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現(xiàn)代社會,各種工業(yè)災害事故層出不窮,未出生的胎兒的利益屢遭侵犯,但由于胎兒未能成為各國民法上的“人”,因此健全胎兒利益的保護民法顯得尤為重要。鑒于我國在胎兒利益民法只有在《繼承法》中規(guī)定了遺產(chǎn)繼承時,應當保留胎兒的份額,胎兒利益受到損害的事件層出不窮,我國應當進一步完善胎兒保護的立法制度,從而達到有效保護胎兒利益的目的。
關鍵詞:胎兒;胎兒利益;權利能力;民法保護
自古羅馬法時期,保護胎兒利益的法律就初見端倪。胎兒是未來的法律主體,對胎兒利益的保護,既是對這類特殊存在主體的關懷,也是對全人類的關懷。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fā)展,再加上私權保護意識的覺醒和興起,對胎兒利益的保護越來越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各國的重視。并且自近現(xiàn)代以來,胎兒利益保護問題也較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新的生物、醫(yī)學技術手段可以通過探測從而突破生命的傳統(tǒng)模式,工業(yè)食品等領域中的新技術也會給人們帶來不確定的危害。新技術的使用,在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會給現(xiàn)實生活帶來一些危害,更給胎兒利益的保護帶來新的挑戰(zhàn),其衍生的意外事故給胎兒造成侵害的情況時有發(fā)生。
而我國現(xiàn)行民法,除規(guī)定胎兒的繼承利益外,并沒有規(guī)定胎兒應享有的其他各項權益,致使對胎兒造成的損害很難得到補償,對胎兒利益的保護極其有限。在我國完善并建立胎兒利益保護制度勢在必行、刻不容緩。
一、我國胎兒利益民法保護的現(xiàn)狀
我國《民法通則》第9條規(guī)定:“公民從出生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币涝摋l規(guī)定,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只是從出生時開始起算。對于出生的認定,我國采取“獨立呼吸說”,該說認為應以胎兒能夠獨立呼吸時為出生時間。[1]所以自然人在獨立呼吸之時才具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簡言之,胎兒完全脫離母體,獨立存在且能獨立呼吸就算出生。此外,我國《繼承法》第28條規(guī)定:“遺產(chǎn)分割時,應當保留胎兒的繼承份額。胎兒出生時是死體的,保留份額按法定繼承辦理?!币勒者@一規(guī)定,遺產(chǎn)分割時,胎兒的繼承份額應當予以“保留”,即遺產(chǎn)之權利并非由胎兒即時取得。很顯然,我國《繼承法》雖然規(guī)定了胎兒的特留份,但胎兒享有遺產(chǎn)權利卻必須從出生開始。特留份“留而不給”,所以我國現(xiàn)行民法對胎兒利益保護問題既未實行總括保護主義,也沒實行個別保護主義,而是根本不承認胎兒的民事主體資格。因此,如果胎兒就其在受孕過程中受到的損害在將來出生之后行使請求權,在我國現(xiàn)行法律中將找不到法律依據(jù)。
二、國外民法對胎兒利益的保護
1.大陸法系關于胎兒利益的保護
早在羅馬法時期,法學家保羅就指出:“當涉及胎兒利益時,母體中的胎兒像活人一樣被對待,盡管在他出生以前這對他毫無裨益?!盵2]這說明在古羅馬時期就認為胎兒利益應受保護。
近代時期,大陸法系國家民法繼承羅馬法的傳統(tǒng),對胎兒利益的保護有兩種模式:一是承認胎兒具有權利能力,總括地保護胎兒的利益?!度鹗棵穹ǖ洹返?1條規(guī)定:“(一)權利能力自出生開始,死亡終止;(二)胎兒,只要其出生時尚生存,出生前即具有權利能力的條件?!薄缎傺览穹ǖ洹芬?guī)定:“人,如活著出生,其權利能力應從受孕時算起,出生前300天算作受孕時間,但是允許證明受孕時間早于或遲于第300天,出生日包括在300天內(nèi)”。我國臺灣地區(qū)所謂“《民法典》”第7條規(guī)定:“胎兒以將來非死產(chǎn)者為限,關于其個人利益之保護,視為既已出生?!倍遣怀姓J胎兒有權利能力,只在某些事項上對胎兒的利益進行保護,即個別的保護主義。法國、德國、日本等國民法采此主義。[1]如《法國民法典》第906條規(guī)定:“胎兒在贈與時已存在者,即有承受生前贈與的能力。胎兒在遺囑人死亡時已存在者,即有受遺贈的能力,但贈與或遺贈僅對于嬰兒出生時能生存者,發(fā)生效力?!痹摲ǖ?25條規(guī)定:“必須在繼承開始時生存之人,始能繼承。因此,下列人不得繼承:①尚未受胎者。②出生時未成活的嬰兒?!边@意味著繼承開始時已受胎者,就享有繼承的權利。如《德國民法典》第884條:“在受害人被害當時第三人雖為尚未出生的胎兒,亦發(fā)生損害賠償義務”?!度毡久穹ǖ洹返?21條規(guī)定:“胎兒,就損害賠償請求權,視為已出生?!痹摲ǖ溥€在第886條與第965條承認了胎兒的繼承權和受遺贈權。
2.英美法系關于胎兒利益的保護
美國自19世紀后葉以來,出現(xiàn)了胎兒利益受損的案件,如1884年Dieterrich.Northampton 案件中,懷孕5個月之婦女在他人管理的道路上跌倒,導致胎兒早產(chǎn)死亡。又如1990年Allaire v.St.luke`s Hosptial 案件中,懷孕婦女在電梯中遭受傷害,導致胎兒出生后患有殘疾。對這些案件,受訴法院否定了原告的損害賠償請求,主要理由是:第一,胎兒為母體之一部分,非屬法律上之“人”,被告對于其行為時尚存在之人,不負注意義務;第二,加害人之過錯與損害之間是否有因果關系,實難斷定,不免發(fā)生虛偽訴訟之虞。到20世紀中葉以來,鑒于美國學者的批評,法院開始轉(zhuǎn)變態(tài)度,陸續(xù)廢棄先例,認為胎兒出生為活產(chǎn)者,就其出生前所收侵害而生之結果,得請求損害賠償;因為出生前所侵害而死亡者得提出不法致人死亡之訴。
