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共十七大報告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應注重人文關懷,作為黨的宣傳喉舌的電視新聞媒體,更應當在新聞報道中體現人文關懷的精神。然而,以民生新聞報道為安身立命之本的地面電視頻道,在人文關懷的認識和實踐中卻存在誤區(qū)。在新聞報道中正確展現人文關懷,既符合受眾心理,也有利于新聞媒體自身社會功能的實現,是一個“雙贏”的抉擇。
【關鍵詞】地面頻道 電視新聞 民生新聞 人文關懷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關懷,這是中共十七大報告第一次提出的新名詞。作為黨的重要宣傳陣地的電視新聞媒體,如何在新聞報道中,自覺的與黨的思想政治路線保持高度一致,真正實現電視媒體特有的人文關懷,實現以人為本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思路,是當下電視媒體應當迫切解決的問題。筆者結合在電視新聞報道一線工作的實踐,對上述問題進行探討。
一、人文關懷與電視新聞的人文關懷
什么是人文關懷,不管是我國傳統的儒家思想,還是西方的人文主義傳統,兩者有一個共同的核心就是對人的尊重。除了對人的社會價值的尊重外,人文關懷更強調對人的人格尊嚴的關懷。
作為傳統媒體的電視,一直擔當著人類文明和文化宣揚的重要角色。電視新聞報道在選材、采寫、制播過程中,應當始終秉持人文關懷:尊重人的個體存在、肯定人的物質需要、關懷人的精神存在,新聞報道的整個過程都要以人為本。①
二、當下電視新聞報道存在的人文關懷誤區(qū)
1、新聞報道過于瑣碎,流于生活的表層
縱觀國內的地面電視頻道,新聞宣傳的主陣地均以“民生新聞”為主導。比如安徽公共頻道的《新聞第一線》,河南都市頻道的《都市報道》,福建電視臺新聞頻道的《現場》等等。不過,看似平民化的電視民生新聞,卻越來越流于生活的表層,呈現出瑣碎化的趨勢。具體表現在,新聞的題材方面,張家長李家短,堆砌瑣事,停留在生活的表面;新聞的電視語言敘述上,生硬而缺乏活力,雜亂而缺少美感。
民生新聞要求新聞符合普通大眾的生存需求,貼近普通百姓的真實生活,然而“新聞性”才是判斷事件和人物的根本。新聞要傳遞信息,消除人們認知上的不確定性,沒有信息價值就不能成為新聞,這一點毋庸置疑。
2、高高在上的偏見性關懷
在眾多的民生新聞節(jié)目中,普通百姓成為“主角”,然而,新聞報道中并沒有展示出他們身上應有的光環(huán),替代的是他們的灰暗、無知、貧困、迷茫等等。究其原因,恰恰是電視人高高在上的先天優(yōu)越感。弱勢群體在社會地位、物質占有上處于劣勢,但是從人格上看,他們并不比其他人矮半截。人文關懷的原則是要看新聞報道是否以尊重而不是同情的態(tài)度對待每個被報道的人。
3、人為的無節(jié)制的煽情
什么最能打動人?唯有人類的情感最能打動人。如果能讓觀眾主動打開心扉,新聞節(jié)目更容易將所要傳遞的信息傳達給觀眾。但是這種“感情”因素如果被無限放大和使用,就會導致做作和煽情,人文關懷也會變了味。②曾經有一段時間,不少電視民生新聞節(jié)目中,大量出現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和事,包括身體殘疾的、第三者插足的、同性戀的、患有艾滋病的等等,類似社會弱勢階層的人群。
曾經有媒體專門針對失足的賣淫女做過一期節(jié)目,雖然內容展現的都是她被逼無奈背后的一萬個理由,但是,如此煽情的目的是什么呢?
