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1,3-β-D葡聚糖檢測對侵襲性真菌感染的臨床診斷。方法 選擇于2013年1月~12月確診的30例侵襲性真菌感染患者、20例真菌口咽定植患者、20例細菌學肺炎患者以及15名健康人作為研究對象,對于以上對象的血漿1,3-β-D葡聚糖濃度通過G試驗方法進行檢測。結(jié)果 IFI患者的血漿1,3-β-D葡聚糖濃度為(29.5±11.5)ns/L,真菌口咽定植組為(12.7±5.1)ns/L,細菌性肺炎組為(13.1±5.2)ns/L,而健康組為(11.7±3.5)ns/L,通過比較可得均具有差異性。結(jié)論 真菌口咽定植者、細菌性肺炎患者、健康者的血漿1,3-β-D葡聚糖濃度均低于IFI患者,診斷IFI的指標為血漿1,3-β-D葡聚糖濃度。
關(guān)鍵詞:葡聚糖類;診斷;侵襲性真菌感染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D 1,3-beta glucan detection for clinical diagnosis of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Methods From 2013 January to December was diagnosed in 30 patients,20 cases of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oropharyngeal colonization of fungi,20 cases of bacterial pneumonia patients and 15 healthy people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object of the plasma levels of 1,3-β-D dextran concentration for detection by G test method.Results IFI plasma 1,3-β-D dextran concentration was(29.5±11.5)ns/L,fungal colonization group of oropharynx(12.7±5.1)ns/L,bacterial pneumonia group(13.1±5.2)ns/L,and healthy group(11.7±3.5)ns/L,by comparing the available have difference.Conclusion Health fungi oropharyngeal colonization,bacterial pneumonia patients,the plasma levels of 1,3-β-D dextran concentrations were lower in IFI patients,the diagnosis of IFI index for plasma 1,3-β-D dextran concentration.
Key words:Glucans;Diagnosis;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在當今社會,侵襲性真菌感染的發(fā)病率以及死亡率越來越高,最為常見的感染為激發(fā)感染以及肺部原發(fā)感染,真菌在醫(yī)院所有感染的致病菌中是最主要的。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對于IFI的診斷起關(guān)鍵作用的就是血漿1,3-β-D葡聚糖檢測[1]。本文筆者結(jié)合醫(yī)院臨床病例展開探討,現(xiàn)總結(jié)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于2013年1月~12月在本院治療的7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同時選取15名本院的工作人員作為健康人進行研究。不利于任何抗真菌藥物對采取標本的研究對象之中,同時也不使1,3-β-D葡聚糖檢測對其進行干擾,對于接受治療的患者采取使其1 w內(nèi)食用真菌類物質(zhì)、血液透析、接受香菇多糖等藥物。
1.1.1 IFI組 該組的患者全部確診為IFI,普通外科、呼吸科、骨科、血液科以及腎臟內(nèi)科等都有于我院治療的患者,還有16例患者來自于重癥監(jiān)護病房。觀察研究的病例共有30例,其中11例女性患者,19例男性患者,患者的年齡23~75歲,平均年齡為(52±1.3)歲,見表1。
1.1.2細菌性肺炎組 共有20例患者,其中8例女性患者,12例男性患者,年齡20~69歲,平均(36±1.6)歲。其中有1例患者為金黃色葡萄球菌,2例患者為卡他莫拉菌,3例患者為肺炎克雷伯菌,6例患者為流感嗜血桿菌,8例患者為肺炎鏈球菌。
1.1.3真菌口咽定植組 共有20例患者,其中7例女性患者,13例男性患者,年齡30~68歲,平均(48±1.4)歲。
1.1.4健康組 共選15名本院工作人員,其中6名女性,9名男性,年齡20~45歲,平均(32±2.0)歲。
1.2方法 收取受檢者未做無菌抗凝管的4ml靜脈血,經(jīng)過10 min的3000 r/min的離心處理之后,再將離心后的上清液取出,并將其放置于-80°C之中,自患者感染發(fā)病至患者采血的時間間隔為5~10 d,平均(7±1.2)d。采用的一起為1,3-β-D葡聚糖試劑盒、多功能酶表儀、玻璃試管、不透鋼鑷子、37°C恒溫箱以及冰浴槽[2]。
2結(jié)果
2.1各組血漿1,3-β-D葡聚糖檢測結(jié)果 通過觀察研究可得,細菌學肺炎組的血漿1,3-β-D葡聚糖檢測濃度為(13.1±5.2)ng/L,真菌口咽定植組的血漿1,3-β-D葡聚糖檢測濃度為(12.7±5.1)ng/L,IFI組血漿1,3-β-D葡聚糖檢測濃度為(29.5±11.5)ng/L,健康組血漿1,3-β-D葡聚糖檢測濃度為為(11.7±3.5)ng/L。IFI組血漿1,3-β-D葡聚糖檢測濃度與其他3組相比,具有統(tǒng)計學的意義。真菌口咽定植組與細菌性肺炎組、健康組進行比較,不具有統(tǒng)計學的意義;健康組與真菌口咽定植組比較,也不具有統(tǒng)計學的意義。
2.2 IFI組不同病原菌感染血漿1,3-β-D葡聚糖檢測濃度 有19例侵襲性酵母菌感染患者血漿1,3-β-D葡聚糖檢測濃度為(33.7±11.4)ns/L,有9例侵襲性曲菌感染患者血漿1,3-β-D葡聚糖檢測濃度為(24.7±5.8)ns/L,將以上兩者進行比較,不具有統(tǒng)計學的差異(t=0.661,P>0.05)。
2.3不同診斷閾值時血漿1,3-β-D葡聚糖濃度監(jiān)測對IFI的特異性、陰性預測值、陽性預測值以及敏感性的預測值比較,見表2。
3討論
通過流行病學調(diào)查,可得假絲酵母菌與曲菌為最常見的IFI致病菌,而白色假絲酵母菌又是最為常見的假絲酵母菌,同時近幾年中,熱帶假絲酵母菌、克柔假絲酵母菌等都有所增多。該組病例中,假絲酵母菌是IFI病例的主要發(fā)病原因,其次為曲菌感染,這說明真菌感染隨著IFI的增大也呈逐年上升趨勢[3]。
本次研究結(jié)果表明,IFI組血漿1,3-β-D葡聚糖檢測濃度與真菌口咽定植組、細菌性肺炎組、健康組的血漿1,3-β-D葡聚糖檢測濃度相比較,具有一定的統(tǒng)計學意義。由于診療前后,患者的血漿1,3-β-D葡聚糖濃度有明顯的變化,因此在對病情的變化進行監(jiān)控與診斷時,血漿1,3-β-D葡聚糖檢測濃度起到關(guān)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吳紹熙.一種深部真菌朝氣診斷的新方法-測定真菌細胞壁成分1,3-β-D葡聚糖[J].國外醫(yī)學皮膚性病學分冊,2011,24(3):343-345
[2]皺先彪.肺部真菌感染概述[J].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3,10(3):18-21.
[3]馬軍.侵襲性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學[J].中華醫(yī)學雜志,2012,85(5):1443-1444.
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