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華經典流芳千古,讓我們誦讀經典,運用經典。但是,將經典誦讀引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是有一定難度的。只有從孩子的接受實際出發(fā),恰當地把握學習的高度與難度,才能幫助孩子逐漸接近大師名家。
一、誦讀經典的必要性
(一)誦讀經典是學習語文的根本
在童蒙時期輸入大量的、經典的、完整的文本信息,為言辭行文確立可效仿的典范,以期達到將來的厚積薄發(fā)之功,這遵循了語文的習得之道。如史學大師錢穆9歲就熟背《三國》,茅盾能把《紅樓夢》倒背如流,魯迅在幼小時期就背下了《綱鑒》。
(二)誦讀經典有益人的終身發(fā)展
讓兒童誦讀經典,接受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就是要長遠地、默默地變化其氣質,以維護人性的光輝,提升人格品質,陶冶學生的情操,將其鑄成大器。在兒童時期,讓經典成為生命中的大基石。
(三)誦讀經典是傳承復興中華文化的需要
冰心、曹禺、啟功、張志公、夏衍、吳冷西等政協(xié)委員在1995年第八屆全國政協(xié)會議上發(fā)出《建立幼年古典學校的緊急呼吁》,指出我國文化之悠久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的連續(xù)性,形成一條從未枯竭、從未中斷的長河。但時至今日,這條長河卻在某些方面面臨中斷的危險。我們的閱讀教育正在受到動畫藝術和網絡游戲的挑戰(zhàn)。不可否認,動畫藝術和網絡游戲在開發(fā)孩子智力、開闊視野方面的積極作用,但也應看到其商業(yè)性的批量生產必然帶來的精神深度和個性化的匱缺,如果一味沉迷其中,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產生長遠的消極影響。對此,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應采用積極引導的方式,用有趣味的高質量的閱讀來吸引孩子。
二、將經典誦讀與語文課堂教學結合的原因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和培養(yǎng)學生良好語文素養(yǎng)的要求,根據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發(fā)展特點,通過實施科學有效的課堂語文教學和多種方式的經典誦讀活動,達到全面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和在潛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滋養(yǎng)性靈、啟迪心智、塑造精神的雙重目的,從而使素質教育真正落實到語文教學之中。
三、如何選擇誦讀的內容
(一)結合語文園地內容誦讀唐詩宋詞
中華文化經典博大精深、浩如煙海。時代不同了,現(xiàn)在小學生學習的科目多,在經典誦讀方面不可能花費很大的精力(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負擔問題),所以應該精心選擇中華文化經典中最具代表性、傳承性的核心內容,對于有些內容應適當刪減,并要與時俱進,同時誦讀一些編寫質量高的現(xiàn)代韻文。這可以根據我們人教版語文教材編寫的特點加入經典誦讀的內容。我們都知道每個單元教完都有一個語文園地,教師可結合園地里面的要求加以拓展延伸。
(二)結合識字教學內容誦讀四書五經
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頭戲之一。尤其是低年級,許多課時都是圍繞識字展開的。所以,優(yōu)化識字教學,打下扎實基礎,對中、高年級語文教學,甚至學生的終身教育都是大有益處的。因此結合第一冊語文園地二中“我會認”中認的字都是姓氏,可拓展學生誦讀帶拼音的《百家姓》。還有如簡單的《千字文》《弟子規(guī)》……這些經典讀本都有注音,學生易于誦讀。
總之,將經典誦讀引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是有一定的難度。這有如登山,只有竭盡全力,才能攀高峰而享受“一覽眾山小”的喜悅。正因為這是攀高峰,就特別要重視教師的引導作用。從孩子的接受實際出發(fā),恰當地把握學習的高度與難度,才能幫助孩子逐漸接近大師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