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對我說,本以為退休后,煩惱會少很多,沒想到有增無減,讓人心力交瘁。我有同感,有些日子舊的煩惱才下眉頭,新的煩惱卻上心頭。這些煩惱猶如油污,浮在心靈這池清水上,把心情罩得昏暗。
一天,我讀到一篇文章,不覺眼前一亮。這篇文章猶如春風,吹散了我心中的陰霾。文章講的是國學大師啟功先生,時時都能以樂觀面對自己坎坷的一生,不怨不恨。啟功先生幼年喪父,中年曾被劃為右派,“文革”時遭受批斗,晚年喪妻,獨自生活到97歲。有人問他,經(jīng)歷了那么多坎坷,為什么還這么樂觀?啟功先生答:“不溫習煩惱。人的一生分為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過去的已經(jīng)過去了,現(xiàn)在很短暫,很快也會過去,只有將來是有希望的。面向希望的人,是沒有空閑來溫習煩惱的?!?/p>
“不溫習煩惱”,這句字義淺而意蘊很深的話,深深啟發(fā)了我。我把它珍藏在心靈的藥箱里,遇到解不開、理還亂的煩惱,就取出來“服用”。不僅自己用,還讓朋友用,療效非常明顯。
其實,人與煩惱的關系就像人與影子,只要在陽光下走路,它就與你不離不棄。無論工作還是退休,貧賤還是富貴,年老還是年少,不同的人生階段和境遇,都會有不同的煩惱。從某種角度看,老者的煩惱可能會更多些,因為樹老根多,每根枝節(jié)都可能傳遞讓人煩惱的信息。光陰之于年輕人,猶如擁有巨資的富家子弟,可以任其揮霍??晒怅幹诶夏耆耍瑫r光的賬戶已經(jīng)沒有可觀的存儲,那寸陰寸金怎能讓煩惱和痛苦侵占去?
我常常這樣對自己和親朋說,煩惱是生活中的一種常態(tài),沒有煩惱的是神仙,不是人的日子,沒有誰能事事稱心。重要的是淡化煩惱,忘掉煩惱,讓自己從煩惱中解脫出來,保持內(nèi)心的光明。
當然,想真正做到“不溫習煩惱”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我們在生活中眼看得遠點,心放得寬些,才能扔掉心靈的雜物,快樂地活在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