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依巴斯汀片遞減療法聯(lián)合潤燥止癢膠囊治療慢性特發(fā)性蕁麻疹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100例合格納入的慢性特發(fā)性蕁麻疹患者,按照就診先后順序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50例,給予依巴斯汀片遞減療法治療;治療組50例,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潤燥止癢膠囊。比較兩組用藥1個月后的臨床療效。結果 治療1個月后,治療組有效率88.00%,對照組有效率72.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生活質量指數(shù)總分均較治療前下降(P<0.05),但以治療組下降顯著,兩組治療后生活質量指數(shù)總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依巴斯汀遞減療法聯(lián)合潤燥止癢膠囊治療慢性特發(fā)性蕁麻疹療效較佳,優(yōu)于單用依巴斯汀遞減療法治療,且能顯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水平。
關鍵詞:慢性特發(fā)性蕁麻疹;依巴斯汀片;潤燥止癢膠囊;遞減療法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100例患者均來自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皮膚病醫(yī)院,經確診為慢性特發(fā)性蕁麻疹的患者,按照就診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50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齡為18~64歲,平均年齡(33.9±16.6)歲,病程3個月~11年,平均病程(1.23±0.41)年;對照組50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齡為18~65歲,平均年齡(33.1±16.3)歲,病程3個月~12年,平均病程(1.20±0.43)年。兩組性別、年齡及病程等一般資料經統(tǒng)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對照組給予依巴斯汀片(商品名:思金,杭州澳醫(yī)保靈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依巴斯汀10mg口服,第1w時2次/d,間隔時間﹥8h;第2w時1次/d;第3w每隔1d口服1次;第4w每隔2d口服1次。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潤燥止癢膠囊(貴州同濟堂制藥有限公司生產)4粒/次,3次/d;兩組均用藥1個月?;颊咧委熎陂g均停用其他口服及外用藥且同時注意飲食,禁忌牛羊狗肉、魚蝦、蟹、海鮮等腥發(fā)動風、辛辣刺激的食物。
1.3診斷標準[1]①表皮突然出現(xiàn)形狀不一、大小不等的風團,邊界清楚;②皮疹此起彼伏,發(fā)無定處,劇烈瘙癢,退后無任何痕跡;③部分患者出現(xiàn)腹痛,腹瀉,或有關節(jié)疼痛、發(fā)熱等癥狀。嚴重者出現(xiàn)呼吸困難,甚至窒息休克等;④皮膚劃痕試驗呈陽性;⑤病程為3個月以上。
1.4入選標準①臨床診斷符合慢性特發(fā)性蕁麻疹,以瘙癢及一過性風團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年齡≥18歲;②治療前3w內未用過糖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1w內未服用過中藥或抗組胺藥物;③受試者或監(jiān)護人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5排除標準①合并有心腦血管及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②哺乳和妊娠期婦女;③近期合并感染者;④某些特殊類型蕁麻疹,如膽堿能性蕁麻疹、壓力性蕁麻疹、血管性水腫、藥物性蕁麻疹等;⑤患者拒絕簽署知情同意書,或依從性差者。
1.6療效評定[1]就診當天和用藥后1個月分別記錄臨床癥狀,包括風團大小、數(shù)量、充血及瘙癢程度。按癥狀體征評分標準0~3分4級評分方法,記錄患者風團數(shù)量、瘙癢和充血情況,三項相加為總分。0分為無瘙癢,無風團,無紅暈;1分為輕度瘙癢,不煩躁,風團1~10個,輕度充血;2分為中度瘙癢,尚能忍受,風團11~20個,充血明顯;3分為嚴重且難耐的瘙癢,風團超過20個,充血非尤其明顯。按下列公式計算癥狀積分下降指數(shù)(SSRI):SSRI=(治療前癥狀積分一治療后癥狀積分)÷治療前癥狀積分×100%。痊愈為SSRI≥90%;顯效為60%≤SSRI<90%;有效為20%≤SSRI<60%;無效為SSRI<20%。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7生活質量評價[2]采用國際普遍采用的DLQI量表測試方法。問卷共涉及10個方面問題:生理、治療、心理、家庭、穿衣、日常活動、社交娛樂、工作學習、運動、性生活。各問題均采用4級計分法:無為0分;輕微則計1分;比較明顯則計2分;非常明顯則計3分??偡止?~30分。由經培訓的專業(yè)人員向患者解釋說明調查的作用、意義,及問卷填寫注意事項等,并指導患者獨立完成問卷,對患者近1個月的情況進行評定。治療1個月后,再次進行DLQI測試。
