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楚辭·九章》中多次提及對楚國犯下滅國辱君大罪的吳相伍子胥,作為一個愛國者,屈原卻對其表示景仰與哀憫,令人難以索解。本文著意對這一現(xiàn)象加以探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正是現(xiàn)代意義的國家意識萌發(fā)階段,而楚國在國家意識方面相對其他諸侯國顯得更為早興。獨特的楚國發(fā)展歷史、特殊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華夏蠻夷雜糅的民族關(guān)系共同養(yǎng)育了楚民族激越浪漫的文化和桀驁不馴的心理,率先激發(fā)出楚人“以楚為國”的國家意識。屈原既對同為臣子的伍子胥的遭遇心懷戚戚,視為同道;同時以己度人,理解伍子胥以吳人身份鞠躬盡瘁以事吳。屈原的這一態(tài)度正是楚人國家意識早興的體現(xiàn)。
關(guān)鍵詞:楚國;國家意識;早興;屈原;伍子胥
屈原被公認為我國最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他的愛國思想和詩作成為世人共所仰止的高峰。而在屈原詩作中,對在楚國犯下滔天罪行,極盡能事羞辱楚國的伍子胥報以深切的同情和景仰。《九章》有三處提及伍子胥:《涉江》“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將伍子胥與忠臣比干并稱;《惜往日》“吳信讒而弗味兮,子胥死而后憂”,哀憫子胥忠直而遭厄,恨君王聽信讒邪而昧于忠言;《悲回風》“浮江淮而入海兮,從子胥而自適”,欲效伍子胥,不惜以身殉國。
作為愛國者,面對國家的罪人應(yīng)該是仇恨的,更何況伍子胥本是楚人,帥虎狼之師,反攻母國,堪稱“楚奸”。而辭中,屈原全然視伍子胥為先賢,認為其遭遇值得憐憫,其中直行為值得仿效,而絲毫沒有提及伍子胥對楚國帶來的羞辱和災(zāi)難。可想見,愛國的標準和意義在戰(zhàn)國與當前一般的國家觀念存在差異。
一、春秋戰(zhàn)國士人的國家觀念
作為一種社會組織形式,在中國,“國家”的概念很早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正史《史記》將中國的歷史上溯到五千年前的五帝時代;而在神話傳說中,更有三皇在五帝之前。在現(xiàn)在看來,一般認為是三皇五帝治下的“國”是有部族、部落聯(lián)盟的性質(zhì)的“國家”,是現(xiàn)代意義國家的雛形。夏商時期,資料難考,至周,《左傳·桓公二年》記“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即置側(cè)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實際上是對家長制家族組織國家化過程的形象概括。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文中指出國家和階級、私有制一樣,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在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一定階段上產(chǎn)生的。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diào)和的產(chǎn)物,是經(jīng)濟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階級進行政治統(tǒng)治的工具,是凌駕于社會之上而且日益與社會脫離的特殊公共權(quán)力,其作用是協(xié)調(diào)各階級的矛盾。