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通過分析鄧州市2009年小麥在整個生育期內,遭遇冬、春干旱,中、后期陰雨寡照,導致多種病蟲害發(fā)生為害,成熟期遭遇歷史同期罕見的持續(xù)不斷40個小時的降雨過程等三種災害性天氣對小麥生產的影響,得到了啟示,提出了防災、減災的生產建議。
[關鍵詞] 小麥 災害性天氣 病蟲害 產量影響 啟示 建議
[中圖分類號] S5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10-0098-02
鄧州市2009年小麥面積208萬畝,總產15.97億斤,單產767.6斤?;仡?009年的夏糧生產,前期冬春干旱,中后期陰雨寡照,成熟期持續(xù)不斷40個小時連續(xù)降雨,給小麥的正常生長、成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導致了許多病蟲害的發(fā)生為害、造成穗發(fā)芽。雖然,市委政府高度重視,狠抓抗旱澆麥,適時組織開展病蟲害防治,取得了明顯的效果,減少了損失,但仍造成產量損失12991.7萬斤,平均畝減收62.5斤,經濟損失10783萬元。
一、不同時期災害性天氣對小麥生產的影響
1.苗期冬、春連旱對小麥苗情的影響
冬、春干旱,平均氣溫比常年同期偏高1.0℃。2008年10月23日到2009年2月14日,我市115天無有效降水。其中:2008年11月17日-2009年1月4日49天滴雨未下,2008年11月-2009年2月上旬總降水12.2mm,較常年同期(62.9mm)偏少81%。為50年所罕見,土壤失墑嚴重,干土層達10㎝左右,影響了小麥的生根、分蘗和幼穗的分化。據越冬期調查,小麥一類田面積比2007年同期減少30.15萬畝,二、三類田面積增加33.15萬畝,全市2008萬畝小麥和2007年同期相比,平均畝群體減少5.43萬,單株分蘗減少0.7個,單株大分蘗減少0.98個,次生根減少2.5條。全市傾力抗旱保苗,大部分麥田澆水兩邊,增加了生產成本。無水澆條件的麥田,加之整地粗糙倉促播種,根系發(fā)育不良,抗旱能力弱,受干旱、低溫影響出現(xiàn)干枯死亡現(xiàn)象。這種干旱天氣對苗期的影響直接導致成熟期穗粒數(shù)的減少,2009年平均單穗30.5粒,和常年相比減少2-3粒。
2.中、后期陰雨寡照對同期部分病蟲害發(fā)生的影響
中、后期陰雨寡照,3月下旬陰雨日數(shù)達7天,日照時數(shù)較常年偏少20.6h;4月18-19日出現(xiàn)了中到大雨;5月中、下旬各出現(xiàn)一次連陰雨,降水量較常年偏多16.2%和273.1%;日照時數(shù)較常年分別偏少11.3h 和26.5h。這種雨水多、濕度大、光照少的氣候天氣使麥田雜草發(fā)生嚴重,導致田間郁閉,通風不良,加重了多種病蟲害的發(fā)生。
2.1小麥吸漿蟲
屬中度發(fā)生年份,局部偏重發(fā)生。主要發(fā)生在湍河、趙河、刁河,嚴陵河等流域沿岸的十林、羅莊、張村、趙集、文渠、腰店、白牛、汲灘、龍堰、構林等鄉(xiāng)(鎮(zhèn))沿河平原、土壤疏松能澆灌的麥田,崗丘發(fā)生較輕。雖然冬、春干旱,耕層土壤墑情差,對小麥吸漿蟲上升活動化蛹不利,但是在4月18-19日出現(xiàn)了中到大雨有利于羽化出土,據調查羽化出土率仍達65%,對小麥造成了一定的為害。不過,冬春干旱,氣溫偏高,2008年11月-2009年1月,平均較常年偏高0.5℃,2月上旬較常年異常偏高4.1℃,使得小麥前期生育進程加快,揚花期提前2-3天,鄧州市小麥在4月20-22 日吸漿蟲羽化出土盛期楊花基本結束,加之適時開展防治,減輕了為害。據成熟期對78塊麥田的剝穗調查統(tǒng)計分析,有25塊麥田造成為害,全市發(fā)生約70萬畝,平均單穗損失1.13粒,損失率3.4%,畝平均損失產量32.8斤,全市損失產量2296.7萬斤,經濟損失1906.26萬元。
2.2小麥蚜蟲
