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是重食器的時期,對周代青銅簋和陶簋進行研究,對其造型特征進行比較,分析二者的異同點。
簋是用來盛熟的黍、稻、稷、粱等食物,形體似碗。陶簋在新石器時代就出現(xiàn)了,青銅簋是在商代中期發(fā)展起來的。簋的形態(tài)變化最多,最早流行無耳簋,敞口,微束頸,腹部均勻地膨出,下有圈足。在這一形制的基礎上,器側出現(xiàn)了雙耳,商代晚期盛行雙耳簋。西周至春秋晚期的簋多有蓋,有二耳或四耳。這一時期同時還出現(xiàn)了圈足下有方座或有三足、四足的簋。戰(zhàn)國以后,簋很少見到。
青銅簋的造型特征
依耳的不同可分為無耳、雙耳、三耳、四耳,依圈足可分為圈足、方座、三足、四足等。其中,方座簋出現(xiàn)于西周早期,形制是在圈足簋下連接一個方座,是西周青銅器中最有特征的器形之一。方座簋按照耳部可分為雙耳和四耳方座簋兩種式樣。西周中晚期方座簋多有蓋,使簋的造型有整體性,形體更加莊重。春秋中期以后簋在禮器中地位下降,形式趨向簡化。
青銅簋的口多為侈口和斂口兩種,有小部分為敞口卷沿,侈口青銅簋的圈足為上細下粗的圓柱形,高圈足的表面滿飾紋飾,底端有明顯的折沿。
青銅簋的方座為十分規(guī)整的扁的方體,四面有一周分解的獸紋或者每一面有一個大的完整的獸面紋,另一種為橫或豎的棱紋。還有一種方座上部為一個平臺狀,下部連接方柱形四足。三足、四足的青銅簋是在圈足下承接三足或四足,足部頂端與腹部相連,足有龍形足、象具形耳、獸鼻足等。也有一種是由耳部延伸為足部,圈足懸空。
陶簋的造型特征
陶簋的口部分為侈口和斂口。侈口多為大敞口折沿,斜壁腹部略鼓。陶簋的圈足分為矮圈足和高圈足,二者皆為喇叭口形圈足,矮圈足整體平面圖呈梯形,傾斜角度略大,與腹部分割線明確;高圈足的上小下大,中間部分比較細,整體為平緩的曲線。方座上承接圈足,為倒凹字形,內空,從外表看似四個柱形足,戰(zhàn)國時期比較多,是對青銅簋方座造型的仿造。
整體特征比較
1.相同特征
青銅簋與陶簋的口部分類有侈口和斂口兩類,有束頸,折沿或敞口,二者的口部造型都比較單一;耳部分類有雙耳簋,位于簋的肩腹部與下腹部之間;足部分類有圈足和方座兩種類型,其中圈足分為矮柄圈足和高柄圈足。
2.不同特征
陶簋的口部有直口分類而青銅簋沒有。青銅簋的耳部有陶簋沒有的四耳、附耳、和環(huán)狀耳,陶簋則有雙系。青銅簋的足部比陶簋多了三足和四足兩個類型。青銅簋與陶簋的最大值相差較大為25cm,最小值相差0.6cm,高度最小的青銅簋反而比陶簋還要小。
局部特征比較
1.口部特征比較
青銅簋的斂口數(shù)量比較少,方唇,無折沿,基本通體以弦紋裝飾,肩腹部有環(huán)耳裝飾,大多都有蓋。陶簋的斂口部分與青銅簋相似,通體弦紋,只是紋飾比較密集,斜壁,沒有耳部裝飾,少數(shù)會有紐或系做裝飾,也有簡單的席紋裝飾。
侈口的青銅簋為方唇,大多數(shù)是厚的口壁,薄壁的占極少數(shù),基本為敞口,折沿所占的比例很小。侈口的陶簋有折沿的為寬折沿,方唇,束頸,壁厚。其他為大敞口,口壁較之折沿的更加厚,到周代后期春秋戰(zhàn)國時出現(xiàn)部分口壁比較薄的原始瓷簋,與早期的造型差距比較大。
2.耳部特征比較
青銅簋的耳部造型豐富多樣,陶簋的則比較少且形式單一,二者共有的造型只有雙耳簋,因此只對雙耳部分進行比較。
雙耳青銅簋的雙耳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種是扁的方形或圓柱形耳的,有獸首的裝飾,方形的垂耳飾有夔紋或獸紋,這一種的數(shù)量最多。第二種是以龍體或其他動物形體變形作為耳部,第三種是獸首作為紐分飾簋的肩腹部兩邊。青銅簋的雙耳造型比較規(guī)整,大小不一,形式多變,題材多樣化,有極少數(shù)的青銅簋的耳部與簋的口部與腹部相連。
陶簋的雙耳位置在肩腹與下腹之間,一部分是簡單的沒有附件或是表面有凸起的曲線型的耳形,有一部分雙耳呈現(xiàn)方形耳且有方形垂耳,應該是對青銅簋耳部造型的模仿。
3.足部特征比較
二者圈足同有矮柄圈足與高柄圈足,矮柄圈足的青銅簋的柄占整個器體的1/6到1/3左右,像一個圓餅形狀比較矮,高柄圈足的柄占器體的1/2左右,側視圖呈現(xiàn)梯形、方形,帶寬或窄的寬邊。圈足上多數(shù)有夔紋、乳釘紋、棱脊和條紋的裝飾,與腹部連接處有一到兩圈弦紋裝飾。
矮柄圈足的陶簋的柄占器體的1/5到1/3左右,高柄圈足的柄占器體的1/2左右,二者的側視圖皆為梯形或連接長方形,有直壁或者斜壁和喇叭口形的足部,足圈直徑小于口部直徑,足比較矮,與器體不成比例。與腹部連接處有弦紋裝飾,圈足表面并無任何裝飾。
方座簋一種是以一個完整的圈足簋下部連接一個呈倒凹字形的方座,另一種是方座的變化,外形看來是四個方柱的形式。青銅簋兩種形式的的方座都有,第一種俯視圖為正方形,側視圖為長方形,第二種是春秋時期的造型,更具有地方特色。陶簋的方座只發(fā)現(xiàn)了第二種形態(tài),是戰(zhàn)國時期,造型形態(tài)與青銅簋基本相似,是對青銅簋造型的模仿,這一時期的陶藝制作水平提升,器形比較規(guī)整。
結論
1.同處于周代這一時期,二者的口部、耳部、足部造型特征存在相同和不同的分類。2. 青銅簋在尺寸上比陶簋的尺寸大,最大值相差甚大。3.青銅簋比陶簋的造型規(guī)整,口部、耳部、足部附件更為精致,造型和使用的題材也更為多樣化。
(作者單位: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