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 棟
血清前白蛋白、膽堿酯酶和總膽汁酸指標在乙肝進展及原發(fā)性肝癌診斷及預后中的意義
胥 棟
(承德醫(yī)學院,河北承德221000)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重要公共衛(wèi)生問題,我國血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1],15-59歲人群HBsAg表面抗原陽性率高達8.6%。乙肝病毒感染后易進展為慢性乙肝,若治療不及時或方法不當,易造成肝組織纖維化,進而進展為肝硬化、原發(fā)性肝癌、肝衰竭,導致患者死亡,給患者、家庭及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2,3]。研究表明[4],乙肝感染者中25%-40%終將進展為肝硬化或原發(fā)性肝癌。目前,臨床上對乙肝相關肝病診斷的酶學檢查僅能夠反映肝臟壞死性病變和炎性反應情況,而血清前白蛋白(PA)、膽堿酯酶(CHE)和總膽汁酸(TBA)均受肝臟分解和合成代謝影響,且受飲食和治療等影響較小,能夠反映肝臟代謝功能,有助于了解患者病情[5]。因此,本研究對乙肝各病程階段及原發(fā)性肝癌患者血清中PA、CHE和TBA變化情況進行分析,探討三項指標在乙肝相關肝病診斷及判斷預后中的應用價值,以期為臨床實踐提供基礎資料。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3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肝病門診就診及病房住院治療的乙肝各病程階段及原發(fā)性肝癌患者17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診斷標準[6]。其中,男性127例,女性52例,平均年齡34.7±10.2歲,急性乙肝27例,慢性乙肝53例,重型乙肝19例,乙肝肝硬化48例,原發(fā)性肝癌32例。同期選取體檢中心進行體檢的健康者50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性3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齡33.6±9.8歲,排除具有腎臟疾病和肝膽疾患病史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和健康對照組均抽取晨起空腹靜脈血5ml,離心后取血清以備檢測,避免溶血發(fā)生。利用HITACHI 706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購自日本HITACHI公司)完成血清谷丙轉氨酶(ALT)和CHE活力以及PA和TBA濃度檢測,采用速率法檢測ALT和CHE,免疫透射濁度法檢測PA,循環(huán)酶法檢測TBA,ALT檢測試劑購自上海百祥生物,CHE檢測試劑購自上海豐壽實業(yè),PA和TBA檢測試劑均購自上海酶聯生物。
1.3評價指標
各項指標正常參考值范圍[7]:ALT:5-40IU/L;PA:200-400mg/L;CHE:男性4.0-12.6kU/L,女性5.1-11.7kU/L;TBA:0-10μmol/L。
1.4統(tǒng)計學分析
利用SPSS17.0統(tǒng)計分析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值表示,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不同病程階段乙肝相關肝病患者血清中ALT、PA、CHE和TBA變化
對不同病程階段乙肝相關肝病患者血清中ALT、PA、CHE和TBA進行比較,ALT、PA、CHE和TBA在不同病程階段乙肝相關肝病患者血清中變化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兩兩比較,ALT在不同病程階段乙肝相關肝病患者中均高于對照組,急性乙肝>重型乙肝>慢性乙肝>原發(fā)性肝癌>乙肝肝硬化>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A在不同病程階段乙肝相關肝病患者中均低于對照組,原發(fā)性肝癌<乙肝肝硬化<重型乙肝<慢性乙肝<急性乙肝<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HE在不同病程階段乙肝相關肝病患者中均低于對照組,乙肝肝硬化<原發(fā)性肝癌<重型乙肝<慢性乙肝<急性乙肝<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BA在不同病程階段乙肝相關肝病患者中均高于對照組,急性乙肝>重型乙肝>乙肝肝硬化>慢性乙肝>原發(fā)性肝癌>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不同病程階段乙肝相關肝病血清中ALT、PA、CHE和TBA變化(x—±s)
