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針對輸卵管妊娠患者,開腹實施患側輸卵管切除術后,對患者的生殖狀況進行調查,以有效明確具體方法對輸卵管患者給予臨床治療。方法 選取我院2010年01月~2014年01月表現出輸卵管妊娠實施開腹患側輸卵管切除術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完成手術后,隨訪調查患者術后的生殖情況,對所有患者再次受孕的情況以及患者輸卵管妊娠的情況實施回顧性分析。結果 在所有患者中,共有95例患者具有生育要求,共有61例患者出現了宮內妊娠的情況,所占百分比為64.21%。共有3例患者出現了輸卵管妊娠復發(fā)的情況,所占百分比為3.16%。對于<30歲的患者,較易出現宮內受孕的情況,通常于完成手術后的1~2年表現為最高的宮內受孕率。對患者實施開腹患側輸卵管切除術后,患者的生殖狀況同患者的年齡、完成手術后的時間、患者盆腔黏連的程度以及患者貧血程度具有一定的關系。結論 及時對患者進行手術,有效改善患者的貧血程度,細致分黏,對患者進行必要的生殖健康指導,最終有效提高患者宮內妊娠概率,防止患者臨床表現出輸卵管妊娠的情況。
關鍵詞:輸卵管妊娠;開腹患側輸卵管切除;生殖狀況
異位妊娠屬于醫(yī)院婦科較為常見的一種急腹癥,諸多患者于臨床表現為輸卵管妊娠的情況。即使針對患者實施腹腔鏡手術屬于標準治療方案,但是針對基層醫(yī)院以及表現為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對其實施開腹患側輸卵管切除術可以獲得顯著的治療效果[1]。并且我國對與生兒育女非常重視,對此,本文主要針對我院收治的輸卵管妊娠實施開腹患側輸卵管切除術患者,在其完成手術后,對患者的生殖情況進行必要的隨訪調查,現將具體的臨床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0年01月~2014年01月120例表現出輸卵管妊娠實施開腹患側輸卵管切除術患者,所有患者均為需要急診手術治療或者表現出失血性休克癥狀,需要實施開腹患側輸卵管切除術給予臨床治療。在所有患者中,年齡為17~44歲,患者的平均年齡為(25.6±1.5)歲;患者的隨訪時間為5~53個月。在所有患者中,表現為間質部妊娠的患者3例。表現為峽部妊娠的患者23例。表現為壺腹部妊娠的患者90例,表現為傘部妊娠的患者4例;其中未婚患者5例,已婚患者113例,離異患者2例。在所有患者中,具有生育要求的患者95例。
1.2方法 針對臨床表現為輸卵管傘部妊娠、壺腹部妊娠以及峽部妊娠的患者,鉗夾患者患側輸卵管系膜以及患者峽部近端,將患者患側輸卵管全部進行切除。于斷端利用絲線(7-0)進行2次的貫穿縫扎,沒有出現活動性出血的情況;針對臨床表現為間質部妊娠的患者,首先選擇絲線(7-0)對患者患側子宮角部進行交鎖縫合,將患者患側輸卵管進行完整切除,于斷端利用絲線(7-0)進行1次貫穿縫扎,沒有出現活動性出血的情況。利用溫度為40℃,濃度為0.9%的氯化鈉液體對患者的盆腹腔進行反復沖洗,直到觀察到沖洗液全部清亮,之后利用濃度為0.5%,劑量為300 mL的甲硝唑對患者進行沖洗,將多余液體吸去后,逐層進行關腹[2]。
2結果
在所有患者中,共有95例患者具有生育要求,共有61例患者出現了宮內妊娠的情況,所占百分比為64.21%。共有3例患者出現了輸卵管妊娠復發(fā)的情況,所占百分比為3.16%。對患者實施開腹患側輸卵管切除術后,患者的生殖狀況同患者的年齡、完成手術后的時間、患者盆腔黏連的程度以及患者貧血程度具有一定的關系,見表1。
3討論
3.1 <30歲患者,在完成手術后具有較高的機率受孕,之后患者的受孕機率伴隨著患者年齡的不斷增加,表現出逐漸下降的情況,同患者的性交次數、患者的卵子質量以及患者的心理因素存在著非常大的關系[3]。
3.2患者在完成手術后的1~2年,為受孕的最佳時期,之后患者的受孕機率表現出逐年下降的趨勢。
3.3患者盆腔黏連程度,對輸卵管妊娠患者完成腹患側輸卵管切除術后具有的受孕機率具有非常大的影響。
總而言之,針對輸卵管妊娠患者,實施開腹患側輸卵管切除術后,患者的宮內妊娠率以及再次異位妊娠率與腹腔鏡手術結果沒有表現出顯著的差異。對患者實施開腹患側輸卵管切除術后,患者的生殖狀況同患者的年齡、完成手術后的時間以及患者盆腔黏連的程度具有密切關系。對此,及時對患者進行手術,進行必要生殖健康指導,最終有效提高患者的宮內妊娠率,成功避免患者出現輸卵管妊娠的情況。
參考文獻:
[1]凌瑤.197例輸卵管妊娠診治與生殖狀況臨床分析[J].實用醫(yī)技雜志,2013,5(28):105-106.
[2]姚書忠,王海英,陳玉清.輸卵管妊娠術后生殖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2,6(05):1023-1025.
[3]符愛珍,張穎,廖靖.腹腔鏡保守手術對輸卵管妊娠并存輸卵管病變患者術后生育能力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yī)藥雜志,2013,2(25):999-1000.
編輯/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