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加味大承氣湯聯(lián)合針刺治療在老年人消化道手術后胃腸道功能恢復中的價值。方法 選擇2008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住院的86例老年消化道手術治療患者進行臨床總結。將對照組和治療組病例療效進行比較,觀察患者術后胃腸道功能恢復情況、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并分析可能影響胃腸道功能恢復的因素。結果 治療組較對照組在腸鳴音恢復及排氣、排便的時間明顯縮短,而術后腹脹、肺部感染和腸梗阻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則明顯降低,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結論 加味大承氣湯聯(lián)合針刺治療能明顯促進老年人消化道手術后的胃腸道功能恢復,有利于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關鍵詞:加味大承氣湯;針刺;老年人消化道手術;胃腸道功能恢復
腹脹、腸粘連、腸梗阻是消化道手術后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促進胃腸道功能及早恢復,有利于防止腸粘連等的發(fā)生,特別是老年人更能明顯減少術后并發(fā)癥,極大降低手術風險。自2008年1月~2013年12月我們選擇在我科住院治療的86例老年消化道手術患者,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的方法,探討其在促進老年人消化道手術后胃腸道功能恢復中的價值,療效頗佳,現(xiàn)總結、分析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86例,對照組和治療組各43例。其中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齡65.5歲,上消化道手術27例,下消化道手術16例。聯(lián)合治療組: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齡66.3歲,上消化道手術28例,下消化道手術15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疾病類型及手術方式經統(tǒng)計學處理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2方法 按隨機原則將病例均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即單純西醫(yī)治療組:采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包括禁食、水,胃腸減壓,抗生素及補液、營養(yǎng)支持等;治療組即聯(lián)合治療組:是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的同時給予加味大承氣湯聯(lián)合針刺穴位治療,并根據(jù)患者胃腸道功能恢復情況簡化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方劑:加味大承氣湯[大黃15g(后下),芒硝8g,厚樸15g,枳實12g,炒萊菔子15g,丹參10g,桃仁12g,赤芍10g]1劑/d,水煎取汁250~500ml。針刺穴位:雙側足三里等穴。
1.2.1具體方法 手術后12h開始,上消化道手術取加味大承氣湯煎液250~500ml,加溫至36~40℃直腸內緩慢注入,20min注畢,保留30min左右,1劑/d,聯(lián)合針刺足三里等穴位,留針20~30min,1次/d;下腹部手術取加味大承氣湯250ml,加溫至36~38℃緩慢胃管內滴注,5~6滴/min,1劑/d,聯(lián)合針刺足三里等穴位,留針20~30min,1次/d。
1.2.2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均于術后2h開始計算,至第1次肛門出現(xiàn)明顯排氣或第1次肛門排便,以小時為計量單位,分別觀察并記錄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排便時間以及術后腹脹、肺部感染等手術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兩組病例均于第1次肛門排氣后開始進流食并逐步有序過渡至普食。
1.2.3統(tǒng)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值,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軟件處理。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討論
隨著生命科學和臨床外科的發(fā)展,近年來一種新的外科模式-快速康復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xiàn)TS)逐漸在外科臨床中得到推廣應用。
