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云霞,陳 皓
(湖北省十堰市婦幼保健院兒科,湖北 十堰 442000)
灌腸是兒科臨床治療中常用的基礎技術之一,尤其是對腹瀉患兒的治療最為常用,由于嬰幼兒存在好動、自我控制能力及耐受力差等特點,增加了灌腸風險。為了減少小兒灌腸不良事件的發(fā)生及提高護理質量,我科分析了可能發(fā)生護理風險的因素,并制訂相應干預策略及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我科收治的300例進行灌腸治療的患兒,隨機分為兩組,各150例。對照組中,男72例,女78 例;平均年齡(4.89±2.49)歲。觀察組中,男 76 例,女 74 例;平均年齡(5.12±2.37)歲。兩組患兒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兒均進行相應常規(guī)治療,對照組在此基礎上進行常規(guī)灌腸護理,觀察組給予護理風險管理措施。結合全科力量總結小兒灌腸過程中存在的風險因素,分析可能存在的原因,并制訂相應的護理風險管理措施。
風險因素及其可能原因:反復插管或插管受阻,可能原因為護士插管技術不佳,家長或嬰幼兒不配合,灌腸前腸道準備不充分;交叉感染,可能原因為隔離措施不嚴格,病房環(huán)境差,護理人員無菌意識及無菌操作不嚴格;腹痛,可能原因為灌腸液溫度過高或過低;操作力度掌握不佳;藥液溢出,可能原因為藥液灌注速度過快,灌腸后未向患兒或家長囑咐防止藥液溢出方法或家長不配合。
護理風險管理措施:定期培養(yǎng)護理人員的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提高護理風險意識,良好的職業(yè)道德是兒科防止和減少醫(yī)療糾紛的重要舉措[1];組織護理人員定期學習灌腸操作規(guī)范,提高灌腸水平,加強無菌意識,嚴格無菌操作;病房注意通風,定時進行紫外消毒,護理人員灌腸前后要認真洗手,灌腸用具進行嚴格消毒,并告知其玩具、衣物、用品應定期消毒;灌腸前與患兒多接觸,緩解其緊張心理,并與家長多溝通,告知灌腸的必要性及優(yōu)點,解除家長疑慮,積極配合護理人員;灌腸前進行充分的腸道準備,使患兒排盡大小便,便后用溫水清洗肛周并擦干,有紅臀者可涂抹油脂類軟膏;若出現(xiàn)糜爛、滲液,局部皮膚可用氧氣吹或暴露臀部,使皮膚干燥后涂達克林散或派瑞松軟膏[2];灌腸液溫度應控制在38~41℃,避免溫度過高或過低;告知家長協(xié)助患兒擺好體位以免刺激或損傷直腸黏膜;推注藥液速度應緩慢,便于藥液保留,灌腸完畢后指導家長捏緊插管,灌腸前先按摩肛門,使肛門括約肌松弛,并用石蠟油潤滑灌腸管,利于插管;插管時動作輕柔、緩慢,避免肛門處皮膚或尿布堵住肛門,協(xié)助患兒抬高臀部,使灌腸液盡量保留30 min;仔細詢問灌腸后患兒大便次數(shù)及性狀;護士長帶領護理小組每天對灌腸工作進行檢查督導,及時發(fā)現(xiàn)并處理安全隱患。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兩組間率的比較用 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灌腸不良事件發(fā)生率、護理投訴率及家長護理滿意度比較[例(%),n=150]
醫(yī)療風險是指在醫(yī)療過程中不確定性有害因素直接或間接導致患者死亡或傷殘后果的可能性[3]。它既可對患者造成傷害,也可使醫(yī)院為之付出慘痛的代價,甚至可使醫(yī)院丟失市場[4]。筆者通過對小兒灌腸進行有效的護理風險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減少了灌腸不良事件及護理投訴的發(fā)生率,提高了家長的滿意度。
綜上所述,對于護理工作,通過不斷認識與總結護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風險,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將護理風險管理應用到工作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能有效避免醫(yī)療護理風險的發(fā)生,保障醫(yī)療安全。
參考文獻:
[1]鄧開琴.兒科護理中風險分析與風險管理[J].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09,5(1):94.
[2]李玉肖,周玉鳳,徐賢翠,等.思密達保留灌腸治療小兒秋季腹瀉的效果及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5(5):12-13.
[3]林菊英.醫(yī)院管理學·護理管理分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167.
[4]黃江宜.護理風險分析與護理風險管理對策[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2,2(1):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