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采用單因素前后測設計,考察了內(nèi)群體“害群之馬”和內(nèi)群體失敗事件對個體的群體認同所產(chǎn)生的影響。結果顯示:(1)高認同者和低認同者對內(nèi)群體“害群之馬”的消極評價程度沒有顯著差異。(2)評價內(nèi)群體“害群之馬”的被試比評價外群體“害群之馬”被試,其內(nèi)群體認同改變更積極。此結果揭示了中國人特有的一些處世之道,并驗證了社會認同理論。
關鍵詞:群體認同;“害群之馬”;內(nèi)群體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5-0288-02
引言
依據(jù)社會認同理論,積極區(qū)分的動機會導致個體對內(nèi)群體的評價比對外群體的評價更為積極。一些研究表明,人們對令人滿意的內(nèi)群體成員的評價比對同樣令人滿意的外群體成員的評價更積極,而對令人討厭的內(nèi)群體成員的評價比對同樣令人討厭的外群體成員的評價更消極,這一心理機制被稱為“害群之馬”效應,這一現(xiàn)象說明人們對內(nèi)群體的評價更加旗幟鮮明。有學者在進一步探討內(nèi)群體偏愛與“害群之馬”現(xiàn)象時發(fā)現(xiàn),群體認同影響“害群之馬”效應[1]。即群體認同程度較高的被試對這個內(nèi)群體成員的評價更消極,而群體認同程度較低的被試則對那個外群體成員的評價更消極。Hutchison等人的研究結果顯示,高認同者對符合標準的內(nèi)群體成員的評價比低認同者對符合標準的內(nèi)群體成員的評價更積極,但是高認同者對“害群之馬”的評價也更消極。據(jù)此,研究者得出結論,群體認同的水平調(diào)節(jié)人們對個別內(nèi)群體成員的評價[2]。
以往有關“害群之馬”的社會心理學研究通常關注的是人們?nèi)绾卧u價那些跟內(nèi)群體大多數(shù)成員的標準明顯不一致或截然相反的個別群體成員。已有研究也證明了,內(nèi)群體認同會影響人們對“害群之馬”的評價,并且人們對“害群之馬”的評價可以改善他們對內(nèi)群體的刻板印象。但是沒有直接的證據(jù)表明,“害群之馬”反過來是否會對內(nèi)群體認同產(chǎn)生影響。因此本研究將對此問題進行探討。
一、研究設計
1.被試。選取中南民族大學心理學專業(yè)大三的學生為被試。本實驗前后兩次施測,完成兩次施測的被試共有43名,其中男生13,女生30名,被試平均年齡為21.61歲,其中最小的18歲,最大的22歲。
2.研究程序與材料。本研究采用單因素前后測設計,共有兩次施測時間點,間隔一周。第一次施測,使用自編的《心理學專業(yè)學生認同量表》,以獲取被試對(內(nèi)群體成員)群體的認同情況;第二次施測給被試呈現(xiàn)實驗操作情境,并再次測量被試的群體認同情況。
本研究根據(jù)Hutchison等人的研究材料編寫了兩組研究情境,情境一是對一名心理學工作者的描述,情境二是對一名中學教師的描述。本研究采用單因素兩水平設計,兩種情境隨機分配給被試,閱讀心理學工作者情境的為實驗組,閱讀中學教師情境的為控制組。實驗情境一的內(nèi)容為“他通常會從來訪者的身上看到自己心中的問題。并且他經(jīng)常會在咨詢過程中打斷來訪者,因為他感覺到很緊張,并且認為自己很難完全理解來訪者的觀點。他對來訪者缺少關懷,因此他無法獲得來訪者對他的信任。他還經(jīng)常會將來訪者們的記錄弄混淆,因此他要一遍又一遍地讓來訪者說明他們的問題所在?!鼻榫扯膬?nèi)容為“他通常會從那些問題學生的身上看到自己的過去。他在與學生談話的時候經(jīng)常會打斷學生,因為他感覺到很緊張,并且認為自己不能很好地理解學生的真正意圖。他對自己的學生缺乏必要的關懷,因此他無法獲得學生們的信任。他還經(jīng)常會把學生的名字記混淆,因此他要一遍又一遍地讓學生介紹自己是誰。”
3.反應量表。本研究反應量表均采用6點計分。由于本研究采用前后測設計,并且每次施測的變量較少,故采用研究一所編制的包含22個項目的群體認同量表,測定被試對心理學專業(yè)學生群體的認同情況,本研究中該量表的信度情況為:前測量表的總體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85,三個維度的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分別為0.78、0.83和0.69;后測量表的總體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89,三個維度的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分別為0.84、0.83、0.76,表明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本研究還采用4個項目測量被試對情境中的心理學工作者和中學教師的評價。四個項目分別是“他是一位不錯的心理學工作者(老師)”,“他適合做心理學方面(教師)的工作”,“他不應該再做心理學工作者(教師)”,“你愿意與他共事”。項目1、2、4為反向計分,四個項目總分越高,表明對其評價越低。四個項目的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74。
二、結果分析
1.操作檢驗。在進行實驗結果分析之前,首先要對實驗操作進行檢驗,看被試所感知到的樣例情境是否是消極的。計算對情境樣例評價的項目均分,結果對心理學工作者的評價為4.67,t檢驗表明顯著高于中點3.5(t(24)=8.37,p<0.001);對中學教師的評價為4.49,t檢驗表明顯著高于中點3.5(t(17)=
4.97,p<0.001)。檢驗結果表明,被試對實驗情境的感知與操作相符。
