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益?zhèn)鞑プ鳛橐粋€傳播研究熱點,逐漸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尤其是媒體的公益?zhèn)鞑ァ1疚膶Α冻於际袌蟆烦晒淞⒌摹靶帕x兄弟”形象以及對社會信義之風的討論做出一些概括和歸納,試圖從中找出其傳播的模式,以期為媒體的公益?zhèn)鞑ヌ峁﹨⒖肌?/p>
【關鍵詞】公益?zhèn)鞑?傳播模式 “信義兄弟”
一、公益?zhèn)鞑ジ拍?/p>
公共關系中的基本價值觀轉(zhuǎn)型、高度信息化社會的矛盾和公共問題的凸顯、公民社會的逐漸成,使公益?zhèn)鞑ヒ渤蔀閭鞑W領域中的重要研究對象。有學者指出,“公益?zhèn)鞑ナ侵妇哂泄娉煞帧⒁灾\求社會公眾利益為出發(fā)點,關注、理解、支持、參與和推動公益行動、公益事業(yè),推動文化事業(yè)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非營利性傳播活動,其所倡導的積極的價值觀和符合人性的道德規(guī)范猶如一條承載人類共同情感和記憶的紐帶,有一種文化整合的作用?!?/p>
2011年11月舉辦的北大公益?zhèn)鞑ジ呒壯行薨嗌希@得多數(shù)人認同的概念是:公益?zhèn)鞑ナ枪婀餐w就公益觀念、行為、實現(xiàn)所展開的,以社會化媒介為主要手段的信息交互活動。四川大學文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王炎龍認為,從狹義來說,公益?zhèn)鞑ブ饕獋?cè)重在風險社會的慈善傳播。從廣義來說,公益?zhèn)鞑ブ饕獋?cè)重于公民社會的公共傳播。對于逐漸走向公民社會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而言,公益?zhèn)鞑ヒ灿兄裆鐣奶攸c。
二、媒體公益?zhèn)鞑ツJ降膭討B(tài)形成
報紙公益?zhèn)鞑プ鳛槊浇楣鎮(zhèn)鞑サ闹匾M成部分,在公益?zhèn)鞑バЧ矫嬗兄e足輕重的作用?,F(xiàn)以《楚天都市報》的“信義兄弟”系列報道為例,分析媒體公益?zhèn)鞑ツJ绞侨绾涡纬傻摹?/p>
“信義兄弟”事件經(jīng)過媒體的報道和輿論推動,在全國范圍內(nèi)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是一起典型的為推動公民道德建設的媒介事件。信義兄弟孫水林和孫東林先后獲得2010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2010年度十大責任公民,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第三屆全國道德模范,感動湖北2010年度人物等數(shù)十項殊榮,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社會對湖北人的認知與印象。
對于“信義兄弟”的報道,起源于《楚天都市報》的一個求助電話。2010年正月初七,家住武漢市黃陂區(qū)泡桐街的孫東林給報社記者打來求助電話,稱其有五名親人在十天前的河南車禍中遇難后,遺體還在異鄉(xiāng),善后工作遇到了很大的困難 ,希望得到相應的幫助。該報記者在隨即的采訪中得知這場車禍背后更令人震撼的事實:孫東林的哥哥孫水林著急趕回家,還有另外一層原因就是他要在春節(jié)前夕,將自己欠工友的幾十萬元工錢發(fā)給大家過年。此外,孫東林在哥哥一家五口遇難后,從哥哥的車內(nèi)取出26萬元,在沒有找到哥哥欠工友工錢的賬單的情況下,依然決定讓工友們憑著良心領工錢,最終在年三十前還清了欠60多名工友的工錢。該報認識到這一事件的不尋常性——在當今社會轉(zhuǎn)型期各種利益和矛盾交織,企業(yè)信義普遍缺失的情況下,無疑孫水林,孫東林的故事具有極強的教育意義和現(xiàn)實針對性。該報邀請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共同為“接力送薪”報道確立了“信義”這一主題,并以此為圓點,拓展為轟動全國的系列報道。
1、全方位、多角度圍繞“信義”主題報道,形成立體效應
2010年2月21日,該報用數(shù)個整版率先報道了這一事件,隨后央視播發(fā)了此條新聞;2月22日,《新聞聯(lián)播》再次播出,時長1分45秒,并盛贊孫家兄弟“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幾十萬元的工錢,而是比這更加珍貴而沉甸甸的一份誠信”。此后,《人民日報》、新華社等紛紛刊發(fā)報道,聚焦信義兄弟接力送薪的事跡,展現(xiàn)他們20年來重信守諾,不拖欠農(nóng)民工工錢的樸素情懷。從2月21 日到3 月2日短短的十天內(nèi),《楚天都市報》就此事動用了30個重要版面,一共刊發(fā)消息、特寫、通訊、評論、圖片等多達150條。
自《楚天都市報》率先報道之后,湖北日報集團迅速動員了其他主要媒體采取協(xié)作的方式,掀起報道的高潮。《湖北日報》在2月22日派出3名文字記者和 1名攝影記者,一路深入到信義兄弟的老家及河南開封。其后各方面的報道隨之而來。2月25日,《湖北日報》在頭版顯著位置刊發(fā)了全景式長篇通訊《超越生命的守諾——記生死接力的信義兄弟孫水林、孫東林》和評論《千秋萬代信義為本》,深度挖掘和全方位報道這一感人事跡。
2、打破傳統(tǒng)報道方式,采用大量的情感化寫作及多種文體形式