2008-2009年冬、春持續(xù)干旱少雨,氣溫較高,平均氣溫比常年同期偏高1.0℃。其中:2008年11月-2009年1月,平均較常年偏高0.5℃,2月上旬較常年異常偏高4.1℃,十分有利于麥蚜越冬,早春發(fā)生基數(shù)較高,加之中、后期陰雨天較多,有利于繁殖為害,全市麥蚜中度偏重發(fā)生,局部嚴重發(fā)生。據4月下旬調查統(tǒng)計,全市發(fā)生面積100余萬畝,占麥播面積48.1%,平均蚜株率26.7%,一般百株蚜量在200-500頭之間。其中:造成嚴重損失的面積達14萬畝,占發(fā)生面積的14%,平均蚜株率在80-90%,百株蚜量在2500-3000頭以上,百穗最高蚜量多達15000頭以上。據對嚴重受害麥田成熟期調查統(tǒng)計,平均單穗28.7粒,千粒重36.8克,比同等條件下正常麥田的穗粒數(shù)34.3粒,千粒重44.9克分別減少5.6粒和8.1克,粒數(shù)損失16.3%,千粒重損失18%,平均單產246.3kg,比同等條件下正常麥田平均每畝385.3㎏,畝減產121㎏,減產31.4%,全市造成的產量損失達1694萬㎏,經濟損失2812.04萬元。
2.3小麥赤霉病
屬輕度發(fā)生年份,個別田塊中度發(fā)生,全市發(fā)生面積25萬畝。4月18-19日小麥揚花后期全市降雨54.1mm,致使處于楊花末期的麥田小麥赤霉病不同程度的發(fā)生,據調查統(tǒng)計,全市病田率12%,發(fā)病田塊病穗率1.7%.個別感病品種病穗率偏高,麥田病穗率4.6%。對病穗分級統(tǒng)計情況看,除4個病穗嚴重度達4級外,其余均為2-3級病穗,平均單穗健粒23.34粒,平均單穗病粒(包括種子及種皮腐爛無食用價值)10.2粒,病穗粒數(shù)損失率30.4%。病穗健粒千粒重33.77克,較全市平均千粒重42.7克,下降8.93克,千粒重損失率20.9%,按病穗率1.7%,全市25萬畝病田約造成產量損失186.1萬斤,經濟損失154.47萬元。
2.4小麥條銹病
2009年,全市屬中度偏重發(fā)生,發(fā)生面積約110萬畝。由于受南方小麥條銹病菌源量大的影響,加之三月下旬連續(xù)陰雨日數(shù)多達7天,日照時數(shù)較常年偏少20.6h,小麥條銹病發(fā)病較早,3月18日在與湖北毗鄰的構林發(fā)現(xiàn)發(fā)病中心。中、后期雨量偏多,4月18—19日小麥揚花后期全市降雨54.1mm,氣溫較適宜,有利于小麥條銹病的擴展,到4月下旬調查,病田率達 53.5%。4月24日到5月上旬,天氣放晴,氣溫回升,對病情的發(fā)展起到了控制作用,加之政府高度重視,認真組織開展防治,及早控制發(fā)病中心,阻止了病情擴展,減輕了為害,損失較低。從調查情況看大多麥田為零星發(fā)生,多為倒2葉以下單葉發(fā)病,出現(xiàn)的個別次生發(fā)病中心發(fā)病面積也僅在2-5平方尺之間。
3.灌漿成熟期持續(xù)不斷降雨對小麥品質和產量的影響
2009年,在小麥成熟期的5月22-28日我市陰雨寡照,特別是5月27-28日,持續(xù)不斷降雨40個小時,全市累計降雨量在62-108mm之間,西部13個鄉(xiāng)鎮(zhèn)降雨量在80mm以上,造成全市小麥穗發(fā)芽,芽穗率達95%以上,芽粒率53.5%(含發(fā)根、發(fā)芽),影響了小麥品質,部分麥粒變?yōu)楹稚?,胚部變黑,千粒重下降。據雨前、雨后調查統(tǒng)計對比,雨后小麥千粒重(42.7克)比雨前(44.39克)下降1.69克,千粒重損失率3.8%。全市發(fā)芽面積200萬畝,損失產量3570萬kg,經濟損失5926.2萬元。
總之,全市2009年因受災害性天氣的影響,給小麥生產造成了一定的損失。僅小麥吸漿蟲、蚜蟲、赤霉病的發(fā)生以及降雨造成穗發(fā)芽而導致產量損失達12991.7萬斤,畝減收62.5斤,經濟損失10783萬元。
二、災害性天氣對小麥生產影響的幾點啟示
災害性天氣的出現(xiàn)隨意性大、范圍廣、可預見性差,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較大,造成的損失嚴重??v觀鄧州市2009年小麥生產的全過程,認真分析災害性天氣對小麥生產的不利影響,既有客觀自然的原因,但也有主觀認為的原因:
