員要嚴格無菌操作,加強醫(yī)院消毒管理,不濫用抗生素,控制顱腦手術感染,減少感染機會。
[1]趙繼宗.神經外科手術精要與并發(fā)癥[M].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2004:27-36.
[2]中華醫(yī)學會神經外科學會,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重癥醫(yī)學醫(yī)師分會,中國病理生理學會危重病醫(yī)學專業(yè)委員會.神經外科醫(yī)院感染抗菌藥物應用專家共識(2012)[J].中華醫(yī)學雜志,2013,93(5):322-327.
[3]Bratzler DW,Houck PM.Antimicrobial prophylaxis for surgery:an advisory statement from the national surgical infection prevention project[J].Clin Infect Dis,2004,38(12):1706-1715.
[4]姜緋,岳猛.顱腦術后腦脊液細菌培養(yǎng)及藥敏結果分析[J].中國醫(yī)科大學學報,2004,33(5):474.
[5]靳桂明,董玉梅,余愛榮,等.開顱手術后顱內感染流行病學調查的薈萃分析[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07,12(3):149-151
[6]National Nosocomial Infections Surveillance System.National Nosocomial Infections Surveillance(NNIS)System Report,data summary from January 1992 through June 2004,issued October 2004[J].Am J Infect Control,2004,32(8):470-485.
[7]張俊杰,常文海,姬馨彤,等.開顱術后顱內感染38例診治體會[J].山東醫(yī)藥,2006,46(20):89-90.
[8]胡必杰,何禮賢,張杏怡,等.我國醫(yī)院內肺炎流行病學現(xiàn)狀:20世紀90年代發(fā)表論文的薈萃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1,11(3):177-180.
[9]周仲松,余鑫之,李家斌.中樞神經系統(tǒng)感染280例的類型和病原菌分布[J].中國抗感染化療雜志,2002,2(3):173-176.
[10]馬越,冶玉虎.開顱術后顱內感染的診療體會[J].山東醫(yī)藥,2008,48(4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