國家隨階級的產(chǎn)生而產(chǎn)生,也必將隨階級的消亡而消亡?!痹跂|周,奴隸奴隸主階級在曲折中日趨消亡,奴隸制走到末路窮途;封建階級形態(tài)方興未艾,興起了屬于封建意識形態(tài)的新興國家意識??鬃影@世風日下,追昔憶往的時候,時代已然不再屬于“宗周”,“禮崩樂壞”的實質(zhì)是周天子喪失影響天下的能力,“令從諸侯出”。諸侯霸主齊桓、晉文、楚莊等先后威震華夏,各領(lǐng)一時風騷。周天子名義上還能保持著體面,卻已經(jīng)淪為一個口號、一幅招牌,有用則用,無用則被束之高閣。到了戰(zhàn)國,分封的千百個諸侯國已然煙消,只留下七個大諸侯國彼此征伐和數(shù)十個小國在夾縫中茍延殘喘。
然,在共識(禮法)里,這個時代真正國家只有一個——周。諸侯是周王分封的結(jié)果,諸侯之間的關(guān)系更像是周朝國內(nèi)問題。一個諸侯國國中有變,其他諸侯國可以加以干涉,只要符合公認的原則,就等于代替周天子行使權(quán)力,并不算是干涉別國內(nèi)政。所以齊桓、晉文、秦穆、宋襄都曾經(jīng)號召百合諸侯,調(diào)解諸侯國家矛盾。只是有的做得好,如齊桓、晉文;有的則淪為笑柄,如宋襄。諸侯國人沒有“國”的概念,“邦無定交,士無定主”是這一時代的常態(tài)。有志之士在這個時代周游,不以出身論忠誠:孫武與吳、楚均無恩怨,卻興吳滅楚;范蠡、文種自楚適越,滅吳興越;吳起由魏入楚,變法興楚;伍子胥、伯噽楚人入?yún)?,反攻母國;張儀,魏人,事秦欺楚;蘇秦,周人,挑撥天下諸侯相攻而得名利;韓非,韓人,入秦;樂毅本為魏將而事燕,幾亡齊國。即便是孔子、孟子等懷抱“宗周”理想的貴族也以周游列國,干謁諸侯為事。先秦時代這類士人不知凡幾。不同于“玉在櫝中求善價”,他們既相信自己是美玉,卻熱衷于“良禽擇木而棲”,他們主動出擊,尋找高梧良木,貨賣才智、武力。生身之國帶給他的只是標簽,真正成為其效忠對象必須是提供他施展才華的君主。所以當時的士人更傾向于“士為知己者死”,所謂的操守或家國觀念在先秦士人心目中遠不及顯名當時、揚威百世來得重要。
屈原所在的楚國在名義上不過是一個諸侯國,且相比與其他諸侯國顯得名不正、言不順,楚國的土地是“強取豪奪”而來的;“王”爵是自封的。這在“天下宗周”的諸侯國看來是違禮僭越,因為即便如齊桓、晉文這樣威赫霸主,全盛之時也不得不在名義上對周天子的權(quán)威保持著禮節(jié)性的尊奉,而楚人全然不顧當世共同遵守的表面功夫,將“周”這個招牌拋卻,以“大不敬”的態(tài)度回敬周王室和諸侯的指責,熊通自號為王,莊王問鼎中原,我行我素。天下諸侯側(cè)目,竟莫能奈何!
楚國的作為在當時驚世駭俗,儼然在周之外,別是一國。到屈原時,這種以楚為“國”的觀念已經(jīng)極為突出了,很多證據(jù)表明,相較于其他諸侯國民,楚人的國家觀念興起得尤早。
二、楚國獨特興國史
《史記·楚世家》載,楚國先民出自中原,卻在遠離中原的荊蠻之地,蓽路藍縷,跋涉山林。對周朝的先進文明,楚人固然懷抱景仰姿態(tài)并不懈學習,同時楚人也在接受荒蠻靈性的熏冶,變得獨樹一幟,桀驁不馴。時人視為非禮非法,而楚人認為有利于自身發(fā)展的事就無不可為。周朝初興,鬻熊、熊繹尚能亦步亦趨緊隨周王鞍前馬后,獲封子爵。至于周夷王時,周王室微,熊渠得江漢民心,興兵伐庸﹑楊粵,以至于鄂地,開疆拓土。熊渠放言:“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并僭越妄上,擅封三子為王。周室的彬彬禮法儼然不在楚人的眼里。
