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兩組不同年齡患者宮頸癌的臨床資料,比較臨床癥"/>
摘要:目的探討年輕化子宮頸癌臨床癥狀與發(fā)病相關危險因素。方法回顧性分析78例<35歲和>35歲兩組不同年齡患者宮頸癌的臨床資料,比較臨床癥狀、臨床病理診斷結果以及其發(fā)病相關因素的差異。結果年輕婦女子宮頸癌臨床表現(xiàn)以接觸性出血最為顯著,既往白帶增多和/或感染性炎癥等;病理診斷以高、中分化鱗狀細胞癌為主,發(fā)病相關因素差異有顯著性。結論近年來<35歲宮頸癌發(fā)病率較以往明顯增高,且呈逐年增高趨勢。接觸性出血是年輕婦女子宮頸癌的主要臨床癥狀,可能與患者處于性活躍期性生活較頻繁有關。其獨特的臨床病理學特征與發(fā)病相關因素有明顯相關性。普及、規(guī)范子宮頸癌篩查及密切觀察年輕婦女臨床癥狀可避免宮頸癌漏診。
關鍵詞:子宮頸癌;年輕化;發(fā)病相關因素;臨床癥狀子宮頸癌日漸趨于年輕化,已經成為領域內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學界將年齡<35歲的宮頸癌患者劃分為年輕婦女子宮頸癌患者。由于年齡的特殊性,年輕婦女子宮頸癌的發(fā)病率、臨床癥狀、臨床病理特征、診斷、發(fā)病相關因素均有所不同[1]。本文回顧性分析,2010年3月~2013年12月來我院婦產科門診患者78例年輕婦女子宮頸癌患者的臨床資料,總結患者婚姻或性生活史,白帶量、陰道及宮頸有無感染性炎癥,刷取宮頸脫落細胞進行TCT和HPV檢測,陽性者陰道鏡檢查取活檢進行病理檢查明確診斷。探討年輕婦女子宮頸癌的臨床特征及發(fā)病相關因素?,F(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全部病例于2010年3月~2013年12月來我院婦產科門診患者78例,年輕組42例,年齡22~35歲,平均28.5歲。對照組36例,年齡36~65歲,平均50.5歲。全部病例無相關宮頸手術史, 無盆腔放射治療史。
1.2婦科檢查 詢問婚姻或性生活史,白帶量、陰道及宮頸有無感染性炎癥、性生活出血及不規(guī)則陰道流血史。婦科檢查觀察陰道壁、宮頸有無病灶及病灶轉移;有無接觸性出血。三合診檢查直腸粘膜是否浸潤、宮頸旁組織有無增厚及增厚范圍以及與盆壁關系。分別采用TCT公司和美國Digene公司的一次性取樣器,刷取宮頸脫落細胞進行TCT和HPV檢測。陽性者陰道鏡檢查取活檢進行病理檢查明確診斷。
1.3細胞學診斷 從子宮頸上采取樣本:使用固定的標本采樣器采取足量細胞標本,放入小瓶保存液內反復漂洗采樣器,使刷毛全部散開來,溶液中快速地轉動至將細胞標本全部漂洗下來。制成直徑2 cm薄層細胞涂片(TCT),然后固定、染色,于顯微鏡下判讀結果[2]。
1.4 HPV檢測 用美國Digene公司生產的HPV專用毛刷,將毛刷頭伸入宮頸內,逆時針轉動3圈,停留10 s取出后放入專用保存液的小瓶內,標記好送實驗室檢測。
1.5陰道鏡檢查 用無菌棉球輕輕擦去患者宮頸表面分泌物,用5%醋酸涂抹于宮頸表面鏡下定位活檢。檢查時應取病變最嚴重的部位,多點咬取活檢,進行病理學檢查。
1.6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01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子宮頸癌患者相關情況 年輕組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顯著性P<0.05。數(shù)據顯示年輕化子宮頸癌發(fā)病率明顯上升,見表1。兩組初次性交年齡均<18歲。
