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化,精確化,微創(chuàng)化是21世紀骨科學的發(fā)展方向,這非常依賴于計算機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由于髖臼骨折的復雜性,傳統輔助治療技術的效果受到很大限制,而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為這類復雜骨折的處理提供了很好的便利性,本文試簡述這方面的進展。
1 三維成像技術的廣泛應用
髖臼結構復雜,髖臼骨折屬于關節(jié)內骨折、治療要求高,需要在術前利用影像學資料對骨折進行充分準確的評估,制定詳細的手術計劃。X線平片對絕大多數骨折可做出診斷,但圖像重疊,有時因為患者病情難以加拍骨盆出、入口位及髖臼髂骨斜位、閉孔斜位片;二維CT能發(fā)現普通平片難以發(fā)現的骨折線和碎骨塊,但不能提供骨折部位的立體結構;三維CT圖像能直觀顯示骨折處的立體結構,可得到骨折處的空間信息。
Fadero PE等[1]認為骨科手術依賴于影像學,在創(chuàng)傷骨科領域,對于類似于髖臼骨折等的復雜骨折,3D影像重建術方便術者制定術前計劃,比如選擇合適的手術入路、恰當的骨折復位及適當的內固定。O'Toole RV等[2]的研究證實,CT成像對于髖臼骨折的診斷準確性比平片要高,觀察者間一致性比平片好。但影像軟件操作對外科醫(yī)生來說掌握不易,3D影像重建術應該有進一步的發(fā)展,以使其更加簡單和易于掌握,擴大應用范圍[1]。
Gabbe BJ等[3]研究了嚴重骨盆環(huán)損傷患者在兩個一級創(chuàng)傷中心就診時的影像學技術的使用情況,在平片和三維CT重建影像學技術基礎上使用骨折分型系統對這類嚴重骨折進行分析,觀察者間一致性也得到了評估,結果表明使用Tile/AO 和Young-Burgess分型系統的觀察者間一致性都非常低,非常嚴重的損傷由于骨折的復雜性而難以進行分型。這表明傳統骨折分型方法已經不適用于現代創(chuàng)傷骨科的發(fā)展,骨折的數字化分型是發(fā)展趨勢。
2 術中導航技術的應用
醫(yī)學影像技術的發(fā)展不但術前及術后可以獲得人體解剖結構的三維信息,也可以使骨科醫(yī)生在術中即時獲得人體解剖結構的三維信息,更好、更快的進行手術。
Gras F等[4]的實驗證實,盡管都沒有發(fā)生錯誤的置釘于關節(jié)內情況,但使用3D影像導航技術的置釘時間較使用2D影像導航技術所用時間明顯減少(盡管3D影像技術采集圖像的時間比2D影像技術長),置釘精度更高,因此他們特別推薦在狹窄區(qū)域置釘時使用3D影像導航技術。Grossterlinden L等[5]的研究證明,3D術中增強導航技術對于髖臼上置釘技術幫助很大,共有3例錯誤的置釘案例在實驗中被這種技術所發(fā)現。他們認為經驗較少的外科醫(yī)生進行骨盆手術時,3D術中增強導航技術是一個有益的工具。
阮志勇等[6]認為Arcadis orbic 3D術中三維導航系統在對皮質骨的顯示方面可以與CT相媲美,對關節(jié)軟骨下的軟骨下骨顯示比較清楚,判斷關節(jié)面的復位及螺釘是否進入關節(jié)腔的臨床診斷價值可以與CT相當。其缺點是設備昂貴、術中射線量大、對軟組織及松質骨成像效果差,最明顯的缺點是成像范圍太小,術中使用不方便。
3 數字技術在醫(yī)學教學中的應用
醫(yī)學是一門實踐科學,需要通過漫長的學習才能逐步掌握治療技能,對于外科醫(yī)生尤其如此。虛擬現實技術可使醫(yī)學生及低年資醫(yī)生的實踐機會成倍增加,大大提高學習效率。對于類似髖臼骨折這樣復雜的骨折,虛擬現實技術對有經驗的醫(yī)生也有很大幫助。Garrett J等[7]的研究表明,在骨科住院醫(yī)生培訓中、對于復雜的骨盆立體結構的的理解是個難點,而3D影像技術是一個有效的培訓工具,有助于髖臼骨折類型的學習及正確運用骨折分型系統,在的不同培訓階段,學習效果都明顯優(yōu)于平片和二維CT,對初級住院醫(yī)師的幫助尤其顯著。Hansen E等[8]認為骨科住院醫(yī)師的學習過程中,與單純使用非信息化的教學板相比,使用可\"實踐\"的三維骨盆模型有助于增進他們準確判斷髖臼骨折類型的能力。Pahuta MA等[9]將醫(yī)學生及住院醫(yī)生分成對照組、模型組及虛擬現實組,觀察他們學習髖臼雙柱骨折的情況。結果表明,虛擬現實組的表現明顯比對照組和模型組好,而對照組和模型組的學習情況沒有顯著性差異。他們認為,在幫助外科醫(yī)生理解復雜骨折的三維空間結構方面,虛擬現實技術在定性和定量上均明顯優(yōu)于傳統的術前計劃及策略制定方法。
計算機信息技術在醫(yī)學生及住院醫(yī)師培訓上的應用,將明顯減輕醫(yī)學生學習負擔、加快年輕醫(yī)生的成長速度,使醫(yī)生更深刻清晰的理解損傷的本質。
4 計算機模擬手術技術的應用
計算機輔助設計、制造及分析技術使骨科醫(yī)師可以在計算機中模擬、預測和評估手術效果。外科醫(yī)生在真正動手術之前,通過計算機信息技術的幫助,在顯示器上重復地模擬手術,移動人體內的器官,能尋找最佳手術方案并提高熟練度。
Mendel T等[10]在CT掃描基礎上,利用Amira 4.2三維可視化軟件的虛擬技術,測量了骶髂螺釘植入的安全區(qū)。他們認為安全區(qū)的可視化和最恰當釘道的計算,有助于訓練外科醫(yī)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完善術前計劃。Puchwein P等[11]利用MIMICS軟件模擬經皮植入前柱螺釘(恥骨上支)、后柱螺釘(坐骨)及髖臼上區(qū)域螺釘固定手術,測量了釘道長度、植入區(qū)最狹窄區(qū)域大小、釘道至髖關節(jié)的距離。結果表明由于置釘區(qū)域非常狹窄,經皮行螺釘固定技術非常具有挑戰(zhàn)性,術前計劃中利用計算機影像技術確定置釘角度,有助于安全置釘,且可減少手術時間和減少放射損傷。
因此,計算機模擬手術明顯較傳統的術前規(guī)劃方式(透明圖紙在X線片上繪圖等方式)優(yōu)越,術前準備更為充分、細致。但其推廣有賴于軟件的進一步優(yōu)化,有利于臨床醫(yī)生的掌握和使用。
5 虛擬現實技術在骨科的應用