楚人的先世素來被周室視為蠻夷,與當?shù)赝林活?,《詩?jīng)·采芑》詩云:“蠢爾荊蠻,大邦為仇?!雹倨鋵Τ说谋梢摹骋晳B(tài)度顯而易見。與秦人千方百計想脫離中原諸侯視其為西戎的觀感不同,楚人對此泰然處之,對周僅保持著禮節(jié)上的尊奉,而在楚蠻之間如魚得水。必要時,還會強調(diào)“我蠻夷也”,全然不講節(jié)儀,連提供周王室縮酒用的苞茅也懶得朝貢了。北方諸侯早先雖看不順眼,卻也只能視之為蠻夷習性,以為疥癩之患不足為慮。直到熊通“欲以觀中國之政”,自號為王;楚莊王問鼎中原,威震華夏,大諸侯們才猛然警醒。時,疥癩之患的楚國已成為呺然大物,天下之兵莫敢南向。在不斷出現(xiàn)的雄主霸主引領(lǐng)下,楚國不再是局限在江漢之地的小小子男之國,楚王帶著楚人拓土開疆的渴望,南下北上、東伐西征,至頃襄王時已“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成為人類史上繼曇花一現(xiàn)的馬其頓帝國之后世界第一大國。
國家的良性長遠發(fā)展需要一個良好的制約機制,而對于封建國家來說,君王的權(quán)力失控,幾乎是無可避免的,在北方,齊有懿公、晉有靈公,恣意以權(quán)為樂,放蕩邪淫,無人約束。而歷代楚王盡管不無昏庸荒唐之輩,卻唯獨沒有出現(xiàn)權(quán)力失控、殃民禍國的現(xiàn)象。其主要原因是有圍繞在楚王身邊有一個強大約束群體——楚國公族。以楚文王為例,文王熊貲,武王熊通之子,性格矛盾,不無昏聵。而約束楚文王不至于走向昏庸,并成就其“文”謚的正是公族的力量?!秴问洗呵铩ぶ敝G篇》載,楚文王“得茹黃之狗,宛路之矰,以畋於云夢,三月不反。得丹之姬,淫,期年不聽朝?!蔽耐趵蠋熭嵘赀M言,大王有罪當笞。文王說,寡人不是小孩了,我可以改過,但請免除笞罰。葆申說:臣受命于先王,不敢違逆。大王不受罰,就是違背先王之命。我寧愿得罪大王,也不想開罪于先王。文王無奈,只得受刑。葆申將荊條捆成一束,自己先跪下,將荊條輕輕放下,落在文王背上,如是者再。刑后,文王表示這種近乎表演的懲罰無關(guān)痛癢。葆申深感痛心,“臣聞君子恥之,小人痛之。恥之不變,痛之何益?”葆申決意投水一死,文王這才認了錯,“殺茹黃之狗,析宛路之矰,放丹之姬”。此外還有一例,楚文王伐巴敗績,返回郢都時負責宮門守衛(wèi)之責的大閽鬻拳拒不迎納。文王無奈,為了將功補過過,只得伐黃。擊敗黃師后,撤兵途中,文王暴病,死于湫。鬻拳隨即自盡以謝。鬻拳是位大夫,剛直忠誠堪稱舉世無雙,曾一次,文王拒絕納諫,鬻拳竟拿兵器威逼文王,然后自斷一足,以示服罪。文王不至于成為昏庸之主,《呂氏春秋》認為正是楚國有了這種體制,君王受到國人束縛,楚國才得以“赫赫”,在楚國八百年歷史中才不會出現(xiàn)如齊懿公、晉靈公這樣暴虐的君主。
分封下的諸侯國的延續(xù)依靠的是血統(tǒng)。在周代,諸侯國中平民對自己所具備的雙重身份屬性有著不同的認識。一方面他們知道自己是周朝的子民,習周朝儀禮,與蠻夷有別;另一面他們是屬于一個諸侯國、一個家族的成員?!蹲髠鳌べ夜辍罚骸吧癫混Х穷悾癫混敕亲??!敝T侯國的王是是世襲罔替的,是“以家為國”。所以即便是一個諸侯國滅國后經(jīng)常會復(fù)國,國君也必然是之前國君的同姓后裔子孫。而在楚,國家的根本并不只在熊氏一家一族,而是由屈、昭、景、若敖氏、蒍氏等公族共同組成的一個利益群體,這個群體屢現(xiàn)精明強干之輩,他們配合楚王將楚國從蠻夷之鄉(xiāng)帶往先秦第一大國的光明大道上,得到楚國人民的擁戴,與熊氏一道被視為楚國真正當權(quán)者。這一觀念影響深遠。以至于秦末西楚建國,項羽殺少帝自立,仍用以“楚”為號而并不為人反對。可見血統(tǒng)傳承對于楚人來說并不是唯一的標準,反倒是楚國的風尚更為人所看重。項氏一族在戰(zhàn)國后期成為楚國強大的公族,人心的向背已經(jīng)超越了世襲罔替的血食習慣和權(quán)威。這是楚國國家意識發(fā)展先于中原的重要證據(jù)。
