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和研討胃食管反流患者的臨床治療和飲食調護方法。方法 選取我院收治的60例胃食管反流患者,將患者隨機分為調護組和常規(guī)組,每組患者30例。兩組患者均行藥穴指針治療,對常規(guī)組患者予以常規(guī)性的一般護理干預,調護組則在常規(guī)組的基礎上加入科學性的飲食調護干預。結果 經對比分析可知,調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0%,顯著高于常規(guī)組的76.7%,組間比較具有顯著差異(P<0.05)。兩組患者臨床癥狀對比可知,調護組患者的燒心評分為(1.52±1.62)分,顯著優(yōu)于常規(guī)組的(2.57±1.46)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患者的反流和胸痛比較無顯著差異,差異不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科學化的飲食調護在胃食管反流患者的臨床治療上具有積極意義,具有強化臨床療效,改善臨床癥狀的優(yōu)點,具有廣泛的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胃食管反流;飲食護理;胃動力障礙
隨著近年來社會飲食結構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人群出現(xiàn)胃食管反流病癥,且發(fā)病率呈逐年增長的趨勢。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60例胃食管反流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胃食管反流的臨床診斷標準。其中耐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37例,患者年齡19~76歲,平均年齡(47.5±5.2)歲。60例患者中16例為脾胃虛寒型,24例為胃陰失降型。將患者隨機分為調護組和常規(guī)組,每組患者3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分型和病程方面無顯著差異,比較不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行藥穴指針治療。中藥組方為:黃連6 g,生姜、吳茱萸、丁香各10 g,旋覆花15 g,陳皮18 g,香附20 g,厚樸、半夏、檳榔各24 g。加工方法為:用棕色瓶裝上述藥物,并加入1000ml的50%白酒,共浸制48 h后取得藥汁。用法為:用消毒棉球蘸取少量藥液涂于患者雙側足太陽膀胱經脾俞、胃俞、膽俞和肝俞穴位,以屈指或拇指指腹點按以上穴位,力度以患者局部皮膚潮紅和耐受程度為宜。15min/次,2次/d,1個療程為3w。
1.3飲食調護方法 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對常規(guī)組患者予以常規(guī)性的一般護理干預,調護組則在常規(guī)組的基礎上加入科學性的飲食調護干預。飲食調護如下:
1.3.1飲食種類選擇 ①為緩解患者的胃食管反流,醫(yī)護人員需囑咐患者進食易消化、柔軟和清淡的食物,禁食腌制、油炸和煎炸食物,可適當進食面條、饅頭類面食,但需控制純肉餡水餃和包子的攝入量。減少排骨湯、肉湯、雞湯等葷湯的攝入量,避免實用肉皮、肥肉,以免引起患者反胃。適當進食魚肉、雞肉和豬瘦肉并不會對病情造成影響,在適量的情況下可補充患者所需的營養(yǎng)。②由于胃排空延遲會促進胃食管反流的增加,故醫(yī)護人員需囑咐患者少進食延緩胃排空的飲食,避免患者出現(xiàn)噯氣、腹脹等不適感。這類食物主要為酒釀、年糕、粽子、元宵等質地粘膩的食物。③減少攝入刺激胃粘膜的食物,由于此類食物會對胃液分泌產生促進作用,導致胃內反流物的反流量增加,進而導致胃反流的增加。對胃粘膜造成刺激的食物主要有過甜、過酸、過熱、過冷和辛辣刺激性食物,例如糖果、大蒜、大蔥、辣條等。尤其注意濃茶、咖啡、酒等顯著刺激胃部的飲品,盡量減少攝入量。④盡量少食用各類零食及膨化食品,而過度的粗糧、堅果類食物也會刺激胃粘膜,導致反流機會的增加。⑤一般情況下蔬菜不會導致或加重胃液反流,可自主食用,但香菜、韭菜、蠶豆等中醫(yī)認為可導致疾病復發(fā)或上火的蔬菜需適當控制。⑥水果一般不會導致反流加重,但患者在食用水果時不宜過雜、過冷或過甜,而甘蔗、香蕉等水果盡量避免食用。
1.3.2飲食數(shù)量選擇 由于胃食管反流患者多存在胃動力障礙,故患者在進食過程中需保持適當?shù)氖沉?,避免過飽、過饑或饑飽無常。醫(yī)護人員可建議患者早餐和中餐吃七八分飽,晚餐進食五六分飽,而為了避免睡前出現(xiàn)饑餓的情況,故晚餐不宜太早,一般來說19時左右進行晚餐便可。
1.3.3飲食后活動狀況 為減少反流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囑咐患者餐后不要進行劇烈運動,減少下蹲、彎腰和收腹等姿勢,餐后不可久坐、臥、睡等,此類休憩方式可導致胃食管反流的家中,故可采用散步、慢走等較為舒緩的活動方式。若需久坐,可輕撫患者上腹部,幫助胃內食物的下行和排空。
1.4觀察指標 患者均治療1個療程,療程結束后觀察患者臨床療效及臨床癥狀。其中臨床癥狀評分為胸痛、反流和燒心3種癥狀,根據癥狀的發(fā)作頻率評分,評分標準為:無癥狀計0分,1w 1次計1分,1w 2次計2分,1w 3次計3分,1w 4~5次計4分,1w 6~7次計5分。療效判定如下:①痊愈:患者自覺癥狀全部消失,經胃鏡檢查提示胃食管粘膜組織炎性基本消失或消失;②顯效:患者自覺癥狀基本消失,經胃鏡檢查提示胃食管粘膜組織炎性顯著好轉或改變;③有效:患者自覺癥狀有所好轉,經胃鏡檢查提示胃食管粘膜組織炎性減輕或改變;④無效:患者自覺癥狀無顯著改善,經胃鏡檢查提示胃食管粘膜組織炎性無顯著改變??傆行?(痊愈+顯效+有效)/本組患者數(shù)×100%。
1.5療效判定標準 采用SPSS 16.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本文數(shù)據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采用χ2檢驗進行計量資料比較,t檢驗進行計數(shù)資料比較,當數(shù)值P<0.05時,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對比 經對比分析可知,調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0%,顯著高于常規(guī)組的76.7%,組間比較具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的癥狀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對比可知,調護組患者的燒心評分為(1.52±1.62)分,顯著優(yōu)于常規(guī)組的(2.57±1.46)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患者的反流和胸痛比較無顯著差異,差異不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結論
胃食管反流病情差異較大,但病程纏綿,反復難愈,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生命健康造成不良影響。隨著醫(yī)學科技的發(fā)展,臨床上對胃食管反流的治療方法和治療藥物也逐漸增多,但該病屬于功能性疾病,患者的飲食、情緒、生活等因素均可導致患者復發(fā),故需患者進行密切的飲食配合,以促進該病治愈。本文研究表明,經對比分析可知,調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常規(guī)組,組間比較具有顯著差異(P<0.05)。調護組患者的燒心評分為(1.52±1.62)分,顯著優(yōu)于常規(guī)組的(2.57±1.46)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患者的反流和胸痛比較無顯著差異,差異不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科學化的飲食調護可有效提高胃食管反流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不良癥狀。綜上所述,科學化的飲食調護在胃食管反流患者的臨床治療上具有積極意義,具有強化臨床療效,改善臨床癥狀的優(yōu)點,具有廣泛的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胡錦麗,汪紅兵,吳兵,等.化郁清胃顆粒治療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熱證臨床療效觀察[J].北京中醫(yī)藥,2010,29(2):88-91.
[2]蔣絢,王淑杰,張素巧,等.胃食管反流病相關危險因素及診療特點分析[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1(10):774-776.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