4、媒體職能的錯位
民生電視新聞在幫助解決民生問題的過程中,不少媒體逐漸失去了自己的正確位置。新聞媒體應當為老百姓排憂解難,應當充當政府和群眾之間橋梁和紐帶,但是,這并不是說媒體可以“一手遮天”,可以打著為百姓辦事的大旗,為所欲為。
城市化過程中,肯定會牽涉到少部分群眾的利益,他們的房屋會被拆遷。但是,如果拆遷本身合法合理,拆遷行為依法依規(guī),少部分人就應當顧全大局,積極配合。然而,少數電視新聞在報道過程中,卻一味地放大了“釘子戶”們的利益,完全不顧這些“釘子戶”的訴求是否有法可依。于是,這些“釘子戶”們借助媒體的力量,獲取了本不該屬于他們的利益。表面上看,媒體的報道似乎力大無窮,然而,這樣的力量是可怕的,它的壞榜樣的作用更是貽害無窮。
三、電視新聞報道人文關懷錯位的原因
1、媒體從業(yè)者認識上的不足
造成電視新聞報道人文關懷錯位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媒體從業(yè)者認識上的不足,多數人簡單地認為“平民化”就是“人文關懷”,報道中有普通百姓的身影就是民生新聞,就有了人文關懷。然而,他們所表現的都是普通百姓的弱勢和痛苦,他們看到的只有普通百姓的淚水。我們常常在電視新聞中看到這樣的報道,某個農村貧困家庭,花樣年華的孩子卻患上了白血病,天文數字的醫(yī)藥費帶給一家人的只有痛苦、絕望和淚水。然后媒體裝出一副“慈善家”的面孔,用直白的文字呼吁社會上的好心人伸出援手,幫助這個苦難中的家庭。這樣的報道看多了,你還會感動嗎?你還會伸出援手嗎?
越是處于困頓中的人,越是能迸發(fā)出人性堅韌執(zhí)著的光華?;忌习籽〉霓r村孩子,臉上依然綻放著燦爛的笑容;他的父親每天工作18個小時,打4份臨工,在為孩子賺取醫(yī)藥費;而孩子的母親,在病房里也從未放棄過讓她的孩子讀書認字,希望病好的將來,她的孩子還可以用知識改變命運……這些才是鏡頭應該關注的,這些才是真正的人文關懷。
2、收視率逼迫電視民生新聞急功近利
媒體白日化競爭的當下,判斷一檔民生新聞節(jié)目的好壞,不是看老百姓的口碑,不是看節(jié)目內容是否具有價值,唯一的標準就是收視率是否名列前茅。激烈的收視率競爭,讓很多電視民生新聞節(jié)目無法靜下心來做有價值的新聞,普遍患上了“狂躁癥”,急功近利。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新聞內容選材上,大量充斥色情、兇殺、暴力、婚外情等。往往整檔一個小時的新聞看下來,沒有一條正能量的內容。
“網上虐貓事件”曾經轟動一時,幾乎所有的人都對虐貓當事人大加責罵。然而,很少有人意識到,網絡和電視對虐貓過程未加任何剪輯和模糊處理的報道方式,實際上也充當了又一次施暴的共同參與者。那些血腥的畫面,通過網絡和電視反復“直播”,實際上也是對受眾心理的一次次蹂躪。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媒體更應該恪守道德底線。不能為了追求收視率而渲染血腥和暴力,不顧受眾的心理承受力,也讓媒體自身成為“冰冷的看客”。
四、電視新聞報道人文關懷的實現途徑
1、真實展現普通人的生活境遇
2013年9月起,安徽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在多檔新聞節(jié)目中推出《熱線1+1探窗口》子欄目。該子欄目以暗訪、回訪的手段,以“1+1”電視媒體介入客觀記錄觀眾辦事過程中的實際遭遇,直擊政府服務部門和窗口單位的服務態(tài)度和辦事效率,這樣的“幫忙”形式,既解決了觀眾的實際困難,又真實展現了政府服務部門和窗口單位的服務態(tài)度和辦事效率。節(jié)目播出后,引起了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和百姓的強烈反響,已有多條節(jié)目被網絡和平面媒體轉載?!稛峋€1+1探窗口》已經成為公共頻道新聞節(jié)目的標桿。