2.2不同病程階段乙肝相關肝病患者PA、CHE和TBA陽性檢出率情況
PA在重型乙肝和乙肝肝硬化患者中有較高檢出率,依次為:重型乙肝>乙肝肝硬化>原發(fā)性肝癌>慢性乙肝>急性乙肝,CHE在乙肝肝硬化和原發(fā)性肝癌患者中有較高檢出率,乙肝肝硬化>原發(fā)性肝癌>重型乙肝>慢性乙肝>急性乙肝,TBA在各病程階段乙肝相關肝病患者中均有較高的檢出率,詳見表2。
表2 不同病程階段乙肝相關肝病患者PA、CHE和TBA陽性檢出率(n,%)
乙肝病毒感染后往往容易轉化為慢性乙肝,病情遷延反復,病程自然轉歸逐漸發(fā)展為肝硬化、肝癌,嚴重危害患者生存質量,因此,及時掌握乙肝感染者病情,采取有效措施阻止病程進展顯得尤為重要[8]。目前,肝組織病理學檢查是了解肝臟病變程度的“金標準”,但肝臟穿刺痛苦較大、易出現誤差且不宜反復進行,不適合作為乙肝相關肝病隨訪指標[9],而診斷性酶學檢查大多僅反映肝臟壞死和炎性變化情況,不能反映肝臟代謝功能的改變。血清前白蛋白、膽堿酯酶和總膽汁酸是受肝臟代謝影響較大的指標,能夠較為全面的反映肝臟代謝功能改變[10],本研究對不同病程階段乙肝相關肝病患者血清中三項指標變化情況進行研究,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
血清前白蛋白(PA)是一種低分子量血漿蛋白,由肝臟合成,半衰期僅為1.9d,在肝臟病變早期比較敏感,本研究顯示,PA在不同病程階段乙肝相關肝病患者血清中變化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兩兩比較,原發(fā)性肝癌<乙肝肝硬化<重型乙肝<慢性乙肝<急性乙肝<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A在重型乙肝和乙肝肝硬化患者中有較高檢出率,提示PA可以較好的反應肝臟功能受損情況,隨病情進展,PA含量逐漸降低,與馬艷春[11]報道結論一致,同時,PA在重型乙肝和肝硬化患者中檢出率較高,說明當發(fā)生重型乙肝和肝硬化時,雖PA含量未下降最低,但幾乎所有患者已出現PA不正常,可以作為判定重型乙肝和肝硬化的敏感指標。ALT是反映干細胞損傷程度的指標,是臨床上檢查肝功能最為常用指標,本研究顯示,ALT在不同病程階段乙肝相關肝病患者血清中變化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急性乙肝>重型乙肝>慢性乙肝>原發(fā)性肝癌>乙肝肝硬化>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當發(fā)生急性乙肝和重型乙肝時,出現了大量干細胞損傷、壞死,但是不能反映肝臟的整體功能情況,同時,膽道疾病時也會出現ALT的升高,另外藥物也會導致其升高,因此,ALT不是反映乙肝相關肝病代謝功能的有效特異性指標[12]。
膽堿酯酶(CHE)是一種非特異性酯酶,只能由肝臟合成,半衰期10d,肝功能出現障礙時,CHE合成將顯著下降[13],本研究顯示,CHE在不同病程階段乙肝相關肝病患者血清中變化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HE在不同病程階段乙肝相關肝病患者中均低于對照組,乙肝肝硬化<原發(fā)性肝癌<重型乙肝<慢性乙肝<急性乙肝<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HE在乙肝肝硬化和原發(fā)性肝癌患者中有較高檢出率,提示乙肝相關肝病病情越嚴重,CHE降低越明顯,肝硬化和原發(fā)性肝癌患者病情較重,肝細胞合成CHE減少,血清CHE活力可以較好的反應肝細胞合成功能情況,與肝細胞損害程度呈正比,可以作為判定肝病嚴重程度的指標,同時也為判定患者預后提供了依據。結合ALT,急性乙肝患者ALT升高較為顯著而CHE活性降低較少,提示急性乙肝患者干細胞雖損害嚴重,但肝功能損傷較輕,同時,也為鑒別肝病和膽道疾病提供了依據。
總膽汁酸(TBA)時肝臟分泌進入膽汁的最多的有機酸,占膽汁總量的69%,可以經門脈系統(tǒng)重吸收進入肝臟,使血漿中TBA含量微量,當出現肝臟病變時,膽汁酸清除能力下降,使血漿中含量增加,同時,出現肝硬化時,門靜脈中TBA直接進入血液,導致血中含量增加,能夠特異的反映肝臟排泄能力,在排除肝外膽管疾病后,是反映干細胞受損及肝功能降低的重要指標[14]。本研究顯示,TBA在不同病程階段乙肝相關肝病患者血清中變化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BA在不同病程階段乙肝相關肝病患者中均低于對照組,急性乙肝>重型乙肝>乙肝肝硬化>慢性乙肝>原發(fā)性肝癌>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BA在各病程階段乙肝相關肝病患者中均有較高的檢出率,說明急性乙肝和中性乙肝患者TBA濃度顯著升高,提示肝細胞損傷嚴重,與患者病情呈正比,是早期肝損傷的診斷指標,同時,TBA在其他病程肝病也有較高的檢出率,說明TBA持續(xù)高水平提示有惡變的可能性,可以作為判定患者預后的指標。
