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是臺灣當局處理兩岸事務的專門行政機構,在兩岸交流上扮演了一個非常矛盾的角色。其施政原則和施政理念的矛盾導致了其施政措施方面的保守僵化,而施政措施的矛盾則體現(xiàn)了“陸委會”施政原則和施政理念的變化。
關鍵詞:臺灣;“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施政狀況
中圖分類號:D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1-0304-02
從“陸委會”成立至今的二十余年間,“陸委會”在兩岸關系中扮演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其施政就表現(xiàn)出開放之余有很大的局限性、積極措施的背后同時有一定的消極性。
一、在施政原則上:是否堅持“行政中立”的矛盾
“行政中立”是一個行政組織本應具有的重要的施政原則之一?!靶姓辛ⅰ币笮姓M織在施政中堅持中立原則,不隨政黨政治和個人因素改變政策?!瓣懳瘯笔桥_“行政院”的下屬組織,其機構定位要求其必須做到“行政中立”。但是在實際工作中,“陸委會”很難貫徹“行政中立”的原則,這是“陸委會”矛盾體的表現(xiàn)之一。造成“陸委會”在“行政中立”原則中矛盾的原因主要是臺灣島內政治體制的原因。雖然“陸委會”是臺當局大陸政策的決策和執(zhí)行機構,在實際操作中有很大的權力,但是事實上最后決策權并不完全是其能夠掌握的,很多大陸政策的決策權完全被臺當局最高領導人“總統(tǒng)”所掌握。其實臺灣當局很多政策的最終決策權都不在行政體系,而由“總統(tǒng)”直接牽制和決策。臺灣當局的這種決策體制是十分粗糙的,嚴重缺乏民意基礎,拋開體制內的決策系統(tǒng),采用“獨自裁決”的手段,施行體制外決策,以個人決策取代集體決策。無論是李登輝、陳水扁,抑或是馬英九,經常對“各部會”進行干預,種種決策經常是“總統(tǒng)官邸”作出的。而臺灣的大陸政策正是這種體制外決策和個人決策的產物。
二、在施政理念上:“一個中國”與“臺灣獨立政治實體”的矛盾
“陸委會”是臺灣當局在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按照“一國兩府”的架構成立的,以“一國兩府”的概念來處理兩岸事務是其成立初期的施政理念。隨著臺灣最高當局一系列“去中國化”的舉措,“陸委會”的施政理念也逐漸在“一個中國”原則上退化,這就導致了“陸委會”在施政理念上產生了“一個中國”與“臺灣獨立政治實體”上的矛盾。2008年,國民黨重新上臺,兩岸關系被其界定與“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之上?!瓣懳瘯背闪⒅?,基本上按照“國統(tǒng)會”頒布的《國家統(tǒng)一綱領》和兩岸海基會和海協(xié)會經過協(xié)商達成“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原則來展開工作。在“一個中國”的指導之下,施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推動了兩岸關系的進展。雖然1991年“陸委會”主委黃昆輝指出,“大陸政策就是國家統(tǒng)一政策”。主張在“國統(tǒng)綱領”的指導之下,進行工作,展開兩岸民間的交流。但是《國統(tǒng)綱領》明顯給兩岸關系的定位是“一個中國,兩個對等的政治實體”。在此指導之下,“陸委會”以“一個國家,兩個政治實體”的原則規(guī)劃兩岸人民關系。1994年7月5日“陸委會”公布《臺海兩岸關系說明書》,在這個文件中,“陸委會”宣稱傳統(tǒng)的“一個中國”現(xiàn)已分裂為“兩個對等政治實體”?!杜_海兩岸關系說明書》雖表示仍將堅持“一個中國”立場和實現(xiàn)統(tǒng)一目標,但其著重點主張兩岸應“分裂分制”[1]。此后的幾年間,“陸委會”基本上是在《國家統(tǒng)一綱領》和《臺海兩岸關系說明書》的指導之下進行大陸工作。但其側重點則明顯在夸大分裂,鼓吹其對等的政治實體。1999年“陸委會”則進一步將兩岸關系定位為“特殊的國與國”,這無疑是對李登輝“兩國論”的解讀。民進黨執(zhí)政后,“陸委會”對兩岸的定位基本上維持在“兩國論”的基調之上,鼓吹“一邊一國”,聲稱沒有“一個中國”。配合指導思想的變化,“陸委會”一方面攻擊大陸“一國兩制”政策,另一方面抵制兩岸進行政治協(xié)商。 “陸委會”在“一個中國”和“兩個政治實體”上的矛盾,對兩岸交流來說是一個阻礙。
三、在施政措施上:開放與限制的矛盾
由于“陸委會”在施政原則和理念上的矛盾,以及島內政治體制的制約使得“陸委會”在實際工作中有很大的局限,“陸委會”在施政措施上存在開放和限制的矛盾。
在兩岸人員往來上,“陸委會”十幾年來基本上是處于半開放狀態(tài),即對臺灣民眾放寬,對大陸民眾嚴格?!瓣懳瘯蓖ㄟ^的《兩岸關系條例》是臺灣當局為了給正在發(fā)展中的兩岸關系定位,該條例對促進兩岸民間交流,尤其是大陸人士入島交流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兩岸文教交流方面,“陸委會”開放了一系列的法案,在兩岸科技、文化、教育、體育等方面都有很大的開放,促進了兩岸文教的互通。總體來說兩岸之間的文教交流政策是“陸委會”最為開放的政策之一。“陸委會”先后提出《現(xiàn)階段兩岸文化交流實施原則》、《兩岸文教交流政策說明書》,對兩岸民間交流及兩岸學術界、影視界、體育界、出版界、美術界等各方面的交流。二十幾年來,兩岸文教交流不但范圍擴大,層級提高,而且交流的內容也十分豐富。兩岸經貿交流方面,“陸委會”成立之初,本是積極促進兩岸經貿交流的,朝向“導多于禁”的方向發(fā)展。但在同時也出臺一些阻礙措施,如禁止臺灣廠商將資金、場所轉移大陸等。1996年李登輝拋出“戒急用忍”的言論,“陸委會”開始為兩岸經貿降溫,表現(xiàn)在阻撓臺商“西進”即赴大陸投資,并提高臺商赴大陸投資案的審查門檻。2000年陳水扁上臺執(zhí)政,迫于島內經濟的嚴峻形勢,開始松綁“戒急用忍”政策,“陸委會”為此拋出一些積極措施,如推動兩岸“小三通”;同大陸協(xié)商達成2005年、2006年春節(jié)臺商包機直航。但在島內強烈要求“三通”和放棄“戒急用忍”上進展十分緩慢,多項放寬“戒急用忍”的措施都被“陸委會”卡住。只要“陸委會”不點頭,其他部門就只能坐等。2008年,臺灣再次實現(xiàn)政黨輪替,國民黨把推動兩岸交流作為施政重要方針,兩岸三通才得于2008年12月15日實現(xiàn)。
綜上所述,“陸委會”是在兩岸交流上扮演了一個非常矛盾的角色。施政原則和施政理念的矛盾導致了其施政措施方面的保守僵化,而施政措施的矛盾則體現(xiàn)了“陸委會”施政原則和施政理念的變化。這對兩岸關系的發(fā)展有很大的制約和消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全國臺灣研究會.臺灣1994[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42.
[責任編輯 "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