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Padcingson Disease,PD)PD)是一種慢性、進行性中樞神經病變,表現(xiàn)為一系列功能障礙,最終導致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平衡與步行能力下降,易跌倒[1]。在65歲以上老年人的股骨頸和股骨粗隆間骨折中,合并帕金森病將使病情更為復雜、嚴峻,不同程度的肌張力增加,運動遲緩,以及相伴的一系列神經、精神癥狀。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23例,其中男10例,女13例;年齡69~92歲,平均81.36歲;診斷符合全國第二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帕金森病診斷標準,帕金森病程3~12年,平均7.2年根據(jù)Hoehn-Yahr方法分級[2]:I期6例,Ⅱ期9例,Ⅲ期6例,Ⅳ期2例;臨床表現(xiàn)為運動弛緩11例,肌強直7例,震顫5例;股骨頸骨折9例.股骨粗隆間骨折14例。致傷原因均為跌倒。所有患者術前進行了CT掃描和三維重建檢查,了解骨折粉碎程度及關節(jié)受累情況。
1.2方法 本組9例股骨頸骨折患者及1例粗隆間骨折患者接受了半髖或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另13例粗隆間骨折患者均采取閉合復位PFNA內固定術。圍手術期予以抗帕金森病藥物治療。其中6例患者采用連續(xù)硬膜外麻醉,17例患者采用全麻。
1.3結果 本組隨訪時間為6個月~2年。術后前3個月每月隨訪1次,以后每3個月1次。隨訪項目包括:①髖關節(jié)正側位攝片;②髖關節(jié)活動度;③采用Harris髖關節(jié)功能評分量表,主要內容包括疼痛、功能、關節(jié)活動度及畸形4個方面,滿分100分,90~100分為優(yōu),80~89分為良,70~79分為中,70分以下為差[3]。本組術后X線片示骨折復位固定滿意或假體位置良好。1例術后出現(xiàn)肺部感染,1例出現(xiàn)小腿肌群內血栓形成,2例出現(xiàn)泌尿系感染,4例出現(xiàn)術后一過性精神障礙。所有接受髖關節(jié)置換患者均在7~14d內下地鍛煉。接受內固定患者,分別在14~35d后開始下地部分負重鍛煉。全部患者3個月后按Harris評分,優(yōu)6例,良10例,中4例,差3例。
2 討論
帕金森病是腦干摹底節(jié)的神經性病變,根據(jù)Hoehn-Yahr分級方法分為5期,其中I、Ⅱ、Ⅲ期為神經病學上較輕的階段,Ⅳ、V期為較重的階段。本組患者中I、Ⅱ、Ⅲ期患者共21例,單側或雙側肢體受影響,功能減退很小,基本沒有平衡功能障礙;Ⅳ期患者2例,活動能力差,但仍能站立行走;無V期患者。本組中I、Ⅱ、Ⅲ期患者最終Harris評分僅1例為差,而2例Ⅳ期患者最終Harris評分均為差。說明神經癥狀越嚴重其治療結果越不埋想。嚴重的帕金森病患者,活動減少,肌肉萎縮,髖外展肌肌力不足或喪失,再加上不能配合術后功能康復,是導致其Harris髖關節(jié)功能評分降低的重要原因[4]。因此,為爭取最大的手術效果,術后的康復護理尤為重要。
2.1一般護理 術前,除常規(guī)檢查準備之外,術前指導練習深呼吸和有效的咳嗽,提高肺活量,可以減少術后肺部炎癥的發(fā)生。具體方法:①深慢呼吸:在不感覺費力的情況下,逐漸增大呼吸運動幅度,使呼吸效率得以提高;②縮唇呼氣:用鼻吸氣,縮口唇做吹口哨樣呼氣,自行掌握呼吸頻率、深度,也可吹氣球練習均勻呼吸。術前晚,大便不暢者,用0.1%~0.2%的肥皂液不保留灌腸。囑其注意休息,對睡眠形態(tài)紊亂者給予鎮(zhèn)靜劑口服。術后,根據(jù)不同的麻醉方式,采取相應術后護理常規(guī)。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注意評估患者傷肢肢端血循環(huán),腫脹程度、引流量的多少以及性狀,對于關節(jié)置換的患者,還要注意下肢體位,帕會森病患者常常由于肌張力增高,導致髖關節(jié)屈曲和內收攣縮,注意糾正帕金森患者患肢過度的內收與內旋,以免脫位。根據(jù)患者的年齡和活動量給予充足的熱量,原則上以高維生素、低脂、適量優(yōu)質蛋白等易消化飲食為宜。
