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屢受質疑,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媒體對新聞事件的處理不當,使得媒體的社會形象受到影響,對于新聞媒體而言,失去公眾信任不僅讓自身的形象和利益受損,也讓社會的價值導向得不到良好的傳播。
【關鍵詞】新聞媒體 虛假新聞 不實報道 新聞真實
新聞媒體承擔著宣傳國家方針政策、促進社會和人民和諧的重要責任,同時也被賦予了揭示真相、引導社會輿論的重大使命。媒體的社會責任是指新聞媒介和新聞從業(yè)人員在新聞活動中對社會安定和諧、國家安全和公眾心理健康所承擔的法律、道德責任和社會義務。進入信息時代以后,新聞媒體與人民群眾的工作和生活密不可分,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但是近年來,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屢受質疑,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媒體對新聞事件的處理不當,使得媒體的社會形象大打折扣。媒體要獲得公眾信任,必須反思自身存在的問題。本文從報道方式的角度,簡析目前部分媒體“失信”的原因。
一、掩蓋事實,制造虛假新聞
新聞與生俱來的兩個基本特點就是真實和新鮮,這是新聞最核心的要素。新聞真實性是新聞理論與實踐的基石,是新聞工作者從事新聞宣傳必須遵守的職業(yè)原則。新聞媒體享有報道、輿論監(jiān)督等權利,廣大受眾也有知情權和不受侵犯權。隨著科技發(fā)展,在信息社會中,一些媒體的新聞報道因為真實性出了問題,新聞媒體的職業(yè)道德素質等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制造虛假新聞在現(xiàn)代社會已經(jīng)不是新聞界的個別現(xiàn)象,《新聞記者》雜志每年都會評出全國十大假新聞,就是有力的說明。
說到虛假新聞就不得不提到2007年的“紙餡包子”事件,那時全世界都在關注即將到來的2008年北京奧運,出現(xiàn)這則新聞無疑在社會上掀起巨大波瀾,它的影響甚至擴散到海外。這一事件不僅引起國內(nèi)對食品安全的擔憂,也嚴重影響了我國的國際形象。
當這一事件被查出為假新聞后,媒體工作者的職業(yè)道德和形象受到了極大影響,人們在指責這則“新聞”編導的同時,也將矛頭指向所有新聞工作者。隨著傳媒日新月異的變化,傳媒行業(yè)的競爭壓力也越來越大,個別媒體為了追求收視率,爭取獨家報道,不惜冒著身敗名裂的風險制造假新聞。因為是自己制造導演,所以必成獨家。一旦這則“新聞”產(chǎn)生社會影響,那么該媒體的關注度必定會大大上升,吸引更多受眾的眼球,從而達到樹立欄目或媒體形象的目的,獲得更多的經(jīng)濟利益。
“傳媒假事件”是指媒體或記者策劃一件或一系列事件,然后由該媒體以新聞的形式進行報道,一般具有消息來源和報道者的重合、隱藏的動機、導演事件、事件媒介化、曖昧的真實等特征。媒體不能自己制造事實同時又報道這個事實,這一行為有悖新聞職業(yè)道德,應該禁止。
掩蓋事實真相也是目前部分新聞工作者道德缺失的表現(xiàn),少數(shù)記者往往禁不住主辦方提供的“勞務費”或是被報道對象給的“封口費”的誘惑,違背職業(yè)道德,收紅包掩蓋事實真相,制造假新聞。因此,加強制度建設,拒絕虛假報道,成為媒體提升公信力的一項重要措施。
二、不實報道,夸大、歪曲事實
近些年的民生新聞中常見一種牽強附會的標簽化報道,尤其在飽受道德爭議的事件中,個別媒體通過夸大或歪曲事情真相誤導輿論,影響人們對現(xiàn)實世界的認識,引起社會恐慌。
2009年成都女大學生村官當街被毆致死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當年這一事件被報道后,整個社會舉起道德譴責的大旗,“上百人圍觀,十分鐘毆打無人阻攔!”這個標題深深傷了民眾的心,但事實是不是真如媒體報道所說,上百人圍觀,十分鐘毆打呢?根據(jù)調(diào)查,受害人被毆打的時間是一分鐘,而非十分鐘。媒體為了放大事件惡劣性質,吸引受眾眼球,不顧可能造成的社會影響,一味夸大扭曲事情真相,把周圍所有人都架上道德的審判臺。毫無疑問,這家媒體在報道這個惡性事件的過程中暫時受到關注,可是一旦真相被揭露,被社會質疑的不是圍觀群眾,而是這家沒有職業(yè)道德的媒體。