2.群體認同對評價“害群之馬”的影響。以前測認同得分為依據(jù),以認同量表得分的中位數(shù)為標準,將實驗組被試分為高認同組和低認同組,將高低認同組對“害群之馬”的評價進行差異比較,結果表明差異不顯著(M高認同=17.91,M低認同=18.9,t(41)=-1.07,p>0.05)。即高認同組和低認同組對內(nèi)群體“害群之馬”有相同的消極評價,這與以往的國外的研究結果不相一致,因此本研究假設1沒有得到驗證。
3.評價“害群之馬”對群體認同的影響。將心理學專業(yè)學生群體認同的后測結果減去前測結果,獲得實驗操作后群體認同的改變情況。將實驗組和控制組的群體認同改變量進行差異比較,結果表明實驗組的群體認同改變量大于控制組(M實驗組=2.40,M控制組=-1.33,t(41)=2.31,p<0.05)。分別將實驗組和控制組的群體認同改變量與0進行差異比較,結果表明實驗組的改變量顯著大于0(t(24)=2.22,p<0.05);而控制組的群體認同改變量則與0沒有顯著差異(t(17)=-1.14,p>0.05)。研究結果表明實驗組被試對內(nèi)群體消極特例進行評價之后,提高了他們的群體認同水平,而控制組被試對外群體消極特例的評價沒有提高他們對內(nèi)群體的認同水平,因此本研究假設2得到了驗證。
三、討論
本研究中的結果顯示,高認同組被試和低認同組被試對內(nèi)群體“害群之馬”的消極評價沒有顯著差異,究其原因可能跟中國人的處世態(tài)度及其中庸、辨證思維有關。就“中庸”的意義而言,朱熹將其注解為“中者,過無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換言之,“過”與“不及”皆不可取,而要維持一種與眾類似的平常狀態(tài)。佐斌在探討中國人的“人緣取向”時指出,中國人一般能夠體會到,待人處世比較中庸的個體往往比較合群,在群體或社會圈中才“吃得開”,而行為方式比較極端的個體則往往很容易得罪人,在諸多群體或社會圈中“吃不開”[3]。
另外,結果顯示,評價過內(nèi)群體“害群之馬”的被試比評價過外群體“害群之馬”的被試的群體認同水平有所提高。這說明人們在面對來自內(nèi)群體的威脅時,群體成員為了保護內(nèi)群體的積極認同會做出一些反應,依據(jù)社會認同理論,人們的認同大部分來自于他們在不同社會分類或群體中的成員資格。當群體成員的資格十分凸顯時,人們通常采用群體特征而不是個體特質(zhì)評價自己。Marquès在解釋“害群之馬”效應時認為,人們通常在心理上將“害群之馬”從內(nèi)群體中排除出去[4],而生活中有很多例子足以表明人們不僅在心理上還會在實際行動上將“害群之馬”清除出去,例如將違反黨紀的黨員開除出黨,吊銷出現(xiàn)重大醫(yī)療事故的醫(yī)生的營業(yè)執(zhí)照等等,這樣做的重要動機就是維護內(nèi)群體的聲譽。剔除“害群之馬”有助于人們維護積極的、與眾不同的社會認同 [5]。
人們對內(nèi)群體成員的提升正是內(nèi)群體偏愛現(xiàn)象的直接證明,貶損不受歡迎的內(nèi)群體成員則是應對來自于群體內(nèi)部認同威脅的一種方式[5]。由于“害群之馬”對整個內(nèi)群體的價值都構成了一種威脅,群體身份對個體越重要他們感受到的威脅也就越強烈,因此他們會試圖保護或重建整個群體的價值。另外,當人們面對一個內(nèi)群體的“害群之馬”時,內(nèi)群體認同高的人通常會丟棄這種信息,因為這種信息會威脅內(nèi)群體的刻板印象,最終會威脅他們的自我概念。并且高認同者會努力搜索跟刻板印象一致的內(nèi)群體成員信息來抗衡接收到的跟群體刻板印象不一致的“害群之馬”的信息,力圖保持內(nèi)群體刻板印象不發(fā)生改變。本研究關注的是個別消極的內(nèi)群體成員,未來的研究還應當關注極其優(yōu)秀的個別內(nèi)群體成員及其對整個群體形象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Marquès J M,Robalo E M,Rocha S A (1992).Ingroup bias and the “black sheep” effect:Assessing the impact of social identification
and perceived variability on group judgements.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2:331-352.
[2] Hutchison P,Abrams D(2003).Ingroup identification moderates stereotype change in reaction to ingroup deviance.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33:497-506.
[3] 秦向榮,佐斌.民族認同的心理學實證研究[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6):37-41.
[4] Marquès J M(1988).The black sheep effect:Judgmental extremity towards ingroup members in inter-and intra-group situations.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8:287-292.
[5] Marquès J M,Paez D(1994).The “black sheep effect”:Social categorization,rejection of ingroup deviates,and perception of group
variability.European Review of Social Psychology,5:37-69.
[責任編輯 魏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