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旨在探討在教學實踐中,如何著重從思維方法的不同角度進行批注閱讀訓練,真正實現(xiàn)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有效促進學生知識的拓展遷移和系統(tǒng)化,從而多維度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多角度;批注閱讀;多維度;提升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6-057-1
葉圣陶老先生提出:“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于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聯(lián)系”。學生“吸收”的好壞主要來自于閱讀教學中的習得。在閱讀教學時,教師從思維方法的不同角度對學生進行批注閱讀訓練,為學生搭建起“吸收”與“傾吐”之間的橋梁。
一、利用求異法訓練批注式閱讀,發(fā)展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能力
1.質(zhì)疑式批注。
在語文教學中,首先要讓學生敢于質(zhì)疑,其次是教會學生如何質(zhì)疑。學會質(zhì)疑,就是對文本內(nèi)容、觀點、表達方式的真實性、合理性產(chǎn)生疑問,多問一些“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之類的問題。
在教學六上《船長》這課時,有學生在文章結尾處作批注:“哈爾威船長完全可以逃生,可是他為什么要選擇與船一起沉入大海呢?”學生的質(zhì)疑一下子觸動了文章的要領:為什么說面對死亡,他又一次運用了成為一名英雄的權利?教者先讓學生進行討論,學生討論后,也不得其要領。此時正好到達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的境界,教師出示了自己搜集的資料:在西方,有一個古老的航海傳統(tǒng),即“船在人在,船亡人亡”。作為一名船長,哈爾威選擇與船共存亡,正是他忠于職守的表現(xiàn)。學生頓時覺得豁然開朗,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船長崇高形象的理解。
2.否定式批注。
否定式批注,就是允許學生在閱讀中提出與文本相對立的觀點并進行批注。在方法上,這就比質(zhì)疑更進了一步——不只是“有疑”,而是直接否定,并提出自己相反的見解。學生敢于批注與文本相反的觀點、感受,是一種創(chuàng)新精神和探究品質(zhì)的體現(xiàn),是思維方法、思維品質(zhì)的飛躍。
在六上《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教學中,有學生在“年輕而富有才華的音樂家肖邦,滿懷悲憤,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這句話旁批注道:“肖邦此時此刻離開波蘭,不是愛國的表現(xiàn),而是懦夫的表現(xiàn)?!睂W生在課堂上提出否定性的觀點后,引起了一場爭論,自然有不少學生反對。教者認識到,語文教學并不是“照‘教參’宣科”完成教學任務,而應該激發(fā)學生思維方向的多元化。學音樂的孩子提出《波蘭舞曲》、《革命練習曲》無不包含著肖邦的愛國之情,寫道:“肖邦的音樂被稱為‘藏在花叢中的大炮’,肖邦用自己的音樂表達了對侵略者的抗爭。”這樣,經(jīng)過多次交流、碰撞,教學重、難點得到了圓滿解決。
二、利用求同法訓練批注式閱讀,促進學生知識體系化
求同思維是一種有方向、有范圍、有條理的收斂性思維方式。求同思維角度的批注訓練實質(zhì)上是讓閱讀主體以目標文本為契機,以所求之“同”為依據(jù),對已有的知識積累和經(jīng)驗積累進行選擇、比較和歸類的潛在過程。
1.引用式批注。
引用式批注訓練,意在培養(yǎng)學生從目標文本某一方面的相似點進行“由此及彼”的聯(lián)想能力,引導學生在閱讀文本時,由文本遷移到文外,由已有知識經(jīng)驗聯(lián)系文本,促進學生知識的遷移,對信息進行歸類整合,并系統(tǒng)化。
在教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時,有學生在尾聯(lián)“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旁批注道:“與李白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有異曲同工之妙,可見詩人歸心似箭和為收復失地而欣喜若狂的心情?!边@位同學一讀完自己的批注,全班為之拍案叫絕。對文本的解讀自然也不需要教師再去多做灌輸講解了。
2.鑒賞式批注。
鑒賞式批注就是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帶著贊同的心理,品析自己喜歡的精美詞句,在獲得審美愉悅的同時,及時記錄下自己所感受到的美,既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又能提高學生遣詞造句的表達能力,并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六上教學中,學生了解了環(huán)境描寫對人物品質(zhì)的烘托作用。因此,在《愛之鏈》的教學中,學生自主選擇了幾處環(huán)境描寫進行了批注。比如,在文章開頭關于冬天的環(huán)境描寫旁學生批注道:“作者寫環(huán)境的寒冷與凄涼,為下文喬伊無私地幫助老太太作鋪墊,突出了喬伊雖身處逆境,卻仍然誠心誠意幫助別人的崇高品質(zhì)?!边M而,教師抓住留白讓學生在文末進行批注,續(xù)寫一段環(huán)境描寫。學生語言感受更敏銳了,手法的理解更深刻了,運用更得心應手了。
通過思維的不同角度進行訓練,將批注式閱讀教學系統(tǒng)化,調(diào)動學生知識積累,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引導學生自主地沉浸到文本所構建的意境中,個性化地體驗文本的情感內(nèi)涵,并能夠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表達,真正做到“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多角度的對話,多維度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孫立權.批注式閱讀——語文教育民族化的一個嘗試[J].語文教學研究,2006(03).
[2]韓學屏.中國當代閱讀理論與閱讀教學[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