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913年2月23日創(chuàng)刊的《即墨公報》應屬青島本埠中國人自己辦的最早的報紙之一。面對國內政權更迭的內憂以及德占青島時期的外患,《即墨公報》的出版發(fā)行也因處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而被賦予了艱巨的歷史使命。然而,作為國民黨的一份地方機關報,它又有著鮮明的政黨色彩,代表了國民黨的立場和觀點,也對袁世凱的行為進行了無情的揭露與批判。因此,筆者認為它的??才c袁世凱的反擊而發(fā)起的“癸丑報災”相關聯(lián)。
【關鍵詞】《即墨公報》 袁世凱 癸丑報災
一、《即墨公報》的創(chuàng)辦
“即墨”是膠東半島上一個古老的地名,最早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策》、《史記》等歷史典籍中,因古城坐落于墨水河之濱(今平度市朱毛村處)而得名。民國時期,即墨縣并不屬于青島。
1897年11月,德國借口曹州教案猝然侵占膠州灣。1898年,占領膠州灣的德軍入侵即墨城。3月6日,李鴻章、翁同龢和德使海靖簽訂《中德膠澳租界條約》,劃定膠澳租界地,這其中包括即墨縣仁化鄉(xiāng)的白沙河以南地區(qū)(今青島市及嶗山區(qū)大部分地區(qū))和里仁鄉(xiāng)的陰島地區(qū),此時的即墨便是與青島相鄰接的同等級平行地級市。一戰(zhàn)期間,德國失利,1914年,膠澳租界又被日本奪去,直至1922年才為中國收回,置膠澳商埠,后稱青島市,此為歷史上著名的德占青島時期(1897年-1914年)。這一時期青島創(chuàng)辦了不少報紙,如《膠州報》、《德華日報》、《青島時報》等等,《即墨公報》便是其中之一。
1913年2月23日創(chuàng)刊的《即墨公報》應屬青島本埠中國人自己辦的最早的報紙之一,目前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同時也是青島發(fā)展歷史上一個重要時期——德占青島時期發(fā)行的報紙中一份較有典型意義的報紙。
《即墨公報》自1913年(民國二年)2月13日創(chuàng)刊至同年8月1日??舶l(fā)行了70期。
《即墨公報》的經(jīng)理由時任中華民國即墨縣議會省議員的魏曜堂擔任,編輯負責人是王仁山,編輯李卓峰、王天啞。后王仁山去濟南,由周忱九(時任中國國民黨即墨分部理事會理事)、李夫屏接任其事,發(fā)行人馮振圭、李梓軒。
《即墨公報》的創(chuàng)辦人王仁山幼年曾讀私塾,入濟南陸軍小學,后考入保定軍官學校,畢業(yè)后赴日本留學,在日本加入中國同盟會,立志投身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王仁山回國,參加了奉軍張作霖部,后負傷回到家鄉(xiāng)。1913年,身在家鄉(xiāng)的王仁山創(chuàng)辦《即墨公報》,并任該報的主編,積極撰文宣傳民主,鼓吹革命,反對袁世凱的獨裁統(tǒng)治。
從現(xiàn)有資料和《即墨公報》報道可以看出,《即墨公報》是一份國民黨性質的報紙。作為國民黨的一份重要的機關報,它有著明顯的國民黨特色,較為鮮明的代表了國民黨的立場和觀點。
二、《即墨公報》的內容和報道特點
《即墨公報》創(chuàng)刊于1913年(民國二年)2月23日,同年8月1日??舶l(fā)行70期。每周一、三、五出版,每期一張4版,每期發(fā)行200份,作為民國二年的一份縣級地方報紙,這個發(fā)行量已經(jīng)不算少了。
《即墨公報》報紙整體風貌沿襲了晚清的報紙風格,半文言體,豎排,無標點。主要板塊分為三部分,新聞、評論、副刊,以及為數(shù)不多的幾則廣告。在國事要聞版中,有關民國政府的選舉活動、眾議院、參議院會議的召開及相關決策、大借款、刺殺宋教仁案、對袁世凱罪行的揭露等內容占有相當多的篇幅,總數(shù)占有近80%的比例。
