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師平臺
1.結(jié)合大綱,確定目標。
2.教材分析,確定重點。
3.學情調(diào)查,確定難點。
4.文本教學,確定方式。
二、教學設想
1.整體上分三步走:課前預習,初步感知;課上互動,完成目標;課后反思,梳理感悟。
2.貫徹“自主、合作、探究”教學理念,采用啟發(fā)式、討論式、練習式、師生互動式相結(jié)合教學法。
三、課前預習
1.要求學生結(jié)合工具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和文注逐字逐句口頭翻譯;存疑,在課文中的相應位置作批注,初步形成對文本內(nèi)容的認識。
2.存疑。
四、學法指導
1.多讀。
2.結(jié)合工具書和文注對譯課文。
3.教師組織學生交流、討論,互通有無,解決疑點、突破難點。抓重點實詞、虛詞、重要句式。
4.注重積累、遷移拓展。
五、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1.導入新課(簡要介紹作者、背景等有關內(nèi)容)
【師導】孔子在《論語》中寫道:“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談的是“從師”的道理,可見自古以來就有從師的風尚,可是到了唐朝,卻出現(xiàn)了“以從師為恥”的不良風氣,這顯然是一股逆流,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的代表作《師說》問世了。(板書題目和作者)
2.解題
【師導】本文的標題是“師說”,是否可以解釋為“說說老師”呢?
〔學生思考回答后,師明確〕
不可以。這樣理解過于膚淺,標題中的“說”不同于現(xiàn)在的“說”,它是古代的一種文體,關于這一點以前我們已經(jīng)學習過,哪位同學說一下?(學生回答后,師強調(diào):“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可以發(fā)表議論,也可以記事,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像《馬說》《愛蓮說》《捕蛇者說》等都屬于這種文體。那本文的標題作何解釋呢?〔學生回答后,師明確〕可以解釋為“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
【師導】那本文解說了關于從師的哪些道理呢?下面我們學習課文的第一段。
3.研習第一段(采用設問、討論、啟發(fā)式教學法)
A.師范讀本段文字——學生自讀。
B.簡析〔設問導學、學生討論回答后,師明確〕
①在本段中,作者提出了怎樣的觀點?
答: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學者為什么要從師呢?
答:a.古之學者必有師;(提煉:古之學者從師)
b.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提煉:師的職能)
c.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提煉:從反面論述從師的必要性)
③作者認為從師的標準是什么?
答: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板書)
C.拓展(采取設問法,引導學生自由發(fā)言)
設問:在本段中,作者所講的哪些道理對我們今天仍有借鑒意義?
答案:①學生一定要從師而學。②能者為師。③從師不分貴賤、長少。
D.討論:(把學生按前后桌分成四人小組進行討論,然后各組出一位代表發(fā)言)
①本文是一篇論說文,能不能把“古之學者必有師”看做文章的中心論點?
參考答案:不能。理由:A.本文的寫作目的從根本上就不是論證“古之學者”是否“有老師”的問題。B.文章并沒有論證“古之學者必有師”。C.“古之學者必有師”這樣的觀點根本就沒有必要論證。
②(追)問:那么“古之學者必有師”一句在文中是否多余呢?為什么?
〔學生思考回答后,師明確〕不多余。它是談論“從師”話題的切入點,由“古之學者必有師”引出老師的作用,即“學者要從師”,進而展開對當今“以從師為恥”的不良風氣的批判。
E.指導學生背誦第一段。
(提示)本段共七句話:觀點句①—老師的職能②—從師的原因③④—從師的標準⑤⑥⑦。
4.研習第二段(采用設問、討論、啟發(fā)式教學法)
A.要求學生大聲朗讀本段文字,并概括本段的大意。
答:〔學生思考回答后,師明確〕批判“恥學于師“的不良風氣。
B.簡析(方法同上)
①在本段中,作者運用了怎樣的方法對“恥學于師“的不良風氣進行批判?
答:對比。
②(把學生按前后桌分成四人小組進行)討論:為了抨擊“恥學于師“的不良風氣,作者從哪幾個方面進行了對比論證?
〔學生回答后,師明確〕
a.縱比
古之圣人——從師而問
今之眾人——恥學于師
(追問)作者的結(jié)論是什么?
答:圣益圣,愚益愚。
b.自比
于其子——擇師而教
于其身——恥學于師
(追問)作者的結(jié)論是什么?
答:小學而大遺。
C.橫比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
(追問)作者的結(jié)論是什么?
答: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小結(jié)—拓展】以上三組對比與第一段,帶有批判的鋒芒,可謂一針見血,淋漓盡致。下面請同學們思考:【設問—討論】以上三組對比與第一段是怎樣相互照應的?
答:前兩組對比從反面論述學習的必要性,同第一段中“從師的原因”的論述相照應;第三組同第一段中“從師的原則”的論述相照應。
C.指導學生背誦第二段。
(提示)本段共14句話:先亮明觀點①②③——然后是三組對比,依次為:古之圣人——今之眾人——結(jié)論④⑤;于其子——于其身——結(jié)論;⑥⑦⑧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士大夫——結(jié)論⑨—完。
5.布置作業(yè):
邊默讀邊翻譯,把譯文整理在練習本上。然后同桌相互交換譯文,吸納對方的可取之處并指出對方翻譯不妥的地方。
第二課時
1.檢查背誦第一、二段。
2.翻譯句子。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②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
3.研習第三、四段
A.要求學生邊默讀邊翻譯,把譯文整理在練習本上,然后同桌相互交換譯文,查漏補缺。
B.分別用一句簡練的話概括三、四段的段意。
〔學生回答后,師明確〕
第三段:列舉圣人從師的事例進一步闡述師道以及師生關系。
第四段:說明寫作本文的緣起。
C.指導學生背誦這兩段文字。
4.總結(jié)延展: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哪些閃光的思想?(讓學生自由回答)
〔師總結(jié)明確,主要有兩點〕
①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②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5.課上檢測(結(jié)合目標制印精題,發(fā)給學生,限時訓練)。
①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釋。(4分)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②指出下面句子中加點字的活用現(xiàn)象。(16分)
吾從而師之
吾師道也
而恥學于師
是故圣益圣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
小學而大遺
位卑則足羞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③指出下面句子中加點字詞的古今異義。(16分)
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
弟子不必不如師
④指出下面句子屬于哪種句式?(4分)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⑤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6.布置作業(yè):課后整合——翻譯全文。
【要求】①因人而異,獨立完成。②注重積累,知識遷移。③拓展訓練,提升能力。④寫出總結(jié),課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