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讀者都認為廉頗在“將相和”時是白發(fā)老將,藺相如是青年才俊,這是受了后世戲曲形象誤導?!皩⑾嗪汀惫适拢l(fā)生在趙惠文王二十五年,廉頗當時40歲上下。再說藺相如,他出道前在很長時間內都是“宦者令繆賢舍人”,相當于左宗棠在幕府中“潛龍毋用”的狀態(tài)。繆賢是老油條,不會用菜鳥做幕僚。所以他出道時,至少不是個小年輕。
《廉頗藺相如列傳》因為“將相和”的典故而聞名,故事詳情,只要是上過高中,學過這篇課文的讀者都再熟悉不過了,茲不贅述。本文要說的是,如果關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的全篇,再參照其他篇目的有關記載,你可以發(fā)現(xiàn),廉頗對藺相如的古怪態(tài)度,以及秦國的前后表現(xiàn)都說明:“將相和”的背后,隱含著趙國“守秦”與“抗秦”兩種外交策略的較量。#1051838; “完璧歸趙”的另一面
廉頗很明顯是守秦派,注意,他只是守秦,而非投降派。廉頗在趙國帶了半輩子兵,打了無數(shù)的仗,曾經(jīng)對燕國、齊國、魏國出兵,都取得了成功,可是對秦國呢?除了曾經(jīng)與秦軍協(xié)同作戰(zhàn),就只帶兵跟秦軍打了長平一仗,但還中途被撤了。
我們看到的課文中說,惠文王十七年,趙王得到和氏璧,秦國立即提出用十五城來換,趙王召大將軍廉頗等商量對策。怎么計議的呢?
大家開了半天會,結論是——
沒有結論。
為一塊玉璧與秦輕啟戰(zhàn)端,廉頗當然不同意,他的意思,應該是把和氏璧給秦,若不能得城,也不致授人以柄。趙王則是不想給秦玉璧。于是爭執(zhí)不下。
這時,趙王背后的太監(jiān)繆賢推薦了一個人:門客藺相如。
這個繆賢不簡單,他跟燕王過從甚密。燕王為什么要結好趙臣呢?如果讀過蘇秦的傳就明白了,蘇秦當年搞合縱,佩六國相印,孤立秦國,大本營就是燕國,跟燕國結好的各國權貴,歷代不絕,這是燕國的一個外交政策。秦國也因此最恨燕國,以致后來有“荊柯刺秦王”的事發(fā)生??娰t與燕結好,當然是抗秦派。
藺相如見趙王,慷慨陳詞的內容,全是以秦為敵;到秦國,又戲耍了秦王,刻意激怒后者。
史載,完璧歸趙后一年,秦攻趙,奪取一城;次年又攻趙,殺兩萬人。
這是“完璧歸趙”的余波。所以說藺相如“不辱使命”,實有夸大之嫌,不給秦玉璧,又能令秦理虧而無言,才真正是不辱使命——藺相如一番大言,貌似義正詞嚴,其實理虧:秦王并沒有說不給十五城,而且還齋戒沐浴,很正式地要接受玉璧,藺相如卻把玉璧偷偷帶回了。明代的王世貞寫《藺相如完璧歸趙論》,稱相如的這次秦國之行是外交失敗,其實,結合前后文看來,相如的做法恐怕是有意為之,正是要激怒秦王的。
趙王是重玉璧,還是重土地和人民呢?司馬遷的筆下已經(jīng)說明了他的看法,這也是趙始終不能真正強起來的原因。
#1051838; “將相和”的細節(jié)
接下來澠池會,藺相如對秦王作人身威脅,但因為廉頗已經(jīng)駐扎大兵在邊境,而且廉頗和趙王議定:王此去若有不測,太子立即登基。所以趙王無恙而回。
這就是守秦派和投降派的區(qū)別,所謂守秦派,就是向秦國示好,不給后者戰(zhàn)爭借口,把戰(zhàn)火引向別國,同時自己迅速發(fā)展國力,用從他國攻取的土地來彌補結好秦國付出的代價。
縱觀廉頗在趙國的戰(zhàn)爭生涯,基本都是這一路線。對秦國,采取守勢和外交安撫,同時積極對燕、齊、魏等國下手,運用自己的地緣優(yōu)勢迅速增強國力,力爭趕上秦國。所以藺相如數(shù)次激怒秦國,引起兩國戰(zhàn)端,白白消耗趙國的國力,這是廉頗不愿看到的。所以廉頗要羞辱藺相如,跟后者過不去。
面對挑釁,藺相如說的話大家都了解了:他先拿廉頗和秦王做比較,這個比較不倫不類,廉頗是上陣殺敵的大將,秦王是高居廟堂的君主,他們怎么可比呢?
