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富,張美華
(南京醫(yī)科大學,江蘇 南京 210029)
細菌感染性皮膚病屬臨床常見的皮膚疾病,主要由葡萄球菌引發(fā)膿皰瘡、毛囊炎、癤、癰等感染,患者會出現(xiàn)疼痛、紅腫及膿瘡等臨床癥狀[1],若不及時治療則會導致患者淋巴結腫大、發(fā)熱等嚴重情況,甚至造成死亡,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安全[2]。臨床治療細菌感染性皮膚病的主要藥物為莫匹羅星軟膏與夫西地酸軟膏,療效存在差異。夫西地酸軟膏可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具有較高的治療效果[3]。筆者選擇2010年7月至2013年8月江蘇省人民醫(yī)院收治的94例細菌感染性皮膚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對比了莫匹羅星軟膏與夫西地酸軟膏的臨床療效及應用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江蘇省人民醫(yī)院2010年7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94例細菌感染性皮膚病患者。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jīng)細菌學培養(yǎng)陽性確診;對本研究使用的藥物無嚴重過敏效應的患者。排除標準:皮損面積大于25 cm2;嚴重的肝腎疾病;嚴重的神經(jīng)或內分泌疾病;孕婦及哺乳期婦女;48 h內接受過抗生素治療。將94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7例。治療組中,男29例,女18例;年齡 18~71歲,平均(34.1±26.8)歲;其中毛囊炎患者 19例,膿皰瘡15例,創(chuàng)傷感染10例,甲溝炎3例。對照組中,男27例,女20例;年齡 18~68歲,平均(37.2±25.4)歲;其中毛囊炎患者 17例,膿皰瘡16例,創(chuàng)傷感染11例,甲溝炎3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組患者給予2%夫西地酸軟膏(上海朝暉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 20074048,規(guī)格為每支 15 g∶0.3 g)均勻涂抹于患處,3次/日。對照組患者采用2%莫匹羅星軟膏(湖北人福成田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20133067,規(guī)格為 5 g∶0.1 g)均勻涂抹于患處,3次/日。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2個療程后的嚴重程度指數(shù)評分(EASI)變化、療效及不良反應情況。EASI評分及瘙癢評分:將臨床皮損表現(xiàn)分為紅斑、水腫、表皮剝脫、苔蘚化等,每1個臨床癥狀均按照0~3分進行評分。0分為無任何癥狀體征;1分為體征確實存在,但需仔細檢查方能確認;2分為體征清楚,直接可見;3分為體征非常明顯。瘙癢程度評分:0分為完全無瘙癢;1分為偶爾出現(xiàn)瘙癢感;2分為持續(xù)瘙癢感;3分為瘙癢感十分強烈,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療效判定標準:病灶全部消失、恢復正常外形、細菌培養(yǎng)陰性為痊愈;病損處大于70%的病灶消失、細菌培養(yǎng)陰性為顯效;30%~70%的病灶消失、細菌培養(yǎng)陽性為有效;病灶消退不足30%、基本無變化或增長、細菌培養(yǎng)陽性為無效。總有效=痊愈+顯效+有效。
收集的數(shù)據(jù)錄入Excel 2003軟件,采用SPSS 1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配對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治療組和對照組的EASI、瘙癢程度評分較治療前均顯著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的各項分值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EASI和瘙癢程度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EASI和瘙癢程度評分比較(±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 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相比, P<0.05。
E A S I評分 瘙癢程度評分組別治療組對照組t值治療前10.07±1.7210.13±1.740.168治療后2.54±1.034.62±1.338.477治療前2.57±0.382.49±0.410.981治療后1.04±0.111.62±0.1719.637
治療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患者的療效分布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療效分布比較[例(%)]
治療過程中,兩組患者均未發(fā)生嚴重不良反應,對照組有2例患者出現(xiàn)輕度皮膚瘙癢,未經(jīng)處理自行緩解。
