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道德教育形成的“生命空場”強烈呼吁生命道德教育,生命道德教育通過對大學生進行生命自主性教育、生命死亡教育、生命責任教育、生命挫折教育,達到培養(yǎng)大學生健全人格,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引導和幫助大學生追求和創(chuàng)造美好人生的德育目標。
關鍵詞:高校;生命道德教育;大學生
一、高校德育呼喚生命道德教育
長期以來,道德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的行為規(guī)范體系,其社會功能被當作道德的唯一,從而形成了道德教育的“生命空場”。具體表現(xiàn)在:在道德教育價值的認識上,過分強調其規(guī)范——約束的外在價值,忽視其生命發(fā)展的內在價值;在道德教育的目標上,忽視個人的道德需要和利益,道德教育目標淪為了一種空洞、抽象的口號;在道德教育的過程中,將德育的過程等同于知識的認知過程,強調對道德規(guī)范的灌輸,忽視了人的情感體驗和主體的道德參與,把道德教育知識化、學科化,與生活脫軌,忽視了日常生活的德育價值。在這種狀況下,道德教育變成了脫離生命個體的空洞說教,真正生命的意義被忘卻。也正是在這種情形下,我們呼吁高校道德教育返璞歸真,回歸到蘊涵著無數(shù)生命個體的鮮活的生命世界中去,成為真正以人為本的道德教育,即生命道德教育。
二、高校大學生生命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
生命具有其獨特性,如何讓自己的生命更有意義和價值,是大學生生命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標,因而,大學階段的生命道德教育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認識生命為前提,幫助大學生追求探尋生命的真正意義,熱愛生命,并積極提升個體生命的價值,培養(yǎng)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引導大學生樹立積極健康的人生價值觀。在實際交往中加強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形成,以創(chuàng)造美好而有意義的生命為宗旨。這就讓大學生生命道德教育的內容圍繞與生命意義、價值相關的要素展開。
1.生命自主性教育
生命個體要具有自主性,這樣生命才有意義。當代社會人們都提倡自由,而生命的自由就是要求人們對于自己的生命意義能夠自主決定。生命自主是指一種心志的自由,以及作決定的自由。在價值多元化的當下,社會政治經(jīng)濟體制的劇變,各種觀念矛盾的沖突,使得大學生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差異性都在發(fā)生變化。現(xiàn)代通訊網(wǎng)絡的飛速發(fā)展也為此提供了發(fā)揮的空間,但是面對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面對著學業(yè)壓力、工作壓力、生活壓力等等,很多大學生不堪重負,他們往往不能及時矯正自己的心態(tài),導致性格脾氣壓抑扭曲,嚴重的甚至有暴力行為,傷害他人或者自己,漠視生命,所以大學生生命道德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提升自己對于生命的自主意識。
2.生命的責任教育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生命是屬于個體的,但也是屬于家庭、社會、國家的。在生命經(jīng)歷的歷程中,時刻都標榜著責任和使命,在人們追尋生命價值的時候也就同時承擔起了擔負和履行這些責任。責任不可推卸。目前大學生中存在很多無責任化的現(xiàn)象,具體表現(xiàn)為對大部分事情都無所謂、無興趣,學習無所謂,工作無所謂,成功無所謂,失敗無所謂,贊揚無所謂, 批評無所謂,對一切都采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虛無主義態(tài)度;精神萎靡不振,經(jīng)常感到空虛和無聊,常以一種很不在乎的甚至調侃的態(tài)度去對待周圍的一切,在面對應承擔的責任或應履行的義務時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或采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tài)度尋找種種理由敷衍塞責;對生活沒有激情,擁有和自己年紀不相符的老沉心態(tài),對他人、社會都看得很灰暗,認為周圍的一切都毫無意義;心態(tài)冷漠,他們對待大小事都不聞不問,大到國家的發(fā)展、社會的發(fā)展、政策的變化,小到自己的生活學習,都表現(xiàn)的漠不關心,都不想?yún)⑴c,所有這些表現(xiàn)都使得在大學生的道德教育中加強責任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3.生命挫折教育
生命是一個向前流淌的過程,人的生命歷程中不可能沒有挫折和矛盾,痛苦是人生的煉爐,不幸是人生的煉獄,在不幸和痛苦中以自身的積極努力去改變人生的逆境,去爭取人生的幸福,這才是積極的人生。我們常常把苦難看作是破壞性的,是人生中應當千方百計地加以避免的,所以,我們從小被教導要排除痛苦,學習討厭種種不舒服。殊不知,這一系列不愉快的偶然事件,實質是人生的一部分,是屬于生命的,是深藏于人類存在的本質之中的,是無法排斥和抗拒的。大學生在中學時代是家長眼里的好孩子,老師眼中的好學生,是同學們羨慕和學習的對象,他們習慣了被人重視的感覺,但在高手如云的大學里,他們感受到了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和競爭,如考試不及格、人際關系處理不好、受到同學的諷刺和打擊、不能適應集體生活等,這些都讓他們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挫折感,給他們帶來了很多痛苦和阻礙。
三、結語
總之,如何使大學生正確對待自己的生命,如何使我們每個人僅有的一次生命更有意義、更有價值,是每一位高校德育工作者應該思考的問題,是德育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也是高校大學生生命道德教育所要遇到的重要課題。高校生命道德教育應在進行德育教育的過程中,結合大學生自身獨特特質、獨立人格,積極培養(yǎng)大學生健全的人格,將德育的知識和內容內化為大學生的德行和德性,為大學生健康成長提供保障,引導和幫助大學生追求和創(chuàng)造美好人生。
參考文獻:
[1]劉建榮、陳麗英.和諧社會視角下的高校生命道德教育初探[J],江西社會科學,2008,(4).
[2]向娟.大學生生命道德教育研究[J],海南師范大學,2012,(3).
[3]潘玉芹.當代大學生生命道德教育研究[J],南京林業(yè)大學,2007,(5).
[4]潘玉芹.當代大學生生命道德教育探討[J],高等教育,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