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總結了玉米在播種至苗期、生長中后期病蟲害的主要防治對象及其綜合防治方法,為適時、有效進行玉米病蟲害防治提供借鑒。
[關鍵詞]玉米病蟲害防治對象防治方法
[中圖分類號]S435.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650 (2014)06-0154-02近年來,隨著在外務工人員增加,農村強壯勞動力數(shù)量減少,主要是婦女和老人在村務農,種植管理方便的農作物就逐漸成為這些地區(qū)的主要種植對象,玉米相比較其它作物從種植到收獲操作方便,管理簡單,并且適合在我市種植,因此全市玉米種植分布廣泛,產量也逐年增加,但是近幾年因為品種的更換以及耕作制度的改變等原因,玉米病蟲害也發(fā)生了變化,有加重的趨勢,部分地區(qū)造成玉米產量有所降低。現(xiàn)就玉米生長過程中不同時期病蟲害的主要防治對象及防治技術作一介紹。
一、玉米播種至苗期
該時期主要防治對象為地下害蟲、玉米薊馬、2代粘蟲、蚜蟲等。
1.小地老虎。剛孵化的幼蟲經常群集在作物幼苗的心葉或葉片背面,把葉片咬成缺口。3齡后進入暴食階段,白天鉆在土表下不出來,天剛亮露水比較多時出來活動,將玉米從地面3-4厘米高處莖部咬斷。防治方法:除草滅蟲:雜草是地老虎產卵的主要場所,也是幼蟲向玉米幼苗遷移的主要危害橋梁。堆草誘殺:用米糠麩或豆餅粉碎炒香拌5%敵百蟲,在傍晚時每畝地分散放10堆,每堆半斤,上面蓋新鮮嫩草,引誘小地老虎幼蟲來取食。
2.粘蟲。一種具有遠距離遷飛特性的害蟲,以幼蟲危害為主,幼蟲食葉,輕者葉片被吃成缺刻,重者整株被食,造成缺苗斷壟。幼蟲有群聚性、雜食性、暴食性。成蟲有遷飛性,成蟲潛伏在草叢和田間,夜里活動產卵,孵化后幼蟲多聚集在玉米心葉、葉背等,幼蟲受驚即吐絲下垂或卷縮落地假死。防治方法:誘殺成蟲:可用糖、醋、酒+敵百蟲盆誘殺成蟲,或用黑光燈誘殺成蟲?;瘜W防治:6月中、下旬結合田間除草化學防治成蟲或7月上旬蟲株率達5%時防治。使用藥劑:4.5%高效氰菊酯、2.5%功夫菊酯1000倍液噴霧。
3.蠐螬。蠐螬是金龜子的幼蟲,食性雜,咬斷植物幼苗、根莖,使幼苗枯黃而死。防治方法:毒餌誘殺,每畝地用25%對硫磷或辛硫磷膠囊劑150-200克拌谷子等餌料5千克,或50%對硫磷、50%辛硫磷乳油50-100克拌餌料3-4千克,撒于種溝中,亦可收到良好防治效果。
4.蚜蟲。幼苗期蚜蟲危害心葉,致使植株生長停滯,嚴重受害時,甚至死苗。玉米抽穗后,轉移到新生的心葉中繁殖,在開展的葉面上可見到—層灰白色脫皮殼,這是玉米蚜蟲危害的主要特征。同時蚜蟲大量吸取汁液,使玉米植株水分、養(yǎng)分供應失調,影響正常灌漿,導致秕粒增多,粒重下降,甚至造成無棒“空株”。防治方法:噴施阿克泰7500-10000倍,吡蟲啉2000倍,千蟲克1000-1500倍,金世紀1500-2000倍或優(yōu)樂得2000倍。
二、心葉期和穗期
該期主要防治對象為紋枯病、大斑病、小斑病、褐斑病、玉米銹病、玉米螟、玉米蚜蟲、薊馬等。
1.玉米紋枯病。在葉鞘上出現(xiàn)綠色長橢圓形的紋狀病斑,以后病斑逐漸增多,互相連成一大塊不規(guī)則的云紋,然后向上部葉鞘、葉片發(fā)展,嚴重時,可以危害至頂部葉片。 防治方法:玉米紋枯病在發(fā)病初期用5%井岡霉素1000倍液,或5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防治。
2.玉米黑粉?。ㄓ衩缀谒氩。?。各個生長期均可發(fā)生,主要在抽穗期表現(xiàn)明顯,侵害部位長出大小不一的瘤狀物,初期病瘤外包一層白色薄膜,后變灰色,瘤內含水量大,干裂后散出黑色的粉狀物,即病原菌孢子,雄穗上產生囊狀物癭瘤,其它部位則形成大型瘤狀物。防治方法:田間出現(xiàn)病瘤后,及時清理深埋,適時深耕以減少病源,重病田實行2-3年的輪作。使百克或使百功1500倍,禾果利1000倍,納斯津1000倍或三唑酮800倍噴霧。黑穗病重發(fā)區(qū),可用種子量0.2%-0.3%的賽力散(有效成分)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拌種,以減輕種子帶菌造成的危害。