2.2疼痛護理 術前通過牽引制動減輕患者疼痛,配合口服非甾體藥物。術后早期應用止疼泵。根據(jù)疼痛程度采取階梯藥物治療,本組病例術后疼痛均較輕,輔以非甾體藥物即可達到患者滿意。
2.3心理護理 有學者研究報道帕金森病患者中40%~50%出現(xiàn)抑郁、焦慮等情感障礙。由于身體形象改變,不同程度的運動遲緩,肌肉僵直,吞咽困難,流涎等癥狀,患者形成了沉默寡言,悲觀厭世,焦慮,自尊紊亂等癥狀。加上骨折后臥床懼動,對身體恢復功能缺乏信心。因而應認真傾聽患者敘述,找出心理癥結,從醫(yī)學角度給予科學的詮釋,強調PD雖病程漫長,但規(guī)范的治療將收到良好效果,而關節(jié)置換或者內固定均是成熟可靠的治療髖部骨折的手段,樹立患者順利康復、回歸家庭與社會的信心。必要時提供代替交流的輔助工具,直至消除其緊張、恐懼心理。
2.4術后呼吸道護理 高齡患者髖部骨折后長期臥床易發(fā)生墜積性肺炎。且帕金森病患者面部、頸部的肌肉較緊張,不恰當?shù)倪M食易導致噎食,甚至誤吸。引起墜積性肺炎。因此行手術治療后要做好呼吸道的管理。給予患者充足的時間和安靜的進食環(huán)境。不催促、打擾患者進食:對于咀嚼能力和消化功能減退的患者給予易消化、易咀嚼的軟食或半流質.少量多餐。鼓勵坐起飲食。對于面肌嚴重強直、吞咽困難者,必要時鼻飼流質,保證營養(yǎng)供給。注意保暖,防止感冒;室內空氣流通,溫濕度適宜,每日早晚用生理鹽水進行口腔護理,避免口腔內細菌下行繼發(fā)感染,每2~4h行拍背1次。指導患者有效咳嗽、深呼吸,增加肺活量;發(fā)生肺部感染者,予拍背、指導深呼吸及有效咳嗽。
2.5康復鍛煉 早期有效的功能鍛煉可增加肌肉張力及血管彈性,預防DVT。防止肌肉萎縮及關節(jié)粘連。同時由于肢體運動功能的改善,使血液循環(huán)、營養(yǎng)的攝取與吸收、機體的新陳代謝以及植物神經功能等均有明顯改善。術后麻醉消失后即行踝關節(jié)屈伸、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運動,術后2~3d進行健肢抬臀和上肢擴胸練習。患肢進行直腿抬高運動,合并膝關節(jié)骨關節(jié)炎的患者可以CPM輔助鍛煉。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和步行能力異常,再加上術后疼痛及心理因素,運動和感覺經驗減少,運動障礙加重。因此,早期開始患肢功能鍛煉是術后髓關節(jié)功能恢復的關鍵因素。在體力允許情況下,排除下肢血栓等因素后,盡快下地站立,特別是關節(jié)置換的患者,可由他人輔助開始,逐步過渡到自扶助行器行走站立。內固定患者的下地負重時間,需征詢手術醫(yī)師的意見,應從部分負重開始。
總之,恢復行走站立,生活自理,回歸社會,是我們針對合并帕金森病的老年髖部骨折患者的治療最終目的。應該有意識地培養(yǎng)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同時要注意患者活動中的安全問題。本組患者中,術后進行生活自理能力培養(yǎng)的患者優(yōu)良結果明顯高于未進行生活自理能力培養(yǎng)的患者,說明術后進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對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及患者自理能力提高有明顯幫助。
參考文獻:
[1]Cano-de la Cuerda R,Macias-Jimenez AI,Cuadrado-Perez MI,et a1.Posture and gait disorders and the incidence of failing in patiens with Parkinson[J].Rev Neurol,2004,38:1128-1132.
[2]王新德.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綜合癥的分類[J].中華神經精神科雜志,1985,18:255.
[3]劉琦,白波,盧偉杰,等.帕金森病患者股骨頸骨折術后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的影響因素[J].廣州醫(yī)學院學報,2007,35:13-15.
[4]唐崢華.帕金森病的情感問題與心理康復[J].現(xiàn)代康復,2004,(2):188.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