綜述所述,在進行ALT檢測的同時對血漿中PA、CHE和TBA進行檢測不僅可以較好的反映肝細胞受損情況,而且能夠客觀直接的反映肝臟代謝功能損害情況,三項指標在乙肝各病程階段及原發(fā)性肝癌患者中有較高的陽性檢出率,是反映肝臟病變程度和病程的敏感指標,同時,檢測方法簡便、快速、經濟,結合其他生化指標,對于早期診斷及判定患者預后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1]Yu R,Fan R,Hou J.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epidemiology,prevention,and treatment in China[J].Front Med,2014,8(2):135.
[2]Chen CJ,Yang HI.Natural history of chronic hepatitis B REVEALed[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1,26(4):628.
[3]Sun J,Hou JL.Manage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experience from China[J].J Viral Hepat,2010,17(Suppl 1):10.
[4]Zhou YH,Wu C,Zhuang H[J].Vaccination against hepatitis B:the Chinese experience[J].Chin Med J(Engl),2009,122(1):98.
[5]周家瑾,潘繼承.乙肝患者血清總膽汁酸、前白蛋白與相關酶學指標聯合檢測的臨床價值分析[J].中國現代醫(yī)藥雜志,2012,14(9):66.
[6]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中華醫(y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中華肝臟病雜志,2011,19(1):13.
[7]李雪峰.血清TBA、ADA、CHE及PA檢測診斷肝病的價值[J].放射免疫學雜志,2012,25(2):214.
[8]Han YT,Sun C,Liu CX,et al.Clinical features and outcome of acute hepatitis B in pregnancy[J].BMC Infect Dis,2014,14(1):368.
[9]曹靈芝,王 靖.慢乙肝患者血清肝功能指標、HBV標志物定量與肝組織病理學改變的關系[J].山東醫(yī)藥,2014,54(19):40.
[10]Lanzarot MP,Barahona MV,Andrés MI,et al.Hematologic,protein electrophoresis,biochemistry,and cholinesterase values of free-living black stork nestlings(Ciconia nigra)[J].J Wildl Dis,2005,41(2):379.
[11]馬艷春.肝病患者TBA、PA、Cys C、GLDH、CHE檢測分析[J].中國肝臟病雜志(電子版),2012,4(1):23.
[12]Hoofnagle JH,Van Natta ML,Kleiner DE,et al.Vitamin E and changes in serum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J].Aliment Pharmacol Ther,2013,38(2):134.
[13]Muntoni S,Rojkind M,Muntoni S.Colchicine reduces procollagen III and increases pseudocholinesterase in chronic liver disease[J].World J Gastroenterol,2010,16(23):2889.
[14]Croce AC,Ferrigno A,Santin G,et al.Autofluorescence of liver tissue and bile:Organ functionality monitoring during ischemia and reoxygenation[J].Lasers Surg Med,2014,46(5):412.
2014-07-14)
1007-4287(2014)12-204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