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北方玉米生產區(qū)流行的重要病害是玉米粗縮病。玉米粗縮病是由玉米粗縮病毒引起的一種玉米病毒病。MRDV屬于植物呼腸弧病毒組,是一種具雙層衣殼的雙鏈RNA球形病毒,由灰飛虱以持久性方式傳播。本文主要講述玉米粗縮病的發(fā)生與防治技術。
[關鍵詞]玉米粗縮病防治技術癥狀表現
[中圖分類號]S435.1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650 (2014)06-0195-01一、玉米粗縮病的發(fā)生現狀
玉米粗縮病是玉米病毒病。90年代在我縣推廣春種農大60、晉單27時開始發(fā)生粗縮病,以及后來推廣西玉3號、掖單12、掖單13等掖單系列品種時發(fā)生偏重。2004年以來推廣先玉335、鄭單958、浚單18、20、晉單系列品種發(fā)生面積逐年下降。
二、玉米粗縮病的癥狀表現
玉米粗縮病發(fā)病越早癥狀越重,病株節(jié)間粗短,生長遲緩、矮化。苗期受害最重,5-6片葉開始顯癥,發(fā)病初期在心葉基部及中脈兩側產生透明的虛線褪綠條點,逐漸擴及整個葉片,心葉不易抽出且變小,葉片寬短僵直,葉色濃綠。葉片背部葉脈上產生蠟白色隆起條紋。9-10葉期,上部節(jié)間短縮粗腫,病株高度不到健株一半,個別雄穗雖能抽出,但分枝極少,沒有花粉。果穗畸型,花絲極少,多不結實。
三、灰飛虱的傳播是導致玉米粗縮病發(fā)生的主要因素
玉米粗縮病不能通過種子、土壤及汁液摩擦傳播。該病的病原是玉米粗縮病毒(MRDV),該病由灰飛虱以持久性方式傳播,對玉米粗縮病的發(fā)生影響很大。粗縮病毒在大麥、小麥和禾本科雜草看麥娘、狗尾草等植物上越冬,也可在傳毒昆蟲灰飛虱體內增殖和越冬。
第二年玉米出土后,粗縮病毒借灰飛虱傳染到玉米苗上,輾轉傳播危害。研究表明,越冬代灰飛虱蟲量、帶毒率、麥田綠矮病株率等是造成玉米粗縮病猖獗流行的主要原因。氣象因素主要是通過影響介體灰飛虱的發(fā)生繁衍而影響病害的發(fā)生和擴展?;绎w虱喜溫暖潮濕(適生溫度為23℃-25℃),5月份降雨對灰飛虱孵化、活動有利。
灰飛虱一旦得毒,終生帶毒,蛻皮后病毒仍在其體內繁殖,屬持久性傳毒?;绎w虱發(fā)育適溫為15℃-28℃,夏季30℃以上高溫不利于其發(fā)育繁殖。在北方以3-4齡(少數5齡)若蟲在麥田、綠肥田、溝邊、河邊的禾本科雜草上越冬,尤以背風向陽處為多。氣溫高于5℃時,能爬上寄主取食;低于5℃時,潛伏在寄主根際和土壤縫隙中不食不動。當早春旬均溫度10℃左右,越冬若蟲開始羽化,12℃以上達羽化高峰。
灰飛虱獲毒時間最少時間最少為一天,蟲體內循回期為10-15天,最短傳毒時間為5小時,玉米感病后的潛育期為15-20天。
四、玉米粗縮病暴發(fā)的其他影響因素
1.氣溫。暖冬有利于傳毒介體越冬;春夏季降雨偏多、氣溫偏低有利于傳毒介體發(fā)育、繁殖,而且玉米免疫力下降,所以在冬暖夏涼時粗縮病常發(fā)生較重。
2.葉齡。玉米出苗至7葉期如果與灰飛虱遷飛高峰相遇,發(fā)病就嚴重,所以玉米播期和發(fā)病關系密切。晚春播玉米和麥套夏玉米的苗期階段,正值田間灰飛虱從雜草、麥田遷移的盛期,此時處于苗期的玉米最易感病。
3.品種。目前大面積推廣種植的玉米品種大都不抗粗縮病,在灰飛虱種群數量大的情況下,即使是有一些耐病性的品種,也不能起到耐病作用,這樣在遇到足量的毒源、介體情況下極易造成病害的流行。
