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研究小兒下呼吸道肺炎支原體感染的治療方法,為臨床治療提供更多的參考依據。方法 選取110例檢出肺炎支原體感染的兒童患者,診斷方法是臨床血清檢測,利用大環(huán)內酯類藥物治療,最后對其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深入分析。結果 診斷顯示,患病早期,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癥狀是發(fā)熱,在持續(xù)性發(fā)熱的同時伴有劇烈的咳嗽現象;在治療肺炎支原體感染中使用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具有良好的效果。結論 臨床上必須采用血清學檢測的手段對小兒下呼吸道肺炎支原體感染進行檢測。治療多采用阿奇霉素等大環(huán)內酯類藥物。在臨床診斷中會出現多種不典型病例,因此要加強診斷的力度。
關鍵詞:小兒;下呼吸道感染;肺炎支原體感染
肺炎支原體(Mycoplasma pneumoniae)是獲得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見病源,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常見原因,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其發(fā)病情況隨季節(jié)、年齡、地區(qū)的不同而變化[1]。潛伏期2~3w,流行周期可達3~6年,一年四季發(fā)病幾率比較分散,多見于春夏季節(jié),患者臨床癥狀通常較輕,多數沒有明顯的特征癥狀,多表現為咽痛、發(fā)熱、咳嗽等一般的呼吸道癥狀,患者常為學齡兒童和青少年[2]。
1 病例資料
選取110例2011年6月~2014年2月入院進行治療的兒科患者?;颊吣挲g2個月~12歲,平均(4.0±2.6)歲,包括29例2個月~1歲的患者,在全部選取患者中占26.4%,25例1歲~3歲的患者,在全部選取患者中占22.7%,22例3~5歲的患者,在全部選取患者中占20.0%,14例5~8歲的患者,在全部選取患者中占12.7%,20例8~12歲的患者,在全部選取患者中占18.2%。學齡期前兒童比例為81.8%。
2 診斷方法及結果
通過患者的臨床特點進行初步的診斷,對患者各系統(tǒng)的臨床特點、各個系統(tǒng)的特征進行判斷,進一步進行血液中肺炎支原體特異性抗體(MP-IgM)檢測,以X線胸片檢測外周血白細胞(WBC)數目、c反應蛋白(CRP)輔助進行檢測診斷。必要時可同時進行相關肝腎功能檢測、心電圖檢測、血沉檢測等。
2.1患者的特點
2.1.1患者的臨床表現 小兒下呼吸道感染引發(fā)咳嗽,咳嗽多表現為帶有白色黏性痰液的咳嗽,少數為持續(xù)性干咳;雙肺聽診肺部有干啰音、濕羅音,或者呼吸音明顯降低;發(fā)熱,表現為低熱、中熱、高熱,以中熱、高熱為主,發(fā)熱與咳嗽常伴隨發(fā)生;嬰幼兒還常常有喘息、腹瀉嘔吐、皮疹發(fā)生。
2.1.2臨床各個系統(tǒng)的特征體征 消化系統(tǒng)表現為腹痛、腹瀉、嘔吐,部分患者伴有肝酶升高的情況,肝酶高于正常值得2倍以上,嚴重者會出現肝臟腫大甚至肝功能衰竭。
2.2實驗室檢查 肺炎支原體特異性抗體(MP-IgM)檢測 抽取待診斷患兒的靜脈血采用明膠顆粒凝集法對所有患者的肺炎支原體特異性抗體(MP-IgM)滴度進行檢測,操作時嚴格按照試劑盒標準進行操作,按照試劑盒的要求滴度大于1:120即可診斷為肺炎支原體感染陽性。本實驗中肺誒支原體特異性抗體的檢出數目為97例,檢出率可達88.2%。
3 治療方法及結果
治療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的藥物目前主要是以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為主。本實驗主要選用阿奇霉素針加生理鹽水(0.9℅氯化鈉注射液)對小兒呼吸道肺炎支原體患者進行治療。隨著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在臨床上的應用現在已經分離到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對肺炎支原體耐藥株,即肺炎支原體耐藥株對大環(huán)內酯類藥物出現耐藥性。
確診患兒為下呼吸道肺炎支原體感染后,給予每天患者5~10㎎/㎏的阿奇霉素針加生理鹽水(0.9℅氯化鈉注射液)靜脈滴注,滴注藥物濃度不得超過1%,1次/d,持續(xù)時間在2~4h/次,療程為4~7d。停止靜脈滴注治療后,繼續(xù)給予口服阿奇霉素治療1~2個療程。
4 討論
肺炎支原體(Mycoplasma pneumoniae)是介于細菌和病毒之間的病原微生物,具有有細胞膜無細胞壁的非典型微生物結構,所以肺炎支原體對影響細胞壁合成的抗生素如青霉素類、頭孢類藥物不敏感。但肺炎支原體中蛋白質豐富,對影響或抑制蛋白質合成的抗生素如大環(huán)內酯類、氨基糖苷類、四環(huán)素類等敏感[3]。本實驗中主要應用大環(huán)內酯類藥物阿奇霉素注射液和阿奇霉素片進行對患兒進行治療。本實驗的診斷方法是通過患者的臨床特點進行初步的診斷,對患者各系統(tǒng)的臨床特點、各個系統(tǒng)的特征進行判斷,進一步進行血液中肺炎支原體特異性抗體(MP-IgM)檢測進行確診。
本實驗結果顯示,患病早期,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癥狀是發(fā)熱,在持續(xù)性發(fā)熱的同時伴有劇烈的咳嗽現象;在治療肺炎支原體感染中使用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具有良好的效果,在肺炎支原體感染的早期檢出率可到88.2%,對于肺炎支原體感染的早期診斷中具有較大意義,因此可以作為下呼吸道肺炎支原體感染的實驗室常規(guī)檢測方法。而支原體分離培養(yǎng)的檢測所需試劑不易保存,且檢測耗時較長,診斷結果不能滿足快速診斷及時治療的要求,因此不能作為常規(guī)檢查手段。
綜上所述,臨床上必須采用血清學檢測的手段對小兒下呼吸道肺炎支原體感染進行檢測。治療多采用阿奇霉素等大環(huán)內酯類藥物。在臨床診斷中會出現多種不典型病例,因此要加強診斷的力度。
參考文獻:
[1]趙明波,楊躍煌,劉玲媛,等.昆明地區(qū)小兒急性下呼吸道肺炎支原體感染的臨床研究[J].醫(yī)學綜述,2010,16(3):479-480.
[2]邢子君,周寧,梁燕清,等.小兒下呼吸道肺炎支原體感染258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4):246-247.
[3]劉威,倪陳.兒童肺炎支原體感染的肺外表現臨床分析[J].安徽醫(yī)學,2013,34(6):707-709.
編輯/蘇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