媒體對事實真相的扭曲無疑是為了博得受眾眼球,提高自身曝光度。只考慮自己的利益而忘記了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使得象征性的事實與客觀事實產(chǎn)生巨大差距。近幾年來,我們的思想中已經(jīng)有了很多觀念,比如老人倒地不能扶、見死不救不是錯、好人不一定有好報……這些見諸報端的字眼混淆了整個社會的價值觀,不僅導致了社會道德的整體滑坡,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社會的健康發(fā)展。
新聞報道應當以理性態(tài)度,科學嚴謹?shù)乃悸穪矸治鍪聦?,不能人云亦云,混淆視聽,制造無中生有的恐慌。媒體人應該做到尊重事實,客觀報道,因為新聞媒體對整個社會輿論具有重大的導向作用,報道中的一句話可能會影響一個人的思想,要知道社會賦予媒體的責任不只是為了讓個別媒體去奪取更多經(jīng)濟利益。
三、借弘揚主旋律之名制造假新聞
新聞媒體要樹立大局意識,配合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做好宣傳工作。要通過生動真實的新聞報道充分展示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進步、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的成就,增強人民信心,激發(fā)群眾積極向上的斗志。但是展示美好生活不等于炒作,要真實報道,把握好尺度分寸,不能為了宣傳而宣傳,更不能為了弘揚主旋律制造假新聞。
黨和政府提出宣傳要領是為了引導整個新聞界更好地為國家和社會服務。個別媒體鉆空子,為了獲得更多利益盲目宣傳,借弘揚主旋律之名,制造假新聞且不容易被發(fā)現(xiàn)被揭穿。但是媒體刊登這種“弘揚主旋律”的假新聞,其實傷害的是媒體自己本身,敗壞的是黨的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和黨的形象。
2013年8月19日,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發(fā)表重要講話,他強調(diào),宣傳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作為基本職責,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找準工作切入點和著力點,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
“發(fā)出‘好聲音’,宣傳‘正能量’”,“堅持政治家辦報、辦刊、辦臺、辦新聞網(wǎng)站”,“要有幾把刷子,成為讓人信服的行家里手”……這些都是都新聞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
2012年2月6日,新聞出版總署下發(fā)《關于查處虛假新聞的通報》,要求不斷加大管理力度,完善體制機制,逐步構建新形勢下科學有效的新聞報刊管理體系。這一通報的發(fā)布給很多陷入誤區(qū)的新聞媒體敲響警鐘。當前我國正處于經(jīng)濟轉軌、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社會矛盾和問題相對集中,在這種特殊的發(fā)展階段,新聞媒體和記者應該比普通行業(yè)及其從業(yè)人員具有更高的素質和職業(yè)要求,做到“真實報道,為民說話”,杜絕虛假新聞?!?/p>
參考文獻
①吳獻舉,《道德爭議時間輿論誤導與媒體責任》[J].《湖北社會科學》,2012(9)
②陳洪波,《從“紙包子”事件看虛假新聞的防范》[J].《青年記者》,2007(18)
③王英男,《關于新聞真實在新聞傳播中的重要性》[J].《科技傳播》,2011(22)
(作者:江蘇師范大學傳媒與影視學院2011級本科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