此外在處理民族問題上也顯示楚人比中原人更為睿智而長遠的眼光。對于這個由中原流竄道南方的羋姓家族來說,融合當?shù)孛褡迨潜厝恢e。從史料中我們看到,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比之中原諸國,楚國的民族偏見最為淡薄,民族思想最為開明。公元前560年,楚王熊審卒,群臣擬謚,大夫子囊曰:“君命以共,若之何毀之?赫赫楚國,而君臨之,撫有蠻夷,奄征南海,以屬諸夏,而知其過,可不謂共乎?請謚之‘共’。”群臣以為然。楚共王所行的政策即是楚國常年施行的民族政策,以寬松的政策將諸夏與蠻夷共處一地,允許不同文明相互闡發(fā)激蕩。或許楚人并沒意識到,殷商的神鬼文化由祝融后裔帶到這片蠻荒之地,與剛進入文明時代而仍崇神尚鬼的南蠻民族巴、苗、濮風尚一拍即合,養(yǎng)育了浪漫神秘、激昂豪邁的獨特楚文化。
三、楚人獨特民族心理
楚國興國史造就了楚人對于“榮譽”的極端重視。
突出體現(xiàn)在對國家土地重視程度上。在中原各國,土地近乎商品,在往來交接中是可以談判的砝碼?!巴觇禋w趙”故事中十五城換一璧;秦東向用兵,諸侯恐懼,爭割地而賂秦,以求國家一時安平。楚國則不然,從“伐夔”一事可見一斑。夔是楚的別封之國,始君為熊渠次子熊摯,在今湖北秭歸縣,土著為巴人。夔子巴化后,認為楚國歧視夔國先祖,于是“不祀祝融與鬻熊?!背荒苋萑踢@種公然分裂國家的行為,率大軍滅夔,俘虜夔子押解至郢都,夔國滅國。而即便是像楚懷王這么一個荒唐的君主,在被秦綁架之后,面對強秦的威脅寧死不割讓寸土,顯得鐵骨錚錚。如果不是這種國家重于一切,榮譽高于生命的觀念熏陶,如何會不惜以身殉國?!冻兰摇份d,楚懷王歸葬,“楚人憐之,如悲親戚?!焙笕藨阎?,在秦末,楚人興兵伐秦仍以楚懷王之孫熊心為君,尊號為“懷王”。愛國愛得如此決絕的楚懷王也因此挽回了他在楚人心目中的形象。
而最能代表楚人強大自尊民族文化心理的是楚人對待戰(zhàn)敗的態(tài)度。自楚武王時,莫敖屈瑕作戰(zhàn)失利自縊謝罪,開啟了楚國軍事統(tǒng)帥一旦作戰(zhàn)失利均自殺以謝的先例。屈瑕之后著名者有令尹子玉、司馬子西、司馬子反、司馬蒍越、大將項燕等,楚將因戰(zhàn)敗而殉國的傳統(tǒng)在先秦戰(zhàn)國史上蔚為大觀。他們前赴后繼,義無反顧。強蠻的楚國人在這點上體現(xiàn)出了極強的自尊心和彪悍之氣。在楚人眼中,國家的榮辱和民眾的安危是至高無上,作為大軍統(tǒng)帥,柱國棟梁,即便只是小敗,只要是令家國君主受到羞辱而無能挽回,就必須一死才能獲得的國人的原諒。國人也視之為應(yīng)當之舉。
楚人文化心理別具一格還體現(xiàn)在對于人的重視,對人個性的尊重上。
早在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觀點之前,“民為神主,民為邦本”思想就已經(jīng)成為楚國的常識。《國語·楚語》記載趙簡子問出使晉國的楚人王孫圉:貴國有美玉白珩,奉之為寶,然否?王孫圉道:“未嘗為寶”。隨即,王孫圉向趙簡子一一介紹楚國之寶,一為賢臣觀射父,二為左史倚相,三為物產(chǎn)豐富的云夢一帶?!懊魍跏ト四苤谱h百物,以輔相國家,則寶之”。濟濟人才才是楚國不斷走向興盛的原因,而美玉“若夫嘩囂之美,楚雖蠻夷,不能寶也”。②
對于個性的尊重在楚國也早開先河。