從信義兄弟系列報道的標題中就能看出記者的感情傾向:《游子歸來 父老鄉(xiāng)親淚成河》,《淚雨成河 白發(fā)高堂心已碎》,《義舉撼天 兩度驟雨送英魂》等,無不令人動容;評論《信義兄弟彰顯時代風范》中評論到“信義兄弟恰如一盞明燈,在一個熟悉而陌生的惡區(qū)域騰地燃起,讓我們的心靈一顫,眼前一亮,指引著行進的方向,讓人感動,讓人敬仰,讓人思索”,則更是直接點出信義兄弟的時代價值所在。這種情感化的寫作方式和采用多種文體形式,打破了傳統(tǒng)的報道方式。
3、加入專家學者,政府部門和主流媒體對典型人物的評價,引領社會主流價值判斷
截止到3月4日,《楚天都市報》報道湖北省,武漢市主要領導人的相關批示7次,報道《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中央級媒體聚焦信義兄弟18次;在3月3日的四個版面中,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武漢大學、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湖北省文聯(lián)等知名單位的專家學者從傳統(tǒng)道德的繼承,湖北文化強省的建設,武漢新形象的構(gòu)建,農(nóng)民工權益保障等角度對信義兄弟形象進行了更多的解讀。
傳統(tǒng)的典型報道往往是以靜態(tài)的灌輸、追記方式呈現(xiàn)的。即新聞事件發(fā)生后,通過搜集事件的材料作“追憶”式的陳述式的報道,這種方式往往因時過境遷,而群眾關注度已減弱,很難激發(fā)受眾的心理共鳴,更不要說是產(chǎn)生良性的社會效應了。
如圖1所示,《楚天都市報》的典型報道,則采取的是一種與事件同步的“動態(tài)”模式,第一時間介入新聞事件,策劃并凸顯主題,報道隨著新聞事件的發(fā)展不斷深入。
在信義兄弟的報道中,雖然事情已過去近十天,但《楚天都市報》在追憶車禍經(jīng)過之后,立即轉(zhuǎn)入了“進行式”的新聞處理模式,從各方的悼念到慰問,再到學習熱潮,從孫東林蘭考祭兄、善后,再到孫水林骨灰的回歸故里,一直都以動態(tài)的模式為報道主。一方面是如實呈現(xiàn)事實,更重要的是不滿足于已有現(xiàn)實,不斷挖掘,使這一事實背后豐富的的內(nèi)涵一步步展現(xiàn)出來,將信義兄弟的事跡、為人及其精神廣播社會,提升了武漢乃至整個湖北省的形象。
這種動態(tài)報道模式的優(yōu)點是,可以在新聞事件中挖掘典型人物的閃光點,隨著事件的推進,進一步展現(xiàn)了人物的可貴精神,一切緣事而發(fā),直擊人心。
除此之外,報紙公益?zhèn)鞑サ某晒Σ邉澃咐€有《法制周報》的“守護天使守護生命”湖湘抗癌公益大行動和《成都商報》“心靈工程特別行動”。這些公益?zhèn)鞑グ咐疾捎昧藙討B(tài)傳播模式,報道事件的同時,把控事件發(fā)展方向,取得了較好的公益效果。
結(jié)語
報紙媒體舉辦公益類活動有其自身優(yōu)勢。第一,報紙具有較強的公信力,它所發(fā)表的觀點和言論影響著人們的價值判斷。第二,報紙長久以來在當?shù)胤e累了較大影響力,具有號召力。公益活動能夠借助報紙的固有優(yōu)勢,達到更好的宣傳效果。第三,報紙有義務和責任參與公益活動,樹立正義之風。同時報紙也可以從公益?zhèn)鞑蟮赖幕A上,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但實踐中,大多報紙公益?zhèn)鞑ミ€是遵循“事實-傳媒-報道”這種靜態(tài)模式。舉辦的公益活動也大多缺乏創(chuàng)意,沒有對公益?zhèn)鞑プ龀鲋苊艿牟邉澓蜕钔冢瑑H僅是停在表面報道。遠沒有達到引導輿論,促進社會大眾公益行為,提升社會公益新風尚的目標。
在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公益事業(yè)也逐漸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傳播的載體也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特點,尤其是在新媒體出現(xiàn)以后,公益?zhèn)鞑ソ柚⒉?,微信等多平臺輻射得更快。然而,國內(nèi)對媒體公益?zhèn)鞑パ芯?,更多的只是從公益廣告層面,研究視野需要進一步拓展,從而建立起符合我國國情的公益?zhèn)鞑ダ碚摽蚣芤酝苿用襟w公益?zhèn)鞑?。?/p>
參考文獻
①[德]烏爾里?!へ惪?著,吳英姿、孫淑敏 譯:《世界風險社會》[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
②師曾志:《新媒介環(huán)境下公益?zhèn)鞑ト绾慰赡堋诒磉_與行動之間》[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③陳奕:《媒介事件研究:兼論傳統(tǒng)新聞生產(chǎn)與傳播模式的轉(zhuǎn)變》[M].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3
④王炎龍、李京麗、劉晶,《公益?zhèn)鞑ニ木S框架的構(gòu)建和闡釋》[J].《新聞界》,2009(4)
⑤舒均,《“信義兄弟”典型報道采寫前后》[J].《新聞前哨》,2010(4)
⑥馬曉荔、張健康,《公益?zhèn)鞑ガF(xiàn)狀及發(fā)展前景》[J].《當代傳播》,2005(3)
(作者: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新聞與傳播專業(yè)碩士)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