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利用波特推理圖式來分析李某某案存在的,由未成年人和“星二代”這兩個敏感身份所引發(fā)的復雜新聞倫理問題,并從媒體在這些新聞倫理中的抉擇,一窺當前中國新聞媒體的新聞價值取向。
【關鍵詞】波特推理圖式 李某某案 媒介倫理 標簽理論
以2009年杭州胡斌飆車案為起點,“二代”一詞開始成為一種包含社會情緒的類型化標簽。一個社會事件,若貼上了“富二代”、“星二代”、“官二代”這樣的標簽,往往會引起社會輿論的騷動,觸動公眾對社會兩極分化不滿情緒的波動。
2013年“星二代”李某某輪奸案,本是一起普通的刑事案件,因為牽扯名人觸及轉型期社會深疾,牽動公眾神經(jīng)。各大媒體比速度、拼全面,口誅筆伐群起而攻之,這一事件被炒作的已經(jīng)達到了火熱的地步。
雖然,這場熱鬧了近半年的公共案件隨著二審維持原判,判處李某某10年有期徒刑而完結,但該案引發(fā)的各種思考卻并未終結。新聞媒體對此案的報道引發(fā)了關于媒介法規(guī)與倫理的爭議。而爭議的焦點主要集中在該不該報道李某某案,這一爭議的背后,反映的是新聞媒體對新聞倫理的抉擇。
一、波特圖式
波特圖式是由哈佛大學神學博士拉爾夫·波特于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一種道德推理模式,為新聞從業(yè)者在做出合理選擇時提供了一種有效的認知工具。該模式將道德分析的四個方面(定義、價值、原則和忠誠)納入其中,從而來進行合理的倫理分析,推理過程如下:
1、定義。分析案例的具體情況,即分析報道的具體細節(jié),是一種經(jīng)驗性事實分析。
2、價值。指媒體所選擇的價值觀,媒體做出的報道行為是基于何種價值觀。如審美價值,專業(yè)價值等。
3、原則。指媒體在行動中所遵守的規(guī)則,從而決定選擇怎樣的價值觀。波特為我們提供了五種倫理準則。A.亞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媒體報道應避免極端化或兩極分化。B.康德的絕對命令——新聞媒體要講真話,毫不隱藏和保留地報道事實。C.密爾的功利主義——追求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利益。D.羅爾斯的無知之幕——“忽視一切社會差別”,公平是公正的基礎。E.基督教“愛”的理論——“愛人如己”,新聞媒體要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
4、忠誠。新聞媒體持何種價值立場,執(zhí)行何種價值原則,最終決定對哪一方承擔道德責任。
全面審視波特圖式后,會發(fā)現(xiàn)各個階段不是彼此分割,而是相互聯(lián)系形成一個統(tǒng)一整體的。但各個階段的交叉滲透也會導致一個問題,那就是忠誠于誰往往與價值和原則問題交織在一起,形成沖突,從而無法最終使媒體做出行為選擇。媒體面對李某某案的糾結,正是說明了波特推理圖式這一問題,即波特推理圖式。
二、運用波特圖式解構李某某案
2013年2月19日,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接到報案,稱李某某涉嫌強奸,2月20日,海淀分局以涉嫌強奸罪為由刑事拘留了李某某等五人并于2月22日進行通報,一時間,包括中央電視臺在內的眾多電視媒體,紙媒和網(wǎng)媒對此進行了大量的報道。李某某涉嫌強奸一案持續(xù)發(fā)酵,輿論烽火燃燒了4個多月。因李某某的“星二代”身份,加上中國當下復雜的社會心態(tài)使得原本簡單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變得撲朔迷離,錯綜紛雜。但透過這些紛紛擾擾的表象,其實讓媒體備受爭議左右搖擺的就是李某某的兩個特別身份所引發(fā)的不同倫理選擇路徑。這兩個身份,一個是李某某犯罪時的未成年人,這是李某某的法律身份。另一個是李某某的“星二代”身份,這個身份是當下社會所賦予給他的。而將這兩個身份投入到波特推理圖式中,則出現(xiàn)了雙線并進的兩條倫理選擇路徑。
1、定義
(1)李某某犯罪時未滿18周歲,是一個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犯罪,對于世界各國媒體來說,都是一個需“如履薄冰”般謹慎對待的敏感區(qū)。僅從案件事實的角度來看,整個案件是一個未成年的實施輪奸行為的犯罪。輪奸屬于強奸罪的加重情節(jié)。
(2)李某某的另一重身份對于媒體來說,足夠有吸引力。李某某是著名歌唱家李雙江之子,名副其實的“星二代”。這位“星二代”,從小光環(huán)加身,備受父母溺愛。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擅長書法,歌唱,鋼琴,并獲得過多項大獎。同時,這位極有可能“子承父業(yè)”并將之發(fā)揚光大的“星二代”又極具“壞小子”元素,無證駕駛,暴躁易怒,打人勞教,豐富著媒體的版面。面對這樣一個擁有耀眼家庭背景,又極具新聞制造潛能的“活體新聞素材”,加之這次還涉嫌強奸重罪,面對這樣一個新聞事件,媒體自然是“垂涎三尺”。
2、價值