3.玉米小斑病。主要為害葉、莖、穗、籽等,病斑呈橢圓形、長方形或者紡鍾形,顏色為黃褐色或灰褐色。玉米大小斑病從苗期到成熟期均可發(fā)生,玉米雄穗長出后發(fā)病嚴重。田間相對濕度高、玉米連茬種植、施肥不足、排水不良都可能發(fā)病。防治方法:發(fā)病初期,用50%的多靈菌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霧,隔7 天噴1次;或用25%苯菌靈乳油800倍液,或40%克瘟散乳油800-1000倍液,或農抗120水劑200倍液,隔10 天噴1次,連續(xù)防治2-3次。
4.玉米大斑病。主要為害葉片,嚴重時波及葉鞘和包葉。發(fā)病初期為水漬狀灰色小點,后沿葉脈向兩邊發(fā)展,形成中央黃褐色、邊緣深褐色的梭形或紡錘形的大斑,濕度大時呈大片病斑,并有黑灰色霉狀物,致病部位縱裂或枯黃萎焉。溫度在18-22℃,高濕,尤以連陰雨天氣,可引起該病流行。防治方法:病發(fā)前用品潤500-600倍,每隔15-20天噴一次,連噴三次;阿米西達1500-2000倍可達預防、治療和鏟除的效果;治療可用使百克或使百功1500-2000倍、納斯律1000倍或特富靈5000-7000倍噴霧。
5.絲黑穗病。危害玉米的雄穗和雌穗。雄穗全部或局部變形,形成病瘤,里面是結塊的黑粉,即厚垣孢子。除苞葉外,雌穗全部變成一團黑粉,內有很多亂絲狀的殘留寄生組織。受害株有的簇生、有的多蘗、有的矮化。一株發(fā)病,全部果穗 及潛伏果穗均感病?;瘜W防治:使百克或使百功1500倍浸種。營養(yǎng)杯土土壤消毒:必速滅1公斤拌10000公斤的營養(yǎng)土拌勻,灑水保持土壤含水量20-25%,蓋塑料膜薰土一周,然后揭膜散氣一周,裝杯播種。
6.玉米銹病。主要為害玉米葉片,初期在葉片上出現(xiàn)黃色至橙黃色突起的小膿包狀病斑,后期瘡斑表皮破裂,散出黃色至黃褐色粉狀物即是孢子堆,嚴重時瘡斑遍布全葉,散發(fā)銹色粉狀物,至葉子生長受阻。?防治方法:發(fā)病初期要及時噴藥防治,可用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40%多·硫懸乳劑600倍液,或25%敵力脫乳油3000倍液,或12.5%速保利可濕性粉劑4000-5000倍液。
7.玉米螟蟲。又叫鉆心蟲,是玉米的主要害蟲,常在幼嫩莖葉處鉆入咬食,破壞莖葉組織,使養(yǎng)分和水分不能輸送,影響玉米生長,抽穗后鉆進雌穗使果穗折斷影響授粉。防治方法:抖克1000倍、金世紀1000倍、莫比朗2000倍或千蟲克1000-1500倍灌心或者噴霧。
三、灌漿成熟期
以防止發(fā)生青枯病和早衰為主。主要通過選用抗逆性強的品種,保證單株營養(yǎng)面積,加強田間管理,改善玉米群體的通風透光條件等農業(yè)栽培措施來防止。
參考文獻
[1]汪麗華,楊春梅.玉米主要病蟲害的發(fā)生及防治[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0(5):155.
[2]孫江;春播玉米絲黑穗病的防治[J];山西農業(yè)(致富科技);2007年02期
[3]姚蘭.玉米主要病蟲害的防治措施[J].植物醫(yī)生,2010(2):5-6.
[4]劉蕾,姚傳軍.對玉米病蟲害的種類及其防治措施的探討[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17):130.
[5]宿子泉;王麗英;于明彥;;玉米絲黑穗病的發(fā)生及防治方法[J];農業(yè)與技術;2008年06期
[6]崔莉;玉米常見病蟲害的發(fā)生及防治對策[J];農家科技;2011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