相對于楚,終結(jié)戰(zhàn)國的秦,在荀卿眼里“無儒”,即無學術(shù)、無文化,形同野蠻。商君的變法將秦國打造成一個見利忘義的國家,與秦穆公時代的講求人不同,秦變得殘酷冰冷,“民勇于公戰(zhàn),怯于私斗”,每個人在國內(nèi)為綿羊、黔首、愚民,戰(zhàn)時成虎狼、長刃、戟矛,惟斬首立功是務(wù)。悍不畏死的秦兵成為無可阻擋殺人機器,所以惟有秦才成為戰(zhàn)國最后的贏家,也惟有秦人才做得出對文明、文化犯下“焚書坑儒”的罪行。現(xiàn)今的所知秦朝文明乏善可陳。秦皇登極,秦國雖享受著從六國搜刮來的物質(zhì),大秦帝國已然告別文明,復(fù)歸野蠻了。楚國則不然,在溫飽之余的楚人,喜歡在自己的世界里享受著或浪漫唯美或精深形上的精神思考。于是,楚國有遁世超然的老聃,有形貌佯狂的接輿,有刀劍在喉、神氣不變的的市南宜僚,有絕塵高蹈、不近人情的莊周,有奇裝異服、身世迷離的鹖冠子,更有高潔愛國、萬世詩宗的屈原。我國文化和民族心理的根基幾乎由楚人一手筑造。楚人安然在荊楚世界中接受自然和人文的熏冶,也同時充實著這片土地上的文明,將蠻荒之地一步步變成人文鼎盛的樂土。
四、屈原對伍子胥的態(tài)度分析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理解屈原對待伍子胥的態(tài)度。
伍子胥,名員,楚人。楚平王無道,悖逆天倫,寵幸奸佞費無極,殺伍子胥父兄伍奢、伍尚。伍子胥脫逃奔吳,為吳王闔閭相國,含垢忍辱,矢志復(fù)仇。趁楚內(nèi)亂,興兵攻楚,五戰(zhàn)入郢,使楚國公室倉惶逃竄,昭王蒙塵,平王更遭開棺鞭尸之辱,楚國幾亡。賴申包胥入秦乞師,秦國出兵相助,方得全楚。吳國經(jīng)此一役,成為春秋一霸,伍子胥也成為一代英杰,聲名遠及四海。及吳王夫差繼立,與伍子胥生隙,伍子胥被逼自刎,浮尸于江。吳人感念,代代祭奠。
伍子胥身負家國之仇,遠遁他國,伺機復(fù)仇。從宗周的角度來看,伍子胥的作為無可厚非。如前文所述,天下是周的天下,諸侯國民是大周子民,有才有志之輩四處尋找良木而棲,天下來往紛擾,不以出身論忠奸。而直到戰(zhàn)國末期,秦國才出現(xiàn)了對客卿的忠誠起疑心而“逐客”一事。李斯上表《諫逐客書》言“夫物不產(chǎn)于秦,可寶者多;士不產(chǎn)于秦,而愿忠者眾?!睍斜M言秦國興起,大都依靠來自其他諸侯國的資源和人才。不獨秦國,試看其他諸侯國,功名赫赫的臣子大多是來自他國的客卿。樂毅相燕,吳起相楚,惠施相魏,孫武將吳,文種、范蠡事越,百里奚、呂不韋相秦,蘇秦、張儀約縱連橫。身為客卿,在所事國家中并不牽涉世族利益網(wǎng)絡(luò),只聽命于王者。這些恃才逞強之輩對于榮譽和利益的追求遠甚于對家國的忠誠,他們不屑于在小國籍籍無名,而四處游說,干謁大國,一旦受重用,便傾盡全部能量為大國出謀劃策,所事之國便成了其效忠的對象。如李悝、吳起、商鞅之輩,在戰(zhàn)國時期掀起變法浪潮,為強魏、強楚、強秦打下堅實基礎(chǔ),使三國先后雄起,功莫大焉。而其時,時人也不再追問其出生之國,而只論其揚名之國。
張正明先生認為,周代愛國者所愛者有三類:一為鄉(xiāng)國,即出生之國;二為君國,即奉仕之國;三為祖國,即所謂九州之地。實為真知灼見。對周代來說,只有一個國家,所有人都應(yīng)該效忠于周王室,這也是孔子所一直主張的宗周。周王室式微之后,諸侯國人的野心與國勢一同興起。國家的利弊超然于一般的世俗人情恩怨。國家之間遠交近攻,近交遠攻,朝秦暮楚,朝秦暮晉,不言恩仇。秦救楚擊吳,挽楚于顛覆之中,秦對于楚國可謂有大恩,而后世秦楚交相征戰(zhàn),視同仇讎;秦晉之好堪為一代佳話,秦晉之仇也毀國滅家。如此,伍子胥效忠吳國,以吳為國,愛的是奉仕之國,攻楚固然有家國之恨在其中,卻也是吳國爭霸的必然之舉,二者二合為一,只是更增亡楚的動力;而屈原愛國,愛的既是生身之國,也是為之肝腦涂地的奉仕之國。
伍子胥對吳國之愛遠甚于土生土長的吳人,是以死后贏得吳人千百年的尊敬供奉。伍子胥既揚名于吳,亦死于吳,已經(jīng)徹底成為吳人。遍閱典籍有關(guān)于談?wù)撐樽玉愕难哉摚晕樽玉愎?,哀憫其不幸,均以伍子胥為吳人。而關(guān)于伍子胥楚人身份,屈原高才,對此自然知之甚詳,卻也只視之為吳人。屈原既是一個愛國者,同時也是一個被君王疏遠,壯志難酬的失意人,他對楚國懷抱拳拳之心,與伍子胥對吳國之情差近。屈原稱道其忠,為吳國剖心泣血,哀其不幸,恨君王不聰。這未嘗不是屈原在自陳心跡。作為臣子,兩人可謂心有戚戚,而伍子胥前車之鑒正令屈原看到了自己的歸宿,對于伍子胥的遭遇懷抱哀憫的態(tài)度毋寧說是在自憐自哀。