英國在20世紀70年代初,對于胎兒利益的保護開始重視。1976年英國通過了Congenital Disabilities(Civil Liability)Bill(即《生而殘障民事責任法》)。該法共設五條規(guī)定,第1條規(guī)定對于生而患有殘障兒童的民事責任;第2條規(guī)定懷孕婦女駕駛時對胎兒所生損害之責任;第3條為補充規(guī)定;第4條為解釋規(guī)定;第5條為簡稱與適用范圍。該法為目前世界各國專門保護胎兒利益的惟一立法。[2]
各國對胎兒利益的保護都是經(jīng)歷了一個從否定逐步到肯定的過程,胎兒利益保護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但就保護胎兒利益的范圍和力度而言,仍是急需加強。
三、完善我國胎兒利益民法保護的立法建議
1.胎兒應該享有基本民事權利
民事權利是民法賦予一個人最基本的生存權利。盡管胎兒還不是人,不具有通常意義上的民事權利能力,但胎兒除出生時為死體外,其終究要出生,因此,胎兒也應享有基本的生存權利,即人身權利和財產(chǎn)權利。但法律應該賦予胎兒的只能是身體性的人身權利和基于特定身份產(chǎn)生的財產(chǎn)權利,其包括:健康權,即孕育期間所享有的生理機能正常發(fā)育的權利。胎兒出生前,為母體的組成部分,但其形體具有身體和健康的人格利益,應予以法律保護;先期名譽權;身份權,身份利益包括親權利益和親屬權利益,監(jiān)護權利益基于親屬法部分的內(nèi)容,也應包括在內(nèi),至于身份權中的配偶權,胎兒無法享有這一權利;繼承權,法律應明確規(guī)定:“胎兒享有繼承能力,其為死體出生的,則該繼承能力視為至死未發(fā)生 ”;受遺贈權,我國繼承法雖然規(guī)定了遺贈自由,但沒有肯定胎兒有受遺贈權。如果遺囑明確表示把遺產(chǎn)遺贈給胎兒,胎兒又不可能作出意思表示,代替胎兒接受的只能是胎兒的母親,法律若不加以明文規(guī)定,胎兒母親便無權代為接受,胎兒的利益就得不到保護。
同時,就胎兒權利能力的性質(zhì),建議應采用法定解除條件說,即凡涉及胎兒利益保護者,視其具有權利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發(fā)生涉及胎兒利益的事項,胎兒視為己經(jīng)出生,可以取得民事權利能力??傊?,在總則篇中應加入對胎兒利益保護的總括規(guī)定,即胎兒以活體出生為限,就受胎期間所受損害,受法律保護。
2.胎兒利益受損后的損害賠償請求權
針對我國《民法通則》人身權方面并沒有胎兒人格利益保護的規(guī)定,筆者建議在人格權部分中可以規(guī)定胎兒享有損害賠償請求權,在其身體健康受到侵害的情況下,胎兒出生后可以主張其權利,在此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胎兒出生時為活體的情況。胎兒出生時為死體的,則不享有損害賠償請求權,其侵害可以視為對母親身體健康權的侵害。這樣可以使胎兒在遭受胎兒健康利益侵害后得到有利的賠償,對胎兒保護的更為周全,主要分為以下六種情形:
(1)侵權行為發(fā)生時胎兒尚未出生,如出生后是活體的且損害事實在其出生后即能確定的,則出生后的嬰兒可作為獨立主體參加訴訟,其權利可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為行使。
(2)侵權行為發(fā)生時胎兒尚未出生,損害事實在其出生后較長一段時間才能確定的,如損害事實確定時其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人,則其可以作為獨立主體參加訴訟,其權利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為行使。如損害事實確定時其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則其可以作為獨立的主體參加訴訟,由其本人來行使自己的權利。
(3)在胎兒父親因侵權行為而喪失勞動力或死亡情況下,侵權行為發(fā)生時胎兒尚未出生,其撫養(yǎng)請求權可由其法定代理人行使,不必等到胎兒出生。如果胎兒出生為死體的,則先前所獲得的損害賠償應按不當?shù)美颠€。
(4)因同一侵權行為受害的不僅僅有胎兒還有其他人(如母親)情況下,則對其他人的賠償請求權可先行審理解決,對胎兒的賠償請求權可待其出生后損害事實確定時另案處理。
(5)侵權行為發(fā)生后若父母雙亡時,其權利可由其直系親屬或撫養(yǎng)人代為行使。
(6)侵權行為發(fā)生時胎兒尚未出生,其出生后是死體的,則不再考慮其請求權。
參考文獻:
[1]張海峰.從一起交通肇事案談胎兒權利能力的認定[EB/OL].
http://www.chinacourt.org/html/article/201006/08/413090.shtml,2010.3.23
[2][意]彼得羅·彭梵得.羅馬法教科書[M].黃鳳澤.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30-31
[3]鄭玉波.民法總則[M].臺灣:臺灣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79.110
[4]王澤鑒.對未出生者之保護——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四)[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267
作者簡介:
王森(1988~),女,漢族,江蘇淮安人,南京理工大學紫金學院法學學士,現(xiàn)中國社會科學院在職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