(1)隨著國際社會未成年人法律保護浪潮的興起,對犯罪未成年人的保護,已達成了廣泛共識,各國也大都將限制披露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信息作為新聞自由的例外以及媒體從業(yè)人員的一項重要職業(yè)守則。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五十八條規(guī)定:“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聞報道,影視節(jié)目,公開出版物,網(wǎng)絡等不得披露該未成年人的資料?!崩钅衬匙鳛槲闯赡耆?,自然受到法律保護。因而,對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聞媒體應該依法保護未成年人隱私。
但事實上,媒體的做法卻是與之大相徑庭的。早在2011年9月7日,時年15歲的李某某就因打人事件成為各媒體頭版頭條,連同其15年的生平均被悉數(shù)翻出。此次涉嫌輪奸事件,更有網(wǎng)站建立單獨詞條、專版,附上其他網(wǎng)站的相關鏈接,文字、圖片、視頻樣樣俱全,鄰居、好友的采訪一樣不少,儼然構成了“李某某傳記”。
(2)李某某的父親李雙江是中國演藝圈里少數(shù)幾個“將軍級”歌星,李某某從小出生這樣一個聚集了閃光燈家庭之中。父母都是公眾人物,而自己也從小登臺演出,進入公眾視野,擔任申奧大使。這樣的人犯罪,正是典型的“不平常的人+不平常的事”的新聞模式,具有重要性,新鮮性和顯著性等新聞價值。
3、原則
(1)因為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在年少時犯下的錯誤不應伴隨一生,應該給予其改過自新的機會。新聞媒體應負責任謹慎報道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保護未成年人隱私,不能報道出能推斷出未成年人身份的信息,不能炒作挖掘與所犯案件無明顯直接關聯(lián)的事件。
(2)正如前文所述,李某某出生在顯赫的家庭。父母都是明星,公眾人物。與受害人的家庭背景,經(jīng)濟地位形成鮮明對比。在司法審判中,處于社會優(yōu)勢階層、掌握大量社會資源的一方,通過動用各種手段逃脫或是減輕法律制裁,在當下的社會并不鮮見。②而民眾擔心其父李雙江的權勢地位會讓司法公正受到干擾?;谥袊壳暗乃痉ìF(xiàn)實,根據(jù)羅爾斯的《正義論》中的“無知之幕”原則,媒體如實公開雙方家庭背景,會彌補弱智的不利地位,讓雙方站在了相對平等的位置。很多媒體之所以高度關注李某某案,更多的是一種對社會公正的焦慮,他們并不見得就是盼著要重判李某某,而是希望此案能夠得到公正合理的審判。雖然,李某某作為未成年人的未來發(fā)展權益應受到保護,但由于李某某的“星二代”身份和對于中國司法公正的監(jiān)督,媒體選擇犧牲李某某的個人利益,來滿足公眾知情權和督促司法公正,保護公共利益,這恰是密爾功利主義的體現(xiàn)。
4、忠誠
(1)依照犯罪標簽理論,前科作為犯罪標簽,容易引發(fā)繼發(fā)性越軌行為。因此,依據(jù)標簽效應,我國相繼明確社區(qū)矯正,未成年人前科報告義務免除,未成年人輕罪犯罪記錄封存等制度,體現(xiàn)對未成年人從寬的刑事政策③。由此可見,新聞媒體在面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報道時,應忠誠于未成年人權益保護,不披露未成年人隱私身份,以防貼上犯罪標簽,伴其一生,影響未來的發(fā)展。在信息急速傳播、媒體力量空前強大的今天,倘若法律不禁止披露未成年犯(包括涉嫌犯罪)的身份信息,任其暴露在媒體的聚光燈下,任由社會明確其身份,并依據(jù)其經(jīng)歷做出相應評價,那么,即使司法機關嚴格遵循不公開審理原則及犯罪記錄封存制度規(guī)范,也只是法律形式主義的自欺欺人罷了。
(2)面對作為“星二代”的李某某犯罪,媒體遵循職業(yè)價值觀,就是選擇了忠誠于公眾知情權,承擔起了對公眾和對社會的責任,以監(jiān)督司法公正。
通過上述運用波特推理圖式來分析李某某案,不難發(fā)現(xiàn)在每一個階段上,都存在著尖銳的對立分歧。這些分歧表面上是報不報道的對立。媒體選擇將李某某作為一個未成年人來看待,則會選擇在報道此案時隱去李某某的身份信息,僅僅告訴公眾一個未成年人犯強奸罪的事實,保護未成年人未來發(fā)展權益。而媒體若選擇將李某某作為一個“星二代”來看待,則會曝光李某某的家庭背景,默認讓人能推斷出犯罪的未成年人的身份的現(xiàn)實,以維護公眾知情權。而在這兩種倫理選擇中,媒體如何做出最終決定,這是波特圖式所無法解決的。當下,中國貧富差距明顯,加之中國倫理觀具有明顯的群體主義特點,媒體更會選擇第二條道路,更看重李某某的“星二代”身份,選擇新聞職業(yè)價值觀,遵循“無知之幕”原則和功利主義,忠誠于公眾的知情權,公開報道李某某案。
雖然李某某案已結束,新聞媒體對其的報道方式也仍是眾說紛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在網(wǎng)絡無孔不入的時代,對于這類事件,媒體不應回避,含糊以對。利用波特圖式可能并不會明確媒體的最終選擇,但媒體需要借助它來看清自己所面臨的倫理選擇有哪些,從而更理智地對待?!?/p>
參考文獻
①石麗娟,《波特模式對新聞媒介的反思》[J].《才智》,2011(14)
②陳方正,《李天一案件的媒介倫理分析》[J].《文學教育》,2013(6)
③強音,《犯罪標簽理論在我國刑事法視野的價值體現(xiàn)》[J].《河南社會科學》,2013(7)
(作者:華東政法大學人文學院新聞學專業(yè)2011級本科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