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大部地區(qū)夏季都比較炎熱,古代也是如此。那么,古人們是如何形容他們所經(jīng)歷過的灼熱天氣的呢?今摘其趣與君共賞,以暑消暑。
古人形容苦熱多從高溫環(huán)境描寫。宋代戴復(fù)古在《大熱五首》(其一)中說,“天地一大窯,陽炭烹六月(農(nóng)歷,下同)?!彼讶嗽诟邷丨h(huán)境比做熊熊燃燒的陶瓷磚瓦窯。唐代王轂在《苦熱行》中則是把高溫環(huán)境比做大洪爐:“祝融南來鞭火龍,火旗焰焰燒天紅。日輪當(dāng)午凝不去,萬國如在洪爐中?!碧拼n愈更是形象地把悶熱天氣比做自己是在蒸籠之中:“自從五月困暑濕,如坐深甑遭蒸炊(《鄭群贈(zèng)簟》)?!卑汛鬅崽熘疅?,比作人在窯、爐和甑中被燒烤、蒸煮。
古詩中描寫人體在苦熱中的狀態(tài)主要用流汗。宋代張來的“欲動(dòng)身先汗如雨”(《勞歌》);唐代范燈“六月季夏天,身熱汗如漿”(《六月》);宋代戴復(fù)古“田水沸如湯,背汗?jié)癜l(fā)潑”(《大熱》)以及唐代司空曙的“嘯風(fēng)兼熾焰,揮汗訝成流”(《苦流》)。瞧,“雨”、“潑”、“漿”、“流”。
下面我們再看看三位著名詩人如何說苦熱。李白在描寫大熱天中纖夫們疾苦的《丁督護(hù)歌》中別出心裁地用了“吳牛喘月”(“吳牛喘月時(shí),拖船一何苦”)。吳牛是指吳地(今蘇南)的牛。按理說吳牛應(yīng)該早就適應(yīng)當(dāng)?shù)叵募镜难谉釟夂?,可它卻還是常常熱得受不了,以至于看見夜間月亮,也以為是太陽,害怕得喘起氣來。杜甫在酷熱天氣中曾經(jīng)“束帶發(fā)狂欲大叫”,“安得赤腳踏層冰”(《早秋苦熱堆案相仍》)。唐代著名自然詩人王維在《苦熱》中講了種種苦熱景象之后,竟然異想天開地“思出宇宙外,曠然在寥廓?!彼麩岬靡接钪嬷腥ァ皼隹鞗隹臁薄?/p>
詩人們確實(shí)是熱怕了,宋代范成大竟寫出“但得暑光如寇退,不辭老境似潮來”(《秋前風(fēng)雨頓涼》)。為了苦熱快點(diǎn)過去,加速衰老都在所不惜。
實(shí)際上,詩人們形容歸形容,他們都有自己的消暑高招。唐代白居易《銷煩暑》中說:“何以銷煩暑,端居一院中。熱散由心靜,涼生為室空。”說過“思出宇宙外”的王維在該詩的最后也醒悟道:“卻顧身為患,始知心未覺;忽入甘露門,宛然清涼樂?!币苍S這些就是俗語“心靜自然涼”的一些出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