虛擬現實是多種技術的綜合,包括實時三維計算機圖形技術,廣角(寬視野)立體顯示技術,對觀察者頭、眼和手的跟蹤技術,以及觸覺/力覺反饋、立體聲、網絡傳輸、語音輸入輸出技術等,在醫(yī)學方面的應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在虛擬環(huán)境中建立虛擬的人體模型,借助于跟蹤球、HMD(頭盔顯示器)、感覺手套,可以模擬實際情況進行操作。
石晶晟等[12]的研究表明虛擬現實技術可成功融合多種醫(yī)學影像資源,骨骼和皮膚的提取顯像效果最好,血管重建也能獲得較好的效果,軟組織如肌肉纖維等效果較差。骨科患者的個性化解剖結構均能通過虛擬現實技術成功重建,能利用Dextroscope系統簡單模擬相關手術入路,但模擬過程較為簡易及粗糙,與實際手術過程仍有較大的差距,目前還難以與真實手術過程相比擬,制約其發(fā)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仍需要進一步的探索。
計算機技術在醫(yī)學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其核心問題是三維建模,三維建模的關鍵是圖像分割,醫(yī)學研究者的解剖學知識使其能判斷圖像分割的準確性,工科研究人員則無法對計算機自動分割結果進行修正。因此,臨床醫(yī)師掌握一定的醫(yī)用圖像軟件操作技能,能親自進行圖像的分割和分析是必要的。
參考文獻:
[1]Fadero PE, Shah M. Three dimensional (3D) modelling and surgical planning in trauma and orthopaedics[J].Journal of the Royal Colleges of Surgeons of Edinburgh and Ireland (Surgeon), 2014,9. pii: S1479-666X(14)00044-4.
[2]O'Toole RV, Cox G, Shanmuganathan K, Castillo RC, et al. Evaluation of computed tomography for determining the diagnosis of acetabular fractures[J]. J Orthop Trauma,2010 ,24(5):284-290.
[3]Gabbe BJ, Esser M, Bucknill A, et al. The imaging and classification of severe pelvic ring fractures: Experiences from two level 1 trauma centres[J].Bone Joint J,2013,95-B(10): 1396-401.
[4]Gras F, Marintschev I, Klos K, et al.Screw placement for acetabular fractures: which navigation modality (2-dimensional vs. 3-dimensional) should be used? An experimental study.[J].J Orthop Trauma,2012,26(8):466-473.
[5]Grossterlinden L, Nuechtern J, Begemann PG, et al. Computer-assisted surgery and intraoperative three-dimensional imaging for screw placement in different pelvic regions[J].J Trauma,2011,71(4):926-932.
[6]阮志勇,羅從風,張博,等. 下肢關節(jié)內骨折術中三維成像的圖像評價[J]. 中華創(chuàng)傷骨科雜志,2010, 12(7): 695-696.
[7]Garrett J, Halvorson J, Carroll E, et al. Value of 3-D CT in classifying acetabular fractures during orthopedic residency training[J].Orthopedics,2012,35(5):e615-620.
[8]Hansen E, Marmor M, Matityahu A. Impact of a three-dimensional \"hands-on\" anatomic teaching module on acetabular fracture pattern recognition by orthopaedic residents[J].J Bone Joint Surg Am,2012,94(23):e1771-1777.
[9]Pahuta MA, Schemitsch EH, Backstein D, et al. Virtual fracture carving improves understanding of a complex fractur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J].J Bone Joint Surg Am, 2012,94(24):e182.
[10]Mendel T, Radetzki F, Wohlrab D, et al. CT-based 3-D visualisation of secure bone corridors and optimal trajectories for sacroiliac screws[J].Injury,2013,44(7):957-963.
[11]Puchwein P, Enninghorst N, Sisak K, et al. Percutaneous fixation of acetabular fractures: computer-assisted determination of safe zones, angles and lengths for screw insertion[J].Arch Orthop Trauma Surg,2012,132(6):805-811.
[12]石晶晟. 虛擬現實技術應用于骨科的初步探索[D].復旦大學,2009.
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