畬族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和古老傳統(tǒng)的少數民族,畬族服飾中的織帶在服飾文化發(fā)展中占有極高的地位,其圖案主要是由植物、動物、文字組成。不同民族有著自己獨有的圖案元素,畬族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其圖案在每一部分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意義以及美學價值。
畬族做為中國一個獨立的少數民族,其服飾文化在中國的服裝史上必然有獨特的地位,畬族服飾對于民族文化的發(fā)展以及美學研究有著重要的作用。
曾經凝聚豐富畬族文化內涵的彩帶,在當前的社會經濟發(fā)展模式下若得以生存主要靠彩帶編織工藝的傳承主要靠編織者口傳身授,如果沒有新一代的繼承流傳,彩帶編織的技藝將隨著老一輩藝人的逝去而失傳。所以織帶的傳承在畬族近來的歷史上要做好充分的后續(xù)工作,以免這種有較高的文化遺產終止。
畬族服飾織帶圖案的創(chuàng)造者大多是土生土長的勞動婦女。她們制作服飾品完全是為了自用而不受商品需求的制約。在設計和制作過程中她們可以別出心裁,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做。繡花結合一切從實際生活出發(fā)從使這些服飾圖案花團錦簇、溢彩流光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
服飾圖案的內容和風格往往不拘一格。她們把身邊周圍的植物、花鳥、形象的繡在服裝表面,遠遠表現(xiàn)出淳樸的民意。從內容上看畬族服飾織帶圖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如林間飛鳥、花蟲鳥獸、農工用品等鮮活的實物以及幾何形圖案,更有的是用文字來表現(xiàn),如“國家富強”“歡迎澳門回歸”等文字,還有一些畬族自己獨用的象形文字,如\"田\"表達畬民有田種之義,“井”表示有水喝,“豐”表示豐收,“正”表示開始,“工”表示平順,“◇”表示懷孕等。
從造型上看創(chuàng)造者所關注的是人本與美術符號精神的和諧一致。不論造型如何變化只要觀念在形象中體現(xiàn)得充分便是最理想的式。畬族人民很善于抓住一個形象主要的特征將最有特點的動態(tài)用類似剪影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但她們在制作圖案時不滿足于一個特定的具體形象而是在寫實的基礎上運用刪減、增添、夸張、變形等手法使形象更趨于理想化。她們往往借助于深淺不一的點、長短不齊的線、大小不等的面、似是而非的形使之既有變化又和諧地組合在一個圖案
之中。
畬族織帶的紋樣底色一般是黑白色,簡潔樸素,對比鮮明,紋飾清晰,一目了然。亮色是顏色稍艷麗的彩色絲線,在黑白色的基礎上增添一些活力??棊б院诎诪橹魃?,與當時畬族人民主要用天然染料——青靛浸染原料有關,而對勞動人民來說,黑色既耐用,又易清洗,是最為實用的顏色?,F(xiàn)在,人工染料取代了天然染料,編織織帶的絲線也是直接使用購買來的彩色棉線,各種色彩自由搭配交織,顏色豐富、絢麗悅目,打破了傳統(tǒng)的色調搭配。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外來文化的沖擊對于織帶的材質等都有一定的變化,畬族人民對于外來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也越來越強。
畬族織帶顏色上最大的特點就是對比撞色,他們不會像是在面料面積上做那種強烈的對比,而是在局部的色彩上進行細微的對比,整體上看起來是協(xié)調統(tǒng)一的。織帶顏色同時以很深或很淺的底色和醒目有力的輪廓線去統(tǒng)一這些斑駁多變的彩色點塊。圖案顏色的設置使整體看起來協(xié)調而不孤立。即使是十分突出的塊面顏色也能融于整個色調之中而不至游離于畫面之外。
織帶從構圖上來看,并不是講究主次分明的,在疏密聚散的變化基礎上跟隨服裝的廓形進行變化,適應的是服裝的整體感,而不是局部的圖案調整。大多數圖案采用滿地花的構圖方法以適應服裝整體感的要求。圖案的組合過程中都是很隨意的將所用的動植物紋樣美觀的組合一下,將織帶的美觀性達到一定的程度。隨意的組合將畬族人民的智慧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各個部分的裝飾部位都是根據局部的造型來設置組合。總的來說對稱或均衡的結構放射的布局團花與角花的呼應等都在圖案的構成上得到了反復而廣泛的運用從而表現(xiàn)出服飾圖案獨特的藝術魁力。
藝術在設計在具有民族性的同時也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民間美術創(chuàng)作的觀念是個體意識與集體意識的統(tǒng)一集體意識,是一種傳承已久的集體心智。它通過主體的實踐活動歷史地向客體滲透使那些與人的切身利益相關的客觀對象逐漸固定化為觀念的替代物成為特定的符號如繡在鞋上的如意,頭。畬族服飾圖案包含著千百年來廣大民眾的藝術創(chuàng)造精華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較深的文化內涵它的內容十分豐富。而最使人驚異的是這些平凡的勞動婦女不僅使用木制織機織成粗質的棉布還以一根針、幾縷線、小小的蠟刀這些甚為簡陋平常的工具和材料在漫長的歲月里為人類的藝術寶庫增添了無數精美的藝術品這的確值得人們永遠珍愛。
織帶做為畬族服飾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的傳承對于畬族文化的傳播也將有著非同一般的價值,所以社會各界要重視畬族服飾文化的傳承,將獨特的少數民族藝術發(fā)揚光大在中國的文化歷史舞
臺上。
(作者單位:浙江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