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討論在X線胸片中肺內孤立結核瘤與球形肺炎、肺癌等其它孤立病變易誤診的鑒別診斷。方法 分析109例肺內孤立結核瘤在X線胸片的表現,分析其診斷及鑒別診斷。結果 在結核瘤等其它肺野內孤立結節(jié)的診斷與鑒別診斷中,孤立結節(jié)的邊緣特征(分葉、毛刺)、內部結構(空泡征、空氣支氣管征、結節(jié)內透亮影)、周圍改變(衛(wèi)星灶)等表現。結論 對X線胸片影像表現的細心觀察,結合臨床診療與實驗室結果,對肺內孤立結節(jié)病變不難診斷與鑒別診斷。
關鍵詞:孤立結核瘤;胸片;診斷
1 臨床資料
1.1以高千伏胸部正側位為檢查方法。選擇我疾控中心結核所自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肺結核瘤患者109例。其中男性75例,占68.8%;女性34例,占31.2%。年齡19~82歲,平均年齡52歲。
1.2臨床表現咳嗽、咳痰83例,低熱49例,盜汗36例,胸痛63例,咯血17例,無癥狀28例。實驗室檢查PPD實驗,陽性者92例,占84.4%;陰性者17例,占15.6%痰涂片檢查,陽性者有34例,占31.2%;陰性者有75例,占68.8%。
1.3 X線胸片表現結節(jié)形態(tài):圓形65例和類圓形44例,直徑最大8.7cm×6.5cm,最小為1.4cm×1.1cm。結節(jié)有毛刺26例,分葉15例,內部鈣化81例,存在空洞21例,周圍衛(wèi)星灶74例,有胸膜改變35例。
2 討論
在我國,結核病疫情形勢依然嚴峻,防治任務仍十分艱巨,發(fā)病率連年攀升,但綜合性醫(yī)院由于病種多、醫(yī)療任務繁重等原因,減少了對肺結核的關注。同時,由于肺內孤立結節(jié)在X線胸片表現多變性,缺乏特異性,使在診斷上存在一些困難,從而使肺內孤立結節(jié)的診斷時而出現誤診、誤治。臨床上需要與肺結核瘤鑒別的肺部孤立性結節(jié)病變有許多,需要與肺癌、肺形肺炎、肺錯構瘤等鑒別。肺結核與肺癌、肺形肺炎、肺錯構瘤的臨床表現、X線表現有一部分相同,且部分病同時存在(兩病并存率一般為0.44%~0.75%[1]。
肺結核瘤好發(fā)于上葉尖后段或下葉背段,X線胸片多表現為圓形或類圓形陰影,邊緣清楚,其內密度多不均勻,中心有時有低密度小空洞,大部分周邊或中央有點狀鈣化,同心圓分層狀鈣化灶是結核瘤的特征[2],偶爾有分葉或毛刺,大多數有衛(wèi)星灶并存[3],極少數引起胸膜粘連改變。
原發(fā)性肺癌的X線胸片表現是,類圓形腫塊陰影,邊緣不規(guī)則,有分葉征、毛刺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出現空洞時呈偏心性空洞、壁厚、內壁凹凸不平??张菡魇窃缙谥車头伟┑闹匾飨?,主要是尚未被腫瘤破壞、替代的肺結構支架如肺泡、擴展扭曲的未閉細支氣管等,部分是腫瘤壞死腔、含粘液的腺腔結構以及乳頭狀癌結構間的含氣間隙。如病變內見到鈣化則多數為良性病變。肺內孤立性結節(jié)直徑大于3cm者多考慮惡性結節(jié)的可能,小于3cm但邊緣極不規(guī)則且伴毛刺、分葉、尾征、切跡者亦考慮惡性結節(jié)的可能性大。
轉移性肺癌肺內病灶大部分為多個,多可找到原發(fā)灶。病灶分布在下肺葉較上肺葉多,單發(fā)轉移性肺癌胸片表現為邊緣光滑或淺分葉,四周一般沒有子病灶。腎癌轉移性肺癌的轉移結節(jié)可成“炮彈樣”陰影,甲狀腺來源的轉移性肺癌可呈“雪花樣”改變,來源于骨肉瘤或軟骨肉瘤的轉移性肺癌可伴有鈣化。無論是單發(fā),還是多發(fā)性肺轉移結節(jié)一般都不發(fā)生肺門及縱隔淋巴結腫大。
球形肺炎病灶多位于肺野背側,靠近或緊貼胸膜。鄰近胸膜病變兩側緣垂直于胸膜呈刀切樣平直邊緣,病變呈方形,病變中央密度高,邊緣密度低,顯示暈圈狀改變,病變邊緣可不規(guī)則,有鋸齒狀改變且較模糊,鄰近胸膜反應顯著,有較廣泛增厚,病變周圍血管紋理增多、增粗、扭曲,但無僵直和受牽拉,抗炎治療后追蹤復查病變明顯吸收縮小。
肺錯構瘤是較常見的肺部良性腫瘤,以肺內孤立結節(jié)為特征,可發(fā)生于肺的任何部位,其組織成分復雜。在胸片上均呈孤立圓形結節(jié)影,邊界清楚,分葉、毛刺少見,有時腫塊內有點狀或“爆米花”樣鈣化,“爆米花”樣鈣化是肺錯構瘤的特征性影像表現。臨床上與肺結核瘤不易區(qū)別,需要進一步行病理學檢查區(qū)分。
3 結果
在胸片上出現孤立結節(jié)性病變時,只有綜合分析,結合臨床資料,充分提高認識結核瘤在胸片中的X線表現,排除肺癌、球形肺炎、肺錯構瘤等孤立性病變,才能提高診斷率。
參考文獻:
[1]劉同倫.實用結核病[M].沈陽:遼寧科技出版社,1987:430-1.
[2]劉珠奇.56例肺結核球的鑒別分析[J].臨床醫(yī)學,2008,28(4):48-49.
[3]吳恩惠.醫(yī)學影像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2001:488-492.
編輯/蘇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