1.8統(tǒng)計學方法本次研究數(shù)據采用SPSS15.0軟件包進行數(shù)據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檢驗結果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療效比較兩組經藥物治療1個月后,治療組痊愈24例,顯效11例,有效9例,無效6例;顯效率70.00%,有效率88.00%;對照組痊愈11例,顯效10例,有效16例,無效13例;顯效率42.00%,有效率72.00%;兩組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00,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DLQI評分情況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對DLQI量表問卷中的10個問題的得分情況進行統(tǒng)計,見表2。治療組及對照組治療前的總分分別為(13.54±5.87)分和(14.76±6.68)分,治療后的總分分別為(5.35±2.20)分和(9.55±2.46)分,兩組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97,P﹥0.05),治療前、后兩組內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9.24,P<0.05;t=-5.18,P<0.05;),兩組治療后組間比較差異也有統(tǒng)計學意義(t=9.00,P<0.05)。
3討論
慢性特發(fā)性蕁麻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疾病,其病理生理機制尚未完全弄清,其病因復雜,有3/4的患者不能找到確切的原因。西醫(yī)認為病變的主要原因是真皮層微管擴張劑周圍組織的局限性水腫,風團內單個纖維及膠原束被水腫組織分離,血管鄰近組織中淋巴細胞、嗜中性細胞及少數(shù)嗜酸白細胞被浸潤。此類風團損害是由多種血管活性物質導致,其中最為主要的介質就是組織胺,其釋放會引起微管擴張,血管通透性增強,血管平滑肌痙攣,最終導致風團的發(fā)生[3]。
中醫(yī)稱之為\"癮疹\",祖國醫(yī)學認為本病多因陰血不足,血虛生風或因皮損反復發(fā)作,氣血損耗加之風邪外襲,以致內外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郁于皮膚腠理之間,邪正相搏而發(fā)病[4]。故治療多采用益氣固表,祛風止癢,養(yǎng)血滋陰為法則。
依巴斯汀[5]作為第二代H1抗組胺類藥,為長效藥物,對中樞神經等的副作用較少,不像第一代抗組胺類藥物容易引起嗜睡、口干、視物模糊等不良反應,其在口服10mg后,基本觀察不到嗜睡作用等一些副作用。
燥止癢膠囊屬于全國四大名堂之貴州同濟堂制藥有限公司聯(lián)合苗醫(yī)、中醫(yī)理論制成的一種純中藥制劑,其由何首烏、生地黃、苦參、桑葉、制何首烏、紅活麻共6味中藥材組成。方中何首烏、生地黃、制何首烏具有滋陰養(yǎng)血、補肝益腎之效,可治其本;桑葉可潤燥清肺;苦參能燥濕清熱,殺蟲止癢;紅活麻能祛風除濕。諸藥合用有標本共治之效,養(yǎng)血滋陰,止癢祛風,潤燥通便功能,能顯著減輕瘙癢癥狀,極大縮短瘙癢持續(xù)時間,顯著改善繼發(fā)皮損[6,7]。
蕁麻疹的治療目的和原則[8]是要獲得癥狀的完全緩解,并提出兩個基本的治療原則:①發(fā)現(xiàn)和清除潛在的病因和/或誘發(fā)因素;②緩解癥狀。
本次研究兩組均采用依巴斯汀片遞減療法,服藥第1w可增加依巴斯汀劑量,促使服藥初期可迅速抑制機體受體信號的傳導,提高藥物濃度,促進抑制組胺的釋放,可讓患者臨床癥狀在較短時間內迅速緩解,提高生活水平和質量;服藥第2w依巴斯汀以常規(guī)劑量鞏固療效。第3、4w可漸漸降低劑量,降低受體的藥物敏感度,不產生藥物耐受性,且能鞏固療效,減少后期復發(fā)。同時治療組又結合服用潤燥止癢膠囊治療,通過本次研究觀察結果顯示:依巴斯汀遞減療法聯(lián)合潤燥止癢膠囊應用于臨床慢性特發(fā)性蕁麻疹治療的效果較佳,優(yōu)于單用依巴斯汀遞減療法治療,值得在基層臨床借鑒參考。
參考文獻:
[1]陳海昆,王博,鄭良,等.\"隱疹湯\"聯(lián)合依巴斯汀片治療慢性蕁麻疹266例臨床研究[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1,01(8):129-130.
[2]李建勤,王慧敏.藥物聯(lián)合心理干預治療慢性蕁麻疹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3,35(3):222-224.
[3]孟爽,李鐵男.中西藥結合治療慢性特發(fā)性蕁麻疹100例臨床觀察[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07,6(4):244-244.
[4]張志禮.皮膚病臨床經驗輯要[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205-206.
[5]王娜,肖亞平.第二代H1抗組胺類藥物-依巴斯汀[J].化學通報,2008,1:40.
[6]宋鑫鑫,郭淑蘭,楊曦,等.卡介菌多糖核酸聯(lián)合非索非那定、依巴斯汀治療慢性蕁麻疹的療效觀察[J].中華皮膚科雜志,2012,45(11):834-835.
[7]潘忠泉,王康生.依巴斯汀聯(lián)合中藥治療慢性蕁麻疹的療效觀察[J].皮膚性病診療學雜志,2014,(1):44-46.
[8]賴維,謝小元,龔子鑒,等.蕁麻疹:歐洲2009年指南和2006年指南的比較[J].皮膚性病診療學雜志,2010,17(3):176-178.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