“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像屈原這樣的有志有才的人物來說,在當時,天下大可去得,何苦死死懷抱遇人不淑之慨遺憾終身?!峨x騷》中講述他御龍乘鳳,周游天上地下,可見他也曾想過像其他人一樣,別走他國,“另覓良人”??沙税倌牮B(yǎng)就的獨特個性深植于屈原血脈之中,讓這位三閭大夫覺得阻礙重重,絕難割舍,卻終究“余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既莫足與為美政兮”,終于決定“吾將從彭咸之所居?!?/p>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顯得如此格格不入,固然與其本身高潔性格有關(guān);更是楚國八百年發(fā)展史養(yǎng)就楚人的獨特心性使然。楚人仰慕前賢伍子胥,視為一個偉大的愛國者身份加以尊奉。在伍子胥,固所應(yīng)當;在楚人,是其國家意識早興的明證。
五、結(jié)語
獨樹一幟的楚國養(yǎng)育了別具風格的楚人,共同的心理特征和國家、民族歸屬感使得楚國傳承不絕如縷,終蔚為大觀。當各諸侯使用“周”名義蠶食鯨吞他國之時,楚國已經(jīng)向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形態(tài)穩(wěn)步邁進。強烈的文化、民族認同使得楚人所以無論是在被吳師攻陷國都時、還是被王翦攻滅國家之后都懷揣著楚國必興的信念進行著艱苦卓絕的努力。于是歷史上,率先扛起其起義抗秦大旗的是楚人陳勝、吳廣,反秦最有力的是楚人項羽,混一天下的是楚人劉邦。楚人最終實現(xiàn)楚南公“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箴言。八百年的篳路藍縷,終于定鼎天下,開煌煌大漢,也最終成就了中華民族。
【參考文獻】
[1][漢]司馬遷.史記·楚世家[M].北京:中華書局,1973
[2][漢]劉向.楚辭[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
[3][晉]杜預(yù).春秋左傳集解[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4]張雙棣.呂氏春秋譯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4]張正明.楚史[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5]張正明.秦與楚[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6][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M].蘇黎世出版,1884(原本德文)
[7]黃瑞云.楚國論[M].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02)
【注釋】
①詩經(jīng)·小雅·采芑[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203
②國語·楚語[M].中華書局,2007:314
作者簡介:舒鵬(1989—),男,漢族,江西高安人,北京語言大學古代文學專業(yè)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