2.2臨床癥狀和病史 兩組均有白帶增多,其中11例有味臭、水樣白帶、白帶中有血絲等異常變化,有腰部酸痛之感等。多個性伴侶者,年輕組29例(69%),對照組6例(16.6%)P<0.01;年輕宮頸癌組接觸性出血為主要癥狀32例(76.0%),陰道不規(guī)則流血31例(73.8%),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性變化P<0.01。年輕組陰道炎、宮頸炎例數(shù)分別為27(64.2%)、25(59.5%)P<0.01。HPV感染者年輕組32例(76.1%),對照組15例(41%)P<0.01。HPV感染年輕組有性紊亂史的有顯著意義(P<0.01),與對照組無性紊亂史則無意義(P>0.05)。說明性紊亂HPV感染率密切有關。
2.3病理類型 根據國際婦產科協(xié)會(FIGO)1985年宮頸癌臨床分期標準,年輕組為Ia期6例,Ib期12例,IIa期4例,IIb期8例;對照組為Ia期7例,Ib期13例,IIa期5例,IIb期7例。年輕組鱗癌24例,腺癌5例,腺鱗癌1例;對照組鱗癌28例,腺癌2例,腺鱗癌2例。兩組之間病理分型無明顯差別(P>0.05)。
3討論
子宮頸癌在婦科惡性腫瘤中占主要地位,在女性腫瘤發(fā)生率中位居第二,其中80%患者確診時已是浸潤癌。近年來年輕子宮頸癌發(fā)病率有明顯上升趨勢,以每年2%~3%速度增長,資料顯示,與人乳頭狀瘤病毒(HPV)感染密切相關[2]。本文中HPV感染者年輕組32例(76.1% ),對照組15例(41%)P<0.01。
資料報道:過早性生活和性生活紊亂在年輕宮頸癌的發(fā)病中起一定作用。年輕女性子宮頸發(fā)育尚未成熟,對精液中某些致癌物質的刺激較敏感,易致鱗狀上皮細胞發(fā)生惡變。性生活紊亂增加性傳播疾病的發(fā)病率,與宮頸癌的發(fā)生也有關系[3]。本研究發(fā)現(xiàn)<18歲即有性生活者占年輕宮頸癌患者中的46.2%, HPV感染年輕組有性紊亂的關系有顯著意義(P<0.01),與對照組無性紊亂則無意義(P>0.05),說明性紊亂與HPV感染率密切有關。因此,詳細詢性生活開始年齡,有無多個性伙伴有助于疾病的診斷。
年輕子宮頸癌臨床表現(xiàn)最主要特征為接觸性出血,早期癥狀不明顯,不易發(fā)現(xiàn),因此對子宮頸癌早期發(fā)現(xiàn)和診斷是關鍵。婦科檢查時觸摸陰道壁、各穹窿變化、宮頸表面、宮頸管部及宮旁組織,注意質地、腫瘤范圍;三合診檢查直腸粘膜是否浸潤、勁旁組織有無增厚及增厚范圍以及與盆壁關系。窺器檢查時特別注意對有陰道反復出血者,最好先行指診,初步了解病變范圍后再輕柔地放入窺器檢查,以免碰傷癌組織而引起大出血。
4結論
年輕女性宮頸癌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接觸性出血,以高中分化鱗狀細胞癌為主,發(fā)病相關因素差異有顯著性。多數(shù)年輕宮頸癌至確診時已為浸潤癌,早期癥狀不明顯,不易發(fā)現(xiàn),其延誤診斷的主要原因為:年輕婦女陰道分泌物多,臨床對其不規(guī)則出血多考慮月經不調、宮內節(jié)育環(huán)所致[4]。在宮頸癌檢查中,以往重視中老年婦女而忽視年輕婦女,在廣泛開展婦科普查中,對年輕婦女有多位性伴侶,白帶量多、接觸性出血史、陰道及宮頸感染性炎癥者,刷取宮頸脫落細胞進行TCT和HPV檢測,陽性者行陰道鏡檢查取活檢進行病理診斷,以便及時發(fā)現(xiàn)早期無癥狀的年輕宮頸癌患者。
參考文獻:
[1]智艷芳,李肖甫,等.HPV DNA檢測診斷宮頸癌前病變的意義[J].當代醫(yī)學,2012,18(26):13-15.
[2]楊大明,郭麗俊.宮頸電環(huán)切除術診治宮頸上皮內瘤變的臨床價值[J].當代醫(yī)學,2010,16(207):29-30.
[3]劉樹范,冼美生.宮頸及陰道的細胞病理學診斷報告方式的建議[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8,5(10):316-318.
[4]姚宇琪.宮頸陰道細胞學診斷的TBS報告方式及臨床應用意義[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1,17(6):62-63.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