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于中英文詩詞的比較一直以來都是很多鉆研中英文詩詞的專家學者廣泛討論的問題,文章就中英文詩詞表達情感的方式,和慣用技巧點并結合相關資料來初步談談中英文詩詞各自的表達特點。
關鍵詞:中文詩歌;表達特點
每一種語言文字都承載著每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背景和人文表達習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概而論地辨析那種語言對于詩詞的表達更美顯然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但其既定的表達特點卻有規(guī)可循,也是我們研究中英文詩詞的一個重要方法。
一、中文詩歌語言表達習慣和韻律的對比
研究外國語文學的人肯定發(fā)現(xiàn),不少外國語言表達習慣和動賓結構是跟漢語不同的,有的甚至相反,比如韓國。所以,不同的表達順序對分析詩人的情感和評析詩歌的優(yōu)劣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中文詩歌注重內容的整體和諧,即使是個別句式措辭比較奇怪的,也是為了整體情感的一個大和諧埋下伏筆,作者往往強調從多歸一的思想,從不同角度來闡述其要表達的最終目的,也就是描寫空間的,往往是由大到小,由遠及近;描寫人文的,往往是從眾到寡,由外向內,這種慢慢抽絲剝繭,深化主題的思想由來已久,根深蒂固。此外,中文詩歌講究簡潔凝練,意猶未盡,感悟性的思維習慣客觀上要求漢語語言以意統(tǒng)形,即意合法,語言簡潔而靈活, 句式像流水一樣,給人詩歌的流暢和優(yōu)雅之美。
英文詩歌從句式表達上就跟中文有很大差別,可能是受浪漫情懷和個性發(fā)展的影響,英文詩歌的表達要較中文直接許多,作者想用盡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所知所感,即使是追求言外之意的詩歌,語言也通常是非常與中心表達意象息息相關的,其內容偏于分析原則,強調由一到多的思想。因此,與中文詩歌不同,英美人的空間認知心里感知模式是“先局部到整體”,空間位置排列順序是“先小后大,先近后遠”。其特點是由主到次,由因到果,由小到大等,這種思維模式與其歷史背景息息相關,也是可以從無數(shù)的英文詩歌文獻中捕捉的相關信息。
談到韻律,其實中英文詩歌都比較注重,自重屬英文詩歌更為注重。這也不難解釋,詩歌作為一種優(yōu)美的語言形式得以存在,其節(jié)奏和流暢度必定是勝于其他文體的,押韻的語句讀起來給人一種順口的音樂快感,只是中文對押韻的具體界定不算太細,押韻與不押韻或者隔幾行押韻都是可以靈動多變的,而英文則不然,作者恨不得句句押韻,字字關聯(lián),讀中文詩歌,感受的是其整體的一氣呵成,讀完后的思緒萬千,讀英文詩則更像是唱一段優(yōu)美的小曲兒,內容豐富,朗朗上口,讓人不由得心生贊嘆。
二、中英文詩歌對語言文字背后的情感表達特點分析
眾所周知,中國的歷史文化享譽世界,語言辭藻也是豐富多變的,很多名人典故用于詩歌也就是一兩個字詞而已,特別是一詞多義,褒詞貶義等等,導致中文詩歌含蓄模糊的特點尤為明顯。而英文詩歌就較此有一些區(qū)別了,凡是表達的意象,詩歌中多多少點或者直接說有較大成份在詩歌中會顯現(xiàn)出來,就算是一些抽象的意象也比同類型的中文詩歌比較容易捕捉得多。同樣一篇詩歌,中英文翻譯的效果將是截然不同的,當然其情感流露肯定是相差無幾,但光看文字內容,中文詩歌偏重于想象,而英文詩歌偏重于推理,這其中的分別,細細揣摩,便顯露無疑。
在表達意象所借助的事物上,中文詩歌喜歡用渲染,抑揚,反語,象征這幾種文學表達手法。特別是在環(huán)境渲染上,極為明顯,很多中文詩歌前部分的環(huán)境描寫基本就為全詩奠定了情感基調,就算是以樂景襯悲情或者在悲觀中重獲希望類型的詩歌,對環(huán)境的渲染也是極為重視。而英文詩歌的畫面美也是別具一格,讀英文詩,就像是欣賞一幅西洋油畫,各個事物都一一羅列在眼前,或歡喜,或悲愴,其意境也是在欣賞的同時流露真情,讓人忍不住都多看兩眼。
另外,對于詩歌表達意象的總結也可以再中英文詩歌中初見端倪。中文詩歌表達意象可謂是極其豐富,有抒發(fā)愛國情懷的,有傾訴愛恨別離的,有闡述抑郁之志的,還有寄情山水的,更有云游記事贊美大自然的,種類繁多,有感即成詩,有時甚至無感亦成詩。但英文詩歌對表達意象的選擇比較集中,愛情類詩歌占很大比重,仿佛詩歌對于英文詩人來說,是一個及其高貴的藝術表達,除了愛情這種同為高貴的東西,其他的意象作詩欲極低。這方面的區(qū)別完全是文化發(fā)展的差異所引起的,是中英文詩歌的一個固有的差異。
三、結語
當然,不論是各種語言的詩歌,各種國度的人,都有其個性和通性。所以文章中沒有具體羅列詩歌用作舉例鑒賞,恐有斷章取義之嫌。詩歌多元化的特點也無法讓筆者對中英文詩歌的區(qū)別給出一個相對明確的判斷標準,在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在研究中英文詩歌存在形式和表觀區(qū)別的同時,不如深入去深入體會每首詩歌其本身所具備的獨特的藝術美感。
參考文獻:
[1] 徐福文. 淺談英漢詩歌音韻美與意象美的關系[J]. 張掖師專學報(綜合版). 1997(02) .
[2] 陳昕. 由中英詩歌看愛情進行式[J].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 2007(07) .
[3] 王寅. 語篇連貫的認知世界分析方法——體驗哲學和認知語言學對語篇連貫性的解釋[J]. 外語學刊. 2005(04).
[4] 趙霞,劉佳. 認知語言學對語篇連貫研究的啟示[J]. 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