在FTS的多項措施中,促進腸蠕動盡快恢復、腹腔中殘存液體盡快吸收是關鍵措施之一。老年人由于重要臟器的衰老和功能減退且多合并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及便秘等多種疾病,加之腹部手術后,由于心理等因素的影響,往往胃腸功能恢復較為緩慢,處置不當可引起腸粘連、腸梗阻,甚至再次手術等嚴重后果。因此,老年人術后胃腸道功能的快速恢復,可明顯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3.1作用原理
3.1.1大承氣湯是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治療陽明腑實證的主要方劑,主治\"痞、滿、燥、實\"四證?,F(xiàn)代醫(yī)學從組方藥理、分子及免疫方面的研究使大承氣湯的治療范圍又增添了許多新的內容,臨床主要用于各種腹腔臟器急性感染(如急性單純性腸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膽囊炎、急性闌尾炎)等引起的彌漫性腹膜炎所致的腸麻痹。胃腸道術后患者早期主要表現(xiàn)為邪毒壅結、熱結腸腑的證候,大承氣湯正是通腑瀉熱的常用方劑,具有通里攻下、瀉熱,蕩滌胃腸積滯的作用。方中大黃為君藥,芒硝為臣藥,兩者相須為用,攻下瀉熱之力更強,厚樸除滿消脹,枳實行氣導滯除痞,合用諸藥,共奏峻下熱結,消痞除滿,破瘀導滯之功。臨床研究表明,本方具有調整胃腸道的運動功能,增加腹腔臟器的血流量,控制腹腔感染、抑菌抗毒、抗脂質過氧化作用[1]。同時,具有增加胃腸蠕動、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減少炎性滲出、促進滲液吸收、行氣祛瘀、泄熱通下等功效[2]。國內研究資料證實大承氣湯能增強胃平滑肌的收縮力,使胃內壓升高,并能增加單位時間內胃的收縮次數(shù),增加腸道血流量,提高腸道反應性,促進胃腸道平滑肌的蠕動和推進,改善腸壁血液循環(huán),減輕組織水腫,促進壞死組織吸收以及抗菌抗炎[3];加味大承氣湯是依據(jù)臨床具體情況,經過辨證論治而制定的適合病患的個體化治療方劑,它能顯著增加腸道的蠕動容積和推動功能,增加腸血流量,改善腸管血運狀態(tài),對炎癥早期毛細血管通透性的升高有抑制作用,促使炎癥水腫消退,使腸粘連得以緩解、松解[4,5],且明顯促進胃腸道蠕動功能的恢復,更具實用性[6]。本組病例臨床觀察表明:胃腸道術后患者早期使用加味大承氣湯胃管內緩慢滴注(下腹部手術)或直腸內緩慢注入灌腸(上消化道手術)治療組的腹脹緩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排氣、排便及進食時間較對照組均明顯縮短,說明大承氣湯可以明顯改善術后處于麻痹狀態(tài)的腸道蠕動功能,促進術后胃腸蠕動功能恢復。
3.1.2經絡是溝通人體各個組織器官的通路,在體表和臟腑之間互相聯(lián)系。足三里屬足陽明胃經,位于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嵴外側1橫指處,主治胃痛、嘔吐、腹脹等,它具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以及扶正祛邪之功效,故可取其穴針刺治療[2]?,F(xiàn)代醫(yī)學研究證實針刺足三里穴可使胃腸蠕動有力而規(guī)律,提高多種消化酶的活力,增進食欲,幫助消化,還可能通過興奮或抑制神經內分泌調節(jié)系統(tǒng)發(fā)揮調節(jié)胃腸功能及調整機體免疫機能及其狀態(tài)的作用[7]。因此,針刺足三里旨在通過中醫(yī)經絡系統(tǒng)調整人體胃腸功能,增加胃腸蠕動,促進消化、吸收及血液循環(huán),使瘀積、炎癥消失,通過患者自身免疫功能,從而恢復胃腸功能。
3.2加味大承氣湯和針刺足三里穴分別減少炎性滲出、減輕組織水腫和調整人體胃腸功能、改善胃腸血液循環(huán)、促進消化及炎癥吸收,聯(lián)合使用均能增加胃腸蠕動,更具協(xié)同作用,可加速手術創(chuàng)面的愈合。
綜上所述,老年人胃腸道手術后使用加味大承氣湯聯(lián)合針刺足三里穴治療可明顯促進胃腸道功能的及早恢復,有利于防止腸粘連、腸梗阻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而且,該方法操作簡便易行,副作用及痛苦均小,更符合現(xiàn)代醫(yī)學快速康復外科的理念,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吳咸中.中西醫(yī)結合急腹癥方藥詮釋[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355-359.
[2]賀志光主編.中醫(yī)學[M].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460.
[3]王海平.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腸梗阻57例[J].陜西中醫(yī),2008,29(1):41.
[4]張宇,劉曉虹.復方大承氣湯治療粘連性腸梗阻54例療效觀察[J].新中醫(yī),2007,39(1):13-14.
[5]余洪亮,于慶生.大承氣湯外科應用研究進展[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8,17(34):5399-5400.
[6]李友俠.加味大承氣湯治療粘連性腸梗阻臨床分析[J].安徽醫(yī)藥,2005,9(10):741.
[7]金香蘭,尹嶺,姚斌,等.針刺足三里穴中樞作用機制的研究[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3,9(3):184-186.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