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自打文帝劉義隆被他兒子劉劭弒殺后,便江河日下,日薄西山。順帝劉準繼位后,齊王蕭道成漸漸露出了謀朝篡位的野心。
不過,正當蕭道成進行得差不多的時候,卻出了兩個插曲:一是荊州刺史沈攸之聲言奉太后之詔舉兵討逆;一是袁粲借機發(fā)兵。沈攸之擁兵自重,早就有了異心,忠君護國是假,黑吃黑才是真;袁粲欲挽狂瀾于既倒,還真的有點出人意料。
據《宋書·袁粲傳》記載,袁粲很早就“以操立志行見知”,先后在孝武帝劉駿、前廢帝劉子業(yè)、明帝劉彧手下打工,官位越做越大。后廢帝劉昱繼位后,他與齊王蕭道成、褚淵、劉秉四人當政,“平決萬機,時謂之‘四貴’”。不過,袁粲空有“四大金剛”之名,卻“閑默寡言,不肯當事”。他不在鬧市區(qū)置業(yè),卻把家安到城南郊外,不是“宅”在家里“獨酌園庭”,就是到郊外“杖策獨游”,過著獨來獨往、門無雜客的清閑日子。隨著地位的顯赫,登門拜訪的人絡繹不絕,他依然“閑居高臥,一無所接,談客文士,所見不過一兩人”??删褪沁@樣一個不以俗務縈懷的高人,卻忽然憂起了天下、憂起了朝廷、憂起了皇上,一反常態(tài)地搞起了武裝暴動來。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他要做忠臣。蕭道成越是“功高德重,天命有歸”,袁粲就越是有一種緊迫感,于是“密有異圖”,與劉宋宗室、外戚等力量合謀,欲鏟除蕭道成。沈攸之一起兵,他感到時機已到,便擇定時日,想詐稱太后之令于朝堂之上斬殺蕭道成。沒想到蕭道成早有提防,先下手為強,派兵攻入袁粲據守的石頭城。
據《資治通鑒》第134卷記載,城破后,袁粲自知大勢已去,對兒子袁最說:“本知一木不能止大廈之崩,但以名義至此耳?!痹钜陨碜o之,乞求先死。袁粲說:“我不失為忠臣,汝不失為孝子!”最后雙雙被殺。后世論者多以為袁粲“義重于生”“近乎仁勇”(《南史·袁粲傳》),給予很高的評價。
其實,袁粲身為朝廷重臣卻樂得逍遙自在,對朝廷之權力絞殺、腐朽沒落視若無睹,直到遭遇改朝換代,其既得利益受到威脅的時候,才以“忠臣”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可見這只是披著“忠臣”外衣而對既得利益的奮起一搏。
從根本上講,他們“忠”的是皇權和統(tǒng)治集團,“忠”的是自己的既得利益,而非天下百姓和公平、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