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無效合同是相對于有效合同而言,凡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要件的合同,不能產(chǎn)生合同的法律效力,都屬于無效合同。在我國的《合同法》中對無效合同有著詳細的規(guī)定,無論是它的確認還是可能產(chǎn)生的后果以及對此行為的處理都是值得注意的。
關鍵詞:無效合同;特征;轉換
一、無效合同的含義
合同依法成立,便具有法律效力。依法成立的含義,不僅包括合同訂立過程應符合法律規(guī)定,而且包括已經(jīng)成立的合同應當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生效要件。凡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要件的合同,不能產(chǎn)生合同的法律效力,從而屬于無效合同。所謂無效合同是相對于有效合同而言的,是指合同雖然成立,但因其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社會公共利益,被確認為無效??梢?,無效合同是已經(jīng)成立的合同,是欠缺生效要件,不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合同,不受國家法律保護。無效合同自始無效,合同一旦被確認無效,就產(chǎn)生溯及既往的效力,即自合同成立時起不具有法律的約束力,以后也不能轉化為有效合同。無效合同是當然無效。由于無效合同是違反國家法律、行政法強制性規(guī)定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合同。
二、無效合同的特征
(1)具有違法性。所謂違法性,是指違反了法律和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和社會公共利益。
(2)具有不履行性。不履行性是指當事人在訂立無效合同后,不得依據(jù)合同實際履行,也不承擔不履行合同的違約責任。
(3)無效合同自始無效。無效合同違反了法律的規(guī)定,國家不予承認和保護。一旦確認無效,將具有溯及力,使合同從訂立之日起就不具有法律約束力,以后也不能轉化為有效合同。
三、無效合同的轉換
1.無效法律行為轉換的概念
無效法律行為的轉換又稱“法律行為的更換”。在德國民法和日本民法中,不對合同的效力進行另外的規(guī)定,而是統(tǒng)一在總則部分對法律行為的效力進行規(guī)定。合同作為一種法律行為,自然也受到總則中規(guī)定的規(guī)范。這一理論在我國同樣也是適用的,合同同樣要受到《民法通則》的規(guī)制。因此,為了更好地適用這些國家的相關規(guī)定,筆者在這里通過對無效法律行為的轉換制度進行介紹,而不將“法律行為”一詞換成“合同”一詞。
無效法律行為的轉換制度的設立主要是在大陸法系國家和地區(qū),如《德國民法典》第140條規(guī)定:“無效的法律行為具備另一法律行為的要件,且須認為在知道無效性會愿意另一法律行為有效的,另一法律行為是有效的。”《意大利民法典》第1424條規(guī)定:“無效的契約,考慮由當事人所期的目的,被認為如果當事人知其無效則將訂立其他契約時,發(fā)生具有其實質及方式的要件的其他契約的效力。”德國學者卡爾·拉倫茨認為:“一個無效的法律行為,如果具備另一法律行為的要件,而且可以認為,當事人知道此行為無效即愿意另一行為有效的,可以‘作為另一法律行為’而生效?!本推溆^點來看,無效法律行為的轉換首先必須存在一個無效的法律行為,然后須符合特定的條件即符合當事人的意思或者法律的規(guī)定,方可以進行轉換。
2.無效合同轉換的要件
(1)須存在無效合同。第一,此處所指的無效合同,是指確定、自始、當然無效的合同。只有先確定其無效性,才能夠進行轉換。這里就會出現(xiàn)一個問題:可撤銷、可變更的合同已經(jīng)效力待定的合同是否能夠適用轉換制度呢?筆者認為,這兩種合同不能適用轉換制度。首先,就可撤銷、可變更的合同來說,如果過了除斥期間權利人未行使撤銷權,則認定合同有效,此時根本不需要進行轉換,當事人之間按照原定合同內容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而如果權利人行使撤銷權,該撤銷行為同時就已經(jīng)表明不愿去實現(xiàn)原本所追求之目的的意圖,不符合轉換需符合當事人意思表示的要件,也就失去了轉換的基礎,在此種情況下的轉換會變得毫無意義。且該類合同法律已經(jīng)直接賦予了當事人變更合同的權利,如若他們之間能夠形成新的合意,則會形成新的合同,無須法律作為最后一道補救手段進行轉換。其次,效力待定的合同只有待其效力確定之后才有討論轉換與否的余地。如果權利人進行追認,那么合同自然有效。反之,如果權利人予以否認或者未作回應,那么會出現(xiàn)合同無效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若權利人予以積極的否認,說明當事人之間不存在履約的意愿,那么合同就不存在轉換的余地;若權利人不做任何表示,此時無法推知當事人未作表示的原因,則可以對此類無效合同在符合其他兩個要件的情況下適用轉換規(guī)則。
第二,對于作為轉換的無效合同,其無效原因對于轉換的成立原則上不產(chǎn)生影響。但是無效若是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因其法律后果會造成重大不利益,則不能適用轉換規(guī)則。換句話說,一般情況下,只有損害特定第三人利益的無效合同才可適用轉換規(guī)則。
(2)無效合同須具備轉換后新的合同的要件。轉換后的合同首先須具備除意思表示外新的合同的一般生效要件,該要件包括形式要件和實質要件。對形式要件的要求可以相對寬松,當事人之間不僅可以通過履行行為對形式條件進行彌補,且法律上要求必須具備一定形式的合同方可認定有效的情況也相對較少。但對于實質要件的考量則從主體資格、客體情況、內容是否符合善良風俗方面著手。
(3)轉換須符合當事人的意思。符合當事人的意思,也即假定當事人是一個理性的“法律人”,由此推定如果當事人知道所訂立的合同會因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而無效,會選擇替代行為。因此,當事人的意思是被擬制的意思,既不是對心理事實的確定,也不是對合同的解釋,而是從當事人欲實現(xiàn)的經(jīng)濟目的、法律效果和期待的利益進行判定,當轉換前后兩個合同能夠實現(xiàn)的利益比重相同或是相近時,則可以進行轉換。當然,對于該要件的設立是有一定爭議的。因為當事人對合同的無效一般是不可預知的,否則當事人會直接去選擇替代行為而不存在轉換的問題。
3.小結
由此看來,只要具備以上三個要件即可成立無效法律行為的轉換。筆者贊同在我國的《民法典》或者修訂《合同法》時,設立無效法律行為或是說無效合同的轉換制度。不僅能更加充分地保護當事人的意思自治,也能夠減少無效法律行為或是無效合同的存在,保持已利用的資源所形成的狀態(tài),節(jié)約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益效率。
三、結語
總之,合同不僅是市場經(jīng)濟中最重要的交易手段,也是體現(xiàn)私法自治的主要形式。如何處理私法自治和社會公益之間的關系一直是理論界和實務界研究的熱點。在我國,無效合同是自始、當然的無效,不可以進行轉換或其他特別補救。但結合國外立法以及相關理論分析,無效合同并不是一律無效,在其滿足特別要件的情況下,可以進行轉換或進行有效處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