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馬鈴薯在南方一直是作為一種蔬菜在種植,近年為探索南方經濟作物發(fā)展技術思路,將馬鈴薯種植提高到糧食生產高度,都昌縣率先在丘陵旱地粘性土壤地塊開展馬鈴薯棉花連作輕簡栽培試驗示范,并取得了成功,這對當前保障糧食安全、土壤改良、提高冬季農業(yè)效率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關鍵詞]馬鈴薯棉花連作輕簡栽培
[中圖分類號]S5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650 (2014)06-0065-01馬鈴薯棉花連作輕簡栽培技術在我縣南峰鎮(zhèn)白水村成功示范,2014年5月11日上午,省農業(yè)廳組織召開了現場觀摩會。馬鈴薯棉花連作輕簡栽培技術的成功示范,為全縣農業(yè)發(fā)展提供了新的啟發(fā),為農業(yè)產業(yè)的培植和農業(yè)結構的優(yōu)化調整拓寬了思路。
一、實施情況
馬鈴薯稻草覆蓋輕簡栽培,我縣早在2008年就進行稻田免耕覆蓋試種示范,獲得了成功;但因稻田排水條件不好,示范效果不大顯著,未能推廣普及。
2013年初,開始進行丘陵旱地進行馬鈴薯稻草覆蓋輕簡栽培示范,在南峰鎮(zhèn)白水村示范種植了30畝,成效較為顯著,農民有一定積極性。2014年,根據省棉花研究所的安排,在白水村丘陵紅壤棉地建立了連片50畝的“馬鈴薯棉花連作輕簡栽培”示范片。
南峰鎮(zhèn)白水村是我縣典型的丘陵紅壤棉區(qū),類似示范區(qū)的丘陵紅壤旱地,全縣有20多萬畝。白水村丘陵紅壤旱地馬鈴薯稻(湖)草覆蓋輕簡栽培的成功,為全縣廣闊的丘陵旱地找到了出路,同時也為我縣農業(yè)支柱產業(yè)的培植提供了新思路。
二、技術內容
馬鈴薯棉花連作輕簡栽培技術的主要內容分兩個部分組成:一是馬鈴薯實行稻(湖)草覆蓋免耕輕簡栽培,這項技術被人們簡稱為“擺一擺、蓋一蓋、撿一撿”,也就通過蓋草栽培,把“種薯”變成了“擺薯”,把“挖薯”變成了“撿薯”,簡化很多復雜傳統(tǒng)工序,減輕了不少勞動強度;二是棉花實行機械直播和機械收棉。在栽培技術上,通過中、高密度直播,選擇最佳時段集中成鈴,實行一次性機械收花。這項技術能克服棉花生產用工多與農村勞力少的生產瓶頸,為有效提高棉花生產機械化程度、推進棉花規(guī)模化生產、提高棉花種植效益、從根本上穩(wěn)定和鞏固我國的棉花生產基礎地位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
江西省農業(yè)廳、省科技廳2014年5月11日對稻草(湖草)覆蓋免耕種植的馬鈴薯進行了測產,50畝連片馬鈴薯平均畝產達3500斤。
三、馬鈴薯蓋草栽培技術
馬鈴薯蓋草栽培,播種時間在元月上旬,播種前整地作廂,廂寬1.5-2米,開好圍溝、腰溝和廂溝,保證排水良好。一般肥力地塊畝用45%硫酸鉀復合肥50公斤作基肥,在整地作廂時施用。畝用種薯量175-200公斤,按每塊種薯30-40克左右切塊,播種密度以畝播5000株左右,一般行距40cm、株距30cm。播種后蓋厚度保證15cm以上,畝用草量大1500公斤左右。覆草后待下一次透雨后再在草上覆地膜,出苗時割膜放苗。齊苗后注意防病1-2次。
四、效益前景分析
都昌現有丘陵旱地面積25萬畝以上,據綜合分析,發(fā)展10萬畝免耕覆蓋馬鈴薯完全可能。按平均鮮薯畝產3500斤計算,年馬鈴薯總產可達3.5億斤,馬鈴薯按5斤折谷1斤計算,可增加0.7億斤的糧食生產能力,是我縣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徑,也是保障糧、棉雙豐收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