4.管理。玉米粗縮病毒可侵染50余種禾本科植物,因此禾本科雜草不僅是傳毒介體生存的適宜場所,而且也是病毒的繁殖寄主,因此田間管理粗放、雜草叢生極易造成毒源積累。玉米和小麥套種,有利于帶毒昆蟲把病毒從小麥傳播到玉米幼苗。
五、玉米粗縮病的防治策略
1.調整播期,根據玉米粗縮病的發(fā)生規(guī)律,在病害重發(fā)地區(qū),應調整播期,,播種玉米應盡量做到使玉米易感病的苗期(3-4葉)避開灰飛虱第一代成蟲的盛發(fā)期。
2.清除田間雜草,秋收之后及時滅茬,清除田間、玉米田邊的雜草,以減少灰飛虱和病毒的越冬越夏寄主,從而減輕玉米粗縮病的危害。夏玉米在播種前,灰飛虱轉遷到溝邊、地頭等特殊環(huán)境,此時要集中噴藥防治,效果顯著。避免麥田套種玉米,大力推廣夏玉米鐵茬直播,推遲播期到6月15日以后,可顯著降低粗縮病的發(fā)生。同時結合間苗定苗,及時拔除田間病株。
3.防治麥田灰飛虱,減少傳毒媒介,小麥抽穗后,結合防病治蟲,防治一代灰飛虱。
4.拔除病株,結合玉米間苗、定苗,注意及時拔除病株,帶離田間并深埋,壓低病情。
5.大力推廣內吸性殺蟲劑拌種或包衣,及時噴藥防治灰飛虱。對玉米種子進行包衣和拌種,對苗期灰飛虱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對玉米粗縮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出苗前后1-2天內,如果田間仍可見到灰飛虱,建議統一噴施殺蟲劑。同時,加施植病靈、病毒A、喹啉酮等抗病毒藥劑,以增強植株耐病性,盡量減少損失。玉米出苗后每隔4-7天噴1次,連噴1-2次,重發(fā)區(qū)噴2-3次。
6. 選用抗、耐性品種
六、玉米粗縮病防治的策略
1.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玉米粗縮病是由灰飛虱傳播的病毒病,玉米一經病毒感染,很難治愈,發(fā)病率即是損失率,因此要降低此病為害,必須加強預測預報,采取預防措施。每年3月份要關注當地灰飛虱種群動態(tài),一旦灰飛虱蟲口密度出現暴發(fā)的跡象,應及時清除田間病株和雜草,在適當的時間統一滅殺灰飛虱,有條件的地區(qū)應種植抗、耐病品種。
2.推廣麥收后鐵茬直播夏玉米的種植模式和適期晚播技術。在目前生產上尚無有效抗病品種的情況下,要大力推廣夏玉米鐵茬直播,避免和減少晚春播玉米和麥套玉米。使玉米苗期錯開灰飛虱的遷飛高峰是減少和降低玉米粗縮病為害的最簡單而有效的預防措施。如杜絕麥田套播,部分油菜、大麥、大蒜等早茬口也可以待麥收后再播種玉米。
3.加強引導,多方協調,及時采取多種應急防治措施。生產上一旦灰飛虱大暴發(fā),生產、推廣、科研、農業(yè)等部門要積極溝通,通報有關玉米病蟲害發(fā)生動態(tài),全面布局統一行動,集中防治或改種,科學引導農民有效控制灰飛虱和玉米粗縮病的發(fā)生,最大限度地降低產量損失。
參考文獻
[1]呂艷平.玉米粗縮病的發(fā)生與防治[J]. 中國種業(yè),2009,S1:114-115.
[2]潘麗華.玉米粗縮病的發(fā)生與防治[J]. 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06:19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