1.水利設施配套不完備。鄧州市總耕地240萬畝,目前有效灌溉面積僅134萬畝,多分布在中、高產田區(qū)域,農田保障灌溉率在80%,還不能完全保證灌溉需要。另有60多萬畝崗坡丘陵黃膠土,該區(qū)域地下水位深,無灌溉條件,土質粘重,易澇上浸,水利條件成為小麥生產中的主要障礙因素。
2.農民防災觀念淡薄、意識不強。目前,在農村有相當部分農民群眾把小麥當作“懶莊稼”種植,意思就是只要種上,只多打遍除草劑就等著收麥了。另有許多農民外出打工從事二、三產業(yè),農忙時回來收收種種,根本就不管理,對小麥病蟲的為害嚴重性認識不足,根本就不去防治病蟲害,或者往往是在觀察到為害嚴重時才開始防治,這時已造成損失,為時已晚。農民缺乏防治技術,這就常常導致在病蟲害防治上出現(xiàn)“放空炮”、“馬后炮”現(xiàn)象,防治效果不好,難免不造成損失。
3.在品種利用上還存在著一定的不科學性。小麥成熟期遇雨出現(xiàn)穗發(fā)芽,雖然受災害天氣的影響,但從技術角度講,也暴露了我們在品種利用上忽視了穗發(fā)芽的問題,存在著一定的不科學性。從1996年的穗發(fā)芽到2009年的穗發(fā)芽雖然相隔13年,出現(xiàn)的頻率不算高,但造成的直接和間接損失是較大的,這應引起今后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在品種的選育和利用上應注意品種的抗穗發(fā)芽能力。
三、防災、減災的幾點建議
總結我市近年來小麥生產的經驗和教訓,要想實現(xiàn)小麥穩(wěn)產、高產,從防災、減災的角度講,至少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建設完善災害性天氣和生物侵害預警機制,及時發(fā)布農業(yè)災害預警信息
災害預警是農業(yè)防災、減災工作的前提,建設好、完善好災害性天氣和生物侵害預警機制,及時發(fā)布農業(yè)災害預警信息,提前做出低溫、凍害、高溫熱害、干旱、干熱風、大風、冰雹、暴雨、連陰雨,病蟲害氣象等級預報,這樣才能制定好預案,做好減災、防災準備,及早采取措施避免或減輕災害造成的損失。
2.因地制宜,科學規(guī)劃,搞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改善抗御旱災的基礎條件
要科學規(guī)劃,充分利用好現(xiàn)有水利資源,加快實施以水利設施建設為主的農田基本建設工程,擴大灌溉區(qū)域,增加旱澇保收面積,促進區(qū)域間小麥均衡增產。
3.改革整地陋習,提高小麥播種質量,增強小麥自身抗災能力
俗話說:種好的麥,鋤好的秋,小麥種好收七成。然而,整地質量的好壞是影響小麥播種質量的關鍵因素,從科學角度講,我市雨季7、8、9月降雨量350毫米左右,占全年的50%左右,土壤水分得到了大量的補充,秋收后適時及時深耕整地,精耕細耙,蓄住底墑,保住口墑,到種麥的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內完全可以為小麥播種提供一個適宜的土壤墑情,達到一播全苗,實現(xiàn)壯苗越冬。2008年,汲灘鎮(zhèn)刁堤村楊青仁玉米收獲后趁墑及時深犁細耙,蓄水保墑,冬、春未澆一水,小麥在大旱一百多天的情況下,沒有旱象,2009年小麥單產550公斤。因此,必須下大工夫改變我市種麥整地過晚、過淺的陋習,秋收后結合秸稈還田趁墑及時深耕整地,精耕細耙,確保一播全苗,通過提高播種質量,增強小麥自身抗災能力。
4.要采取多種形式,加強技術宣傳培訓工作,提高農民防災、減災的意識和效果
通過加大對農民的技術培訓,一是提高增強農民的防災、減災的觀念和意識,在防災、減災工作中變被動為主動。二是提高農民的科學種田水平和病蟲害防治技術,做到科學適時防治,提高防治效果。
5.科學合理利用和布局品種,發(fā)揮優(yōu)良品種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農業(yè)科研和生產部門,在品種的選育和推廣上,除要考慮品種的豐產性外,一定要注意選育和利用品質優(yōu)、抗病性好、種子休眠期長、抗穗發(fā)芽能力強的品種,以避免和減輕氣象災害及有害生物侵害造成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