此外,《即墨公報》版面還專門辟有“專件”和“特別聲明”等欄目。“特別聲明”是《即墨公報》專門辟有的用以發(fā)表個人聲明的區(qū)域,就內容來看,多以個人發(fā)表的“脫黨聲明”居多。辛亥革命后至二次革命前,中國政治舞臺上存在著三種相互抗衡的勢力,北洋軍閥、立憲派、革命派,三種勢力之間相互斗爭與抗衡,同時形成的以袁世凱反革命營壘與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營壘相互對峙而又界限不明,袁世凱的獨裁統(tǒng)治與倒行逆施使得不少統(tǒng)一黨、共和黨等紛紛脫黨,加入國民黨,反對袁世凱的專制統(tǒng)治。
《即墨公報》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評論立場鮮明且觀點大膽。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統(tǒng)治,中華民國的建立給了國人極大的信心與鼓勵,民主共和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國內一片提倡民主自由、鼓吹革命之風。
由于資產(chǎn)階級的軟弱性,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后倒行逆施,實行專制獨裁統(tǒng)治,引起國人的不滿。加之,西方列強對中國主權進行控制、割地、賠款和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面對內外交困的局面,國內進步人士紛紛開始了救亡圖存的嘗試。
《即墨公報》作為一份國民黨系報紙,編輯、記者均為激進的國民黨愛國人士,他們較早的接受了先進的知識、文化的熏陶,民主共和的觀念最先在他們心中扎了根。他們對于竊取勝利果實的袁世凱深惡痛絕,對于專制獨裁統(tǒng)治加以毫不留情的批判,作為激進的革命派,他們代表著中國早期的先進勢力。因此,在報道中他們不免大膽評論,立場堅定。
不管是新聞報道還是演說評論,甚至是副刊小說,革命,揭露、批判袁世凱專制獨裁的主線貫穿《即墨公報》從出版到??氖冀K。例如對于袁世凱一手策劃“善后大借款”的報道、袁世凱策劃暗殺宋教仁的報道,5月12日(第三十六期)更刊有《袁世凱挨刀之歌謠》:“五色旗,掛得高,袁世凱要挨刀!”表達了對袁世凱的反對與痛恨。這也為《即墨公報》的??裣铝穗[患。
三、《即墨公報》??脑蚍治?/p>
對于《即墨公報》??脑?,報紙給出的原因是印刷問題。報紙最后幾期曾登本社緊要啟事:本報自出版以來辱承界歡迎,同仁等無任感愧,但機器不良,印刷時常模糊,有負閱者盛意。特自陽歷八月一日起暫行停版,以便整頓一切,特此預告。
但是,通過對中國近現(xiàn)代史了解可知,1912年2月以后,中國的報業(yè)進入了黃金時代,通訊社迅速發(fā)展,印刷技術、印刷設備都有了極大地改善。對于一份國民黨的機關報來說,印刷應該不成問題。而且,《即墨公報》自8月份??院笤傥磸涂?,因此,最致命的原因并不是機器印刷問題。筆者通過對報紙的內容以及《即墨公報》從出版發(fā)行到??幍拇蟓h(huán)境以及時代背景的分析來看,《即墨公報》的停刊應該有著其他更多且復雜的原因,以下是筆者的聯(lián)系與推測:
首先,《即墨公報》是否是因為處于德占青島時期的特殊位置,受到德國在青島的報業(yè)政策限制而????1897年,德國以武力侵占膠州灣后,一方面進行大規(guī)模的經(jīng)濟掠奪,另一方面將文化擴張作為其保證長期和穩(wěn)定的殖民統(tǒng)治手段,致力于實施一系列擴大德國文化在中國的影響的政策,例如依靠德國教會組織的傳播、在青島興辦學校、在青島實施建設管理展示優(yōu)越性等途徑。加之,德國占領青島后對于青島及附近地區(qū)所實行的赤裸裸的暴力統(tǒng)治、野蠻的經(jīng)濟掠奪以及歧視政策和無禮行為激起了人民的抵觸和反抗情緒,為了平復人民情緒,實現(xiàn)利益最大化,德國在占領區(qū)內實行了較為寬松的政策。《即墨公報》時期,德國在青島的報業(yè)環(huán)境是相對寬松的,因此,由于德國在青島的報業(yè)政策導致《即墨公報》停刊這個原因可以排除。