細菌性皮膚病分為原發(fā)性與繼發(fā)性2種,其中由單一病菌引發(fā)且發(fā)生在正常皮膚上則為原發(fā)性細菌感染皮膚病,若多種病菌在已有病變的皮膚上發(fā)生感染,則為繼發(fā)性感染[4]。
由于抗生素應用的普及及耐藥菌株的增加,導致臨床細菌性皮膚病感染患者呈上升趨勢[5]。臨床研究顯示,細菌性皮膚病感染的病原菌主要為鏈球菌與葡萄球菌,該細菌具有毒力強且侵犯深層組織可導致丹毒,侵入表層組織可引發(fā)膿皰瘡、毛囊炎及甲溝炎等,嚴重者會引發(fā)類風濕關節(jié)炎及腎炎等疾病[6]。因此對細菌性皮膚病應及早、有效治療,緩解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莫匹羅星軟膏抗菌譜廣,抗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及草綠色鏈球菌作用較強,由于特殊的藥物機制不易產(chǎn)生交叉抗藥性,但該藥物的遠期臨床效果不顯著[7]。夫西地酸乳膏是一種高效且窄譜的抗生素,是梭鏈孢酸脂球的發(fā)酵液中的提取物,具有抗 G+菌活性,可抗多種厭氧菌,對表皮葡萄球菌、棒狀桿菌等異常敏感。通過抑制核糖體的易位,干擾延長因子G,阻止細菌蛋白合成,避免與其他抗菌藥物的交叉耐受性[8]。該藥膏具有較強的滲透力,不僅可滲透在皮膚深層,進入感染病灶部位,快速清除細菌,還可通過增加免疫功能迅速消除細菌所致的組織水腫、滲出、變形及壞死等炎性反應,且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高效的選擇性與抗菌活性。該藥物具有起效快、療效高、使用方便等特征,極易被患者所接受[9]。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后其EASI和瘙癢程度評分差異較大(P<0.05);跟蹤調查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2個療程后,治療組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5.74%,高于對照組的91.49%,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療效分布上治療組的治愈率高于對照組,兩組的療效分布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這表明細菌感染性皮膚病的臨床治療中,夫西地酸軟膏的療效顯著性高于莫匹羅星軟膏,臨床應用價值更高,這與相關文獻報道的一致[10-11]。因此,臨床對于細菌感染性皮膚病患者的治療,建議采用夫西地酸軟膏,可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疾病的療效。
綜上所述,2%夫西地酸軟膏治療細菌感染性皮膚病患者的臨床療效高于莫匹羅星軟膏,能全面、有效地治療細菌感染性皮膚病,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陳建麗,黃 莉,徐艷霞.兒童重癥醫(yī)學科膿毒癥發(fā)病及死亡相關危險因素臨床分析[J].貴州醫(yī)藥,2013,37(3):201-205.
[2]王愛平.常見皮膚病診療[J].中華全科醫(yī)師雜志,2011,10(9):694-696.
[3]Rist T,Parish LC,Capin LR.A comparison of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mupirocin cream and cephalexin in the treatment of secondarily infected eczema[J].Clinicaland ExperimentalDermatology,2002,27(1):14-20.
[4]鄒文孝,衛(wèi) 瑩,陳 君.潛龍口潔抑菌粉聯(lián)合莫匹羅星軟膏治療化膿性皮膚病 42 例[J].中國藥業(yè),2014,,23(6):82-83.
[5]顧小平,陳英姿,朱亞剛.夫西地酸乳膏治療頭皮細菌性毛囊炎臨床觀察[J].安徽醫(yī)藥,2011,15(1):89-90.
[6]鄧 佳,王 琪,王 穎,等.常見皮膚病皮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檢測及耐藥性分析[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12,28(10):712-715.
[7]陳 俊,李玉良.基于2%莫匹羅星軟膏治細菌感染性皮膚病作用觀察2%夫西地酸乳膏的療效及安全性[J].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36(12):1306-1308.
[8]徐家新,李 娟,王 磊.降鈣素原在新生兒細菌感染性疾病早期診斷中的意義[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3,11(11):1690-1691.
[9]彭賢東,唐志立,龍 鳳.替硝唑螺內酯乳膏治療尋常痤瘡62例[J].中國藥業(yè),2010,19(17):77-78
[10]寧 睿,王春艷,楊國輝.動態(tài)監(jiān)測血清降鈣素原水平對內科ICU膿毒癥患者的臨床意義[J].貴州醫(yī)藥,2012,36(5):413-415.
[11]王 磊,潘家華,陳 信,等.降鈣素原在兒科感染性疾病中的臨床價值[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3,11(07):1106-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