藺相如知道自己的話將被轉述給廉頗,所以在話里充滿暗示:趙國要想圖強,必須把各派各方整合在一起——趙王用我,正因為我是抗秦派,正要防止你一家獨大。以廉頗的水平,當然明白了藺的意思和風度,并被相如的大局觀所折服,遂負荊請罪。
#1051838; 趙王的調和鼎鼐
其實這里邊,權術最高的是趙王。廉頗是守秦派,趙王當然知道,而且意識到如果單單讓廉頗用事,國家和秦走得太近,與他國關系持續(xù)惡化,后果不堪設想,所以他破格提拔抗秦派背景的藺相如,使其與廉頗形成一個平衡。
趙王為什么一定要實現(xiàn)“平衡”呢?這與戰(zhàn)國的形勢有關。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叫《六國論》,那里邊的主要觀點“六國之滅,弊在賄秦”,總體是不錯的,但又有一點不對,因為秦以外的六國不是一個整體,而是各懷國是的個體,互相之間因為利益分分合合,若秦曾經(jīng)因內亂而弱,統(tǒng)一天下的還不一定是誰,所以那時的各國,包括秦,都在外交上不斷搖擺,趙國處在各國中間,也必須時時留有余地。這是宏觀上的平衡。
還有微觀的平衡。那時候沒有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各國之間人才是流動的,其中各種傾向的都有。趙王要想讓自己治下的能人合力,又互相制約,實現(xiàn)派系間的平衡布局非常重要。
那之后,廉藺合力,攻打齊、魏,占城略地??墒牵w國實現(xiàn)“將相和”以后,秦國就害怕趙國、不來犯了嗎?不,秦國還是要來進犯,因為趙國朝廷上平衡了,軍事上沒有平衡,對秦戰(zhàn)線沒有得力的將領。于是趙王又推出一個重量級人物:趙奢。
其實《廉頗藺相如列傳》是廉頗、藺相如、趙奢、李牧四個人合傳,司馬遷把這四人做合傳,你應該明白他的含義了。
趙奢是個傳奇人物,這位名將是稅務稽查員出身,因為稅收得好,后來做了趙國稅務總局的局長??墒茄垡妵鴦菸C,趙局長棄賬從戎,一舉成為名將。
#1051838;另一個重要人物:趙奢
將相和八年之后,秦國與韓國進犯趙的軍事要地閼與,趙王找來廉頗,問:能不能出兵去救?
廉頗怎么回答的?
路遠,地險,敵強,沒有勝算。
趙王又找大將樂乘。
回答和廉頗一樣。
最后找來趙奢。
趙奢,兩軍斗險,亮劍,勇者勝。
趙奢就領兵去了。
閼與之戰(zhàn)是戰(zhàn)國中期的一次著名戰(zhàn)役,此戰(zhàn)秦軍大敗,趙奢一戰(zhàn)為趙的西部邊境打出了十年的和平——可惜趙國沒有抓住這十年時間發(fā)展國力。不過,秦國占據(jù)巴蜀以后,國力發(fā)展得也確乎太快了。
趙奢回國就被封為馬服君,與廉頗、藺相如同列。這樣趙國在軍事、外交上,實現(xiàn)了人才的完美布局,一時稱為強國。
四年之后,趙惠文王死了,他能調和鼎鼐,令將相和,他兒子就沒這么厲害了。
趙孝成王七年,因為執(zhí)政的平原君處置失當,秦趙矛盾再次激化,雙方在長平對陣,那時候藺相如已經(jīng)處于病退的狀態(tài),孝成王派廉頗領兵。
為什么用廉頗呢?因為趙奢死了。
廉頗打得怎么樣?初戰(zhàn)不力,深溝高壘,避戰(zhàn)。應該說廉頗是忠臣,他不出戰(zhàn),是避免決戰(zhàn),要保存趙的軍事實力。那時候秦趙的力量對比,比完璧歸趙、將相和的時候更懸殊,廉頗已經(jīng)開始轉變自己的傾向,這次他的避戰(zhàn),是軍事考慮:趙軍本土作戰(zhàn),補給線比秦軍短、安全。而且決戰(zhàn)即使勝了,趙也要元氣大傷。
于是秦對趙行反間計,年輕的趙王單方面聽信讒言,撤換了老將軍。用的誰替換他呢?用的恰恰是趙奢的兒子趙括。
長平之戰(zhàn)結果大家都知道,趙國的全部戰(zhàn)爭精英,四十五萬將士,幾代積攢的軍事家底,全部毀滅。秦國因此奠定了取天下的基礎,諸侯再沒有如此強大的軍隊與他抗衡。
秦進圍邯鄲一年多,廉頗率殘兵苦苦支撐,趙國幾乎滅亡,平原君帶門客毛遂從楚國搬來救兵,信陵君竊符奪魏營,兩國來救,秦國也已經(jīng)筋疲力盡,才退兵而回。
#1051838;后來廉頗的結局
秦趙兩虎相爭,誰高興呢?燕國。
此時藺相如已死,他生前一直結好燕國,結果養(yǎng)虎遺患。長平之戰(zhàn)后五年,燕對趙發(fā)動總攻,趙國相國廉頗反擊,消滅了燕國軍隊,進圍燕都,廉頗很想兼并燕國,使趙國的實力達到與秦國抗衡的程度。但秦國出兵背后,占領了趙國三十七座城池。
結果趙國滅燕不成,反而喪失大片國土,廉頗的戰(zhàn)略已經(jīng)不合時宜了。
或者可以理解為:因為秦趙力量懸殊,廉頗戰(zhàn)略的成功,已經(jīng)只有理論上的可能。
幾年后,廉頗又攻下魏國的城池。
這時孝成王去世,新君悼襄王登基,立即將廉頗免職,廉頗被逐到魏尋求庇護,但魏國不信任他。趙國后來作戰(zhàn)不力,又想召回廉頗,但朝廷上已經(jīng)沒有他的人,于是去探視廉頗的人,報告稱廉頗已經(jīng)不能帶兵打仗。
“將相和”之后四十年,一代名將廉頗客死在楚國。這四十年間,趙國有機會,有人才,有實力,但終于沒有能夠阻擋秦國的勃興與統(tǒng)一步伐。趙國只有軍事改革,而秦國卻實現(xiàn)了全面改革,這是兩國興亡的根本差距所在。
——梁漱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