《熱線1+1探窗口》的成功,不僅僅是因為窗口服務單位的個別工作人員或者負責人被曝光在鏡頭里,或是因為我們的曝光讓他們受到了應有的處罰。真正打動人心的是,我們的鏡頭真實記錄了辦事群眾,為了一件關系切身利益的事情,一次次走投無路,一次次徒勞無功之后的無助和挫敗感。正是這樣真實的情感,真實的生活境遇,強烈地震撼了觀眾,并取得了他們的認同。
2、客觀揭示普通人的內心世界
電視新聞報道不能缺少正面宣傳和先進典型的報道,然而擺在媒體面前的是殘酷的收視率的競爭,如果電視新聞一味地說教,不僅報道對象不買賬,電視觀眾的“無情之手”更會不加思考地換頻道。
正是因為“收視率”這根指揮棒的存在,新聞工作者才更應該以平等、熱情的心態(tài)對待報道對象,在“三貼近”方面做足文章。安徽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連續(xù)7年打造以“心動”為統領的“安徽年度新聞人物評選”活動,與多數新聞人物評選不同,這一活動的視角突出“平民英雄”,這些普通小人物雖然并無多大的政治價值,但他們或立足平凡崗位,數十年如一日,兢兢業(yè)業(yè)無私奉獻;或是在危難關頭挺身而出,用平凡的壯舉,踐行友愛與正義。這些扎根于生活底層的“小人物”身上往往迸發(fā)出最質樸、最動人的人性光華。每年的“心動人物”評選中,我們常常因為這些“平民英雄”心動不已。
大義父親胡文傳、最美洗腳妹劉麗……這些平凡的人物不僅成為安徽年度新聞人物,更成為“感動中國”的典型。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從他們的被尊重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人的尊嚴和價值。該節(jié)目播出至今,不僅成為公共頻道最有品質的新聞行動,每年也被安徽衛(wèi)視作為年度新聞盛宴,上線在全國播出。民生新聞的創(chuàng)作要實現人文關懷的理想,就應該在關注社會現象的同時,把目光聚焦到普通人的人格魅力上。
3、通過深度報道滿足普通人對真實的需求
近幾年,隨著技術手段的不斷升級,電視新聞?chuàng)碛辛烁泳薮蟮纳鐣萘亢汀坝涗浬睢钡囊曈X影像功能,盡管新媒體的強勢介入民眾生活,對傳統媒體造成巨大而強有力的沖擊,但是短時間內,電視媒體的主導地位依然不會動搖。③因為電視媒體比之網絡,不僅能告訴受眾“是什么”,更能告訴觀眾“為什么”。這就是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的魅力。
2014年初,公共頻道的新聞熱線頻頻接到農村村鎮(zhèn)觀眾的投訴電話,反映農村自來水衛(wèi)生狀況無法保障,公共頻道做過多期個案報道,涉及蕪湖、六安、阜陽、淮南、滁州等全省多個市縣。對于這樣帶有普遍意義的新聞事件,我們的報道就不能僅僅停留在事件的表面,不能停留在“一事一議”的層面進行報道,而應當追究事件背后的歷史背景、形成原因、解決之道,我們要找出更為長效的預防、應對機制。這樣的報道才能吸引觀眾,讓觀眾成為節(jié)目的忠實粉絲?!?/p>
參考文獻
①王海柳,《解讀新聞報道人文關懷的多重意義》[J].《蘭州學刊》,2004(4)
②楊慧林,《論民生新聞人文關懷缺失的表現及影響》[J].《新聞知識》,2011(3)
③王暉,《新媒體格局下如何壯大主流媒體》[J].《新聞戰(zhàn)線》,2011(11)
(作者:安徽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新聞午班車》、《新聞第一線》節(jié)目主編)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