其次,《即墨公報》是否因為當時青島的報業(yè)政策限制而????與《即墨公報》處于同時期的1906年創(chuàng)辦的《德華日報》、1908年創(chuàng)辦的《青島日報》、1908年創(chuàng)辦的《青島時報》、1912年創(chuàng)辦的《青島白話報》、1912年創(chuàng)刊的英文報《泰晤士報》等等都能繼續(xù)出版發(fā)行,外國創(chuàng)辦的報刊尚能出版發(fā)行,說明《即墨公報》的停刊的致命原因并不是當時青島的報業(yè)政策的限制。
第三,我們知道,經(jīng)濟是基礎,《即墨公報》作為一份商業(yè)性報刊,其經(jīng)費必然部分來源于商業(yè)支持??v觀《即墨公報》,刊登有極少數(shù)的廣告,顯然,靠這些廣告費并不足以支持《即墨公報》的長期運行與發(fā)展。由此我們可以大膽的推測,《即墨公報》作為一份國民黨系的報紙,它要為國民黨的思想、主張搖旗吶喊,必然需要國民黨的經(jīng)費支持。所以,聯(lián)系《即墨公報》與國民黨的聯(lián)系以及經(jīng)費問題,不難推測,影響《即墨公報》??脑虻闹旅觞c應該是國民黨方面出了問題。
1912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滬寧車站遇刺,新聞界不斷對案件進行了揭露與批判。袁世凱、趙秉鈞等與案件相關的主謀們紛紛被推上了風頭浪尖,全國的輿論指向也直指袁世凱當局,新聞界的深入報道令當局頗為不滿。4月26日,袁世凱北洋政府未經(jīng)議會批準即與英、法、德、日、俄五國銀行團簽訂“善后大借款”條約,更是引起了國民黨等反對派的批判,新聞界尤其是國民黨系的報紙矛頭直指袁世凱等賣國賊,紛紛公開發(fā)表主張進行討伐與揭露。
1913年(民國二年),孫中山等國民黨人在中國發(fā)動反對袁世凱的武裝革命,歷史上稱為“二次革命”,又稱“討袁之役”。袁世凱當局,在鎮(zhèn)壓二次革命時,對反對派的報刊進行清理,報紙報人被警告?zhèn)饔?、打砸搜查、封門停業(yè)的事時有發(fā)生,大量記者被害被捕,報業(yè)蕭條。同時,處于風頭浪尖的國民黨系報紙更加悲慘,“二次革命”失敗后,袁世凱政府借軍事力量,把國民黨報紙誣指為“亂黨”,凡國民黨系的報刊一律扣以“亂黨報刊”的罪名查封,非國民黨系統(tǒng)的報刊,只要有礙袁世凱獨裁統(tǒng)治的,也被趁機剿滅。有資料顯示,1913年底,全國陸續(xù)出版的報紙只剩下139家,較之民國元年的500家銳減300多家,報刊銳減三分之一,報人大批被捕被害。1913年正逢農(nóng)歷癸丑年,當時新聞出版人將這一新聞史上黑暗的一年報紙遭受的浩劫稱為“癸丑報災”?!都茨珗蟆纷鳛橐环輫顸h的機關報,是不可能幸免的。
作為一份地方性報紙,《即墨公報》的出版發(fā)行較少受到外國列強侵略、德占青島這一史實的影響,更多的是作為一份國民黨系的報紙受到的國內政治局勢的影響。雖然并沒有確切的資料顯示說《即墨公報》??脑騼H是印刷問題,但是聯(lián)系到當時國內的政治局勢與社會大環(huán)境,《即墨公報》確實成為了歷史和政治的“犧牲品”。□
參考文獻
①青島市檔案館編:《帝國主義侵略青島紀實》[Z].青島市檔案局(內部刊物),1995
②《歷史上的青島老報紙及其他》[M].《青島文史資料(第16輯)》,2006
③方漢奇:《中國新聞傳播史》[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155
④田玲,王忠春,《德國占領青島時期的文化政策及實施》[J].《史學月刊》,2007(9):53
⑤韓乃桂:《即墨縣志》[M].新華出版社,1991
⑥林媛媛,《青島近代(1897-1919)報業(yè)研究》[D].山東大學,2010
(作者:謝萌萌,山東大學(威海)文化傳播學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呂志國,山東大學韓國學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