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提時代,曾經(jīng)看過一本有趣的漫畫——《三毛流浪記》,生動淺顯的圖畫,使我牢牢把“三毛”這個名字鑲進了童稚的內心。長大以后,陰差陽錯,將此“三毛”當成了彼“三毛”,竟真的開始對她的作品愛不釋手,《哭泣的駱駝》就是其中之一。
《搭車客》《阿奴》《哭泣的駱駝》……美妙的文字編織成動人的書本,記載著三毛和她朋友的故事,呈現(xiàn)出一個中國女孩在只身離鄉(xiāng)后,所走過的路,以及一段段復雜的心路歷程。
讀三毛的書,不是藝術上的享受,而是一個生命愉悅的過程。在字里行間往往滲透著她獨特的個性、堅韌的意志,以及對生命的認知和寬容。溫柔的筆記,是這樣自然地吸引住我,讓我不能自已地融入故事之中,隨著她的快樂而歡悅,因著她的悲傷而黯然,她的故事使我廢寢忘食,甚至顛倒時間,真是“有書萬事足”。
讀《哭泣的駱駝》,我為三毛的勇敢而深深感動,更為自己生命的空白而感到惘然若失。一個年輕的中國女孩,兩手空空地踏遍一個個陌生的國度,雖然悲苦卻不妥協(xié),并以悲憫的心懷去活出生命的真義。她會寂寞,會流淚,但是絕不輕言放棄,然而養(yǎng)尊處優(yōu)的我們,在挫折的面前,只會怨天尤人,任性發(fā)泄,從不踏踏實實地走下去,是我們太脆弱,還是現(xiàn)在的年輕人都沒有了振作的勇氣?
我們生活的時代,比之從前,已經(jīng)變得富足了,我們衣食無憂。然后,在我們光鮮的外衣之下,裹著的卻是一顆日漸貧乏的心靈。這使我想起三毛筆下一群不拘小節(jié)、熱情憨厚的沙哈拉威人。這個居住在沙漠中的落后民族,保存著人性最真摯的面孔,變幻莫測的沙漠并沒有吹散他們對生命的狂熱,取而代之的是對生活的堅韌,對別人的熱情、和藹。他們趕不上時代的步伐,但荒涼未能讓他們放棄自己所熱愛的土地,他們從來都是一群不屈不撓的靈魂。那么,為什么我們生活在物質豐盛的今日,卻總是抱怨謾罵、愁眉不展?任由光陰在我們的身上虛度?
也許,沙哈拉威人的坦率、爽朗和堅毅,只能成為我嘆羨的對象,這群遠離喧囂的人,可以在艱辛荒蕪的土地上,開墾出一片天地,而我們卻只能擠在一個狹窄的空間里,牢騷滿腹,無所作為。而何時,我們才能夠從迷失的桎梏中理解生命的真諦?
夜深了,再一次翻開《哭泣的駱駝》,燈光下映照出一個個披著頭巾,穿著寬衣大袍的沙哈拉威人,迎著風沙接受生命的洗禮。我再一次在他們的眼中,找到生命的喜悅。
評點:
《三毛流浪記》是我國著名漫畫家張樂平先生的代表作品,與作家三毛并無直接關聯(lián),小作者因為《三毛流浪記》而愛上三毛,可謂“歪打正著”,令文章趣味盎然。緊接其后,作者展開敘述,通過三毛、沙哈拉威人與“我們”的強烈對比,將現(xiàn)代人貧瘠的心靈、庸碌的生活,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來,“是我們太脆弱,還是現(xiàn)在的年輕人都沒有了振作的勇氣”“為什么我們生活在物質豐盛的今日,卻總是抱怨謾罵,愁眉不展?任由光陰在我們的身上虛度”……一個個詰問,直抵現(xiàn)代人的靈魂深處,令人藏無可藏,彰顯了作者敏銳的生活眼光,使文章具有動人心魄的力量。本文結構緊湊,言近旨遠,行文雖然不動聲色,作者思想的深度卻顯露無疑。讀罷全文,生命的真諦是什么?相信同學們一定各有所獲。(張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