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微博、微信已經成為現(xiàn)代人生活的“必備品”,不僅是社交工具更是實時了解社會資訊的重要途徑。在馬航失聯(lián)事件中,微博、微信為受眾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但不乏有謠言夾雜其中,并呈現(xiàn)出不同的傳播特點。本文根據(jù)拉斯維爾的“5W”傳播模式,探析馬航謠言在微博、微信中的傳播特點及阻斷機制的異同。
【關鍵詞】謠言 微博 微信 “5W”模式
2014年3月8日,馬來西亞航空公司稱與原定飛往北京的MH370航班失去聯(lián)系,機上有154名中國人。馬航失聯(lián)事件成為舉國上下關注的熱點話題,網民紛紛在微博、微信上分享有關馬航的消息,“在微博等真相”成了網絡流行語。但與此同時,也有很多謠言在微信、微博上蔓延,對網民了解馬航事件的進展造成了誤導。
所謂謠言,一般是指利用各種渠道傳播的對公眾感興趣的事物、事件或問題的未經證實的闡述或詮釋。①由于傳播要素存在差異,謠言在微信和微博上的傳播與阻斷上也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本文運用拉斯韋爾的“5W”模式理論,以馬航事件為例分析微信與微博謠言的傳播及阻礙機制的異同,對社交媒體中謠言滋生、傳播方式及阻斷機制的特點加以總結。
一、社交媒體成馬航事件的“謠言中心”
國內網絡上關于馬航事件的首條消息來源于新浪新聞中心官方微博@微天下2014年3月8日8時29分發(fā)布的消息。約一小時后,網絡上傳言馬航MH370航班在越南迫降,這則傳聞隨即被@微天下于10時36分發(fā)布消息澄清,而直到3月9日,“馬航迫降”的消息依然在微信上擴散。
僅@微天下在3月8日發(fā)布的微博數(shù)量統(tǒng)計顯示,@微天下發(fā)布的131條微博中,與馬航失聯(lián)相關的微博總計116條,其中有9條微博澄清相關不實消息。災難發(fā)生時,社交媒體上便會出現(xiàn)各種猜測,尤其是事件主體機構馬航沒有提供足夠的信息、傳統(tǒng)媒體難以接近消息源等原因,謠言隨之大肆傳播開來。就在各官方媒體在微博上一邊轉發(fā)不實信息、一邊澄清辟謠時,微信上的謠言更為肆虐,很多已經在微博上被證實為謠言的信息仍然出現(xiàn)在朋友圈中,微信已經被馬航事件“刷屏”,社交媒體在馬航事件中成為“謠言中心”。
二、基于“5W”模式分析謠言傳播及阻斷機制
1、傳播主體
在自媒體時代,人們從被動接受信息者轉變?yōu)榘l(fā)布信息、傳播信息的傳播者。相對于Web2.0時代的QQ、BBS等,在微博上,網絡草根與精英老死不相往來的狀態(tài)被打破,具有更大的開放性和包容性。第一,無論是草根還是精英,年長者還是學生,都可以在同一平臺上隨意注冊帳號、發(fā)布消息,擁有較為平等的話語權;第二,微博的關注功能更拉近了普通網民和“大V”的距離,使交流互動更便捷暢達。第三,包括傳統(tǒng)媒體、企業(yè)、政府及其他機構在內的社會組織紛紛注冊微博,實時發(fā)布新聞動態(tài)等。草根、“大V”、社會組織的加入,使微博傳播主體呈現(xiàn)出海納百川、百家爭鳴之態(tài)。
微信的傳播主體更強調私密度高的“圈子”。微信沿襲了QQ好友并通過語音對話進行交流,從心理學角度講,語音聊天會使受傳雙方更親密,②從而形成了高粘度、高穩(wěn)定度的熟人朋友圈。在朋友圈中,用戶只能看到和自己加為好友的動態(tài)與回復,更增加了交流的私密性。
馬航事件中,微博、微信都淪陷為“謠言中心”。很多媒體為求時效性,在未對信息源考證的情況下,在微博上扮演了傳謠者的角色。但以@微天下為代表的媒體官方微博也承擔了及時辟謠、更正消息的職責,阻斷了謠言進一步傳播。而微信上的謠言卻久久未散,在沒有更多消息來源的前提下,人們更愿意相信熟人提供的信息,所以便造成了馬航謠言在朋友圈里被瘋狂轉發(fā)的現(xiàn)象。
2、傳播內容
微博的傳播內容一般可分為公眾話題和私人話題,公眾話題是指對熱點新聞的轉發(fā)和評論,對現(xiàn)實的針砭。自2010年互聯(lián)網進入微博元年,在“江西宜黃拆遷事件”等重大事件中,網友會首先選擇打開微博關注事件的進展,也會選擇用微博對事件進行評論。微博不僅是公眾發(fā)布消息的平臺,也是公共事件的發(fā)起地,例如“微博打拐”、“大愛清塵”等公共事件。由此可見,在微博上討論公眾議題已經成為包括大V和草根在內的微博用戶的共同習慣,長期關注公眾議題會潛移默化地提高網民的媒介素養(yǎng)?;谶@一傳統(tǒng)與經驗,在面對馬航事件時,微博傳播內容更顯理性,依靠海量性發(fā)揮了對信息的凈化作用。
微信傳播內容則具有私密性、個性化的特點。微信用戶更傾向于“曬自己”,內容主要集中在對日常生活的個性化記錄,分享給“圈子內的人”。在馬航事件中,微信傳播內容的相對私密性阻礙了最新消息的擴散,使已經澄清的謠言仍在朋友圈中轉發(fā)。
3、傳播模式
每個微博用戶都是消息的發(fā)布者,也是消息的接收者,每個節(jié)點都呈現(xiàn)出類似金字塔式的傳播渠道,加之微博發(fā)布消息簡單便捷,因此,較之傳統(tǒng)媒體的線性傳播,微博的裂變式傳播使傳播速度呈幾何級數(shù)增長。③微博發(fā)布信息門檻低,轉發(fā)信息便捷,既能使一條謠言以最快速度不脛而走,也能在短時間內阻斷謠言的繼續(xù)傳播。如果出現(xiàn)虛假信息,只要刪除消息源,其他用戶轉發(fā)的這則微博也隨之被刪除或標記出是不實消息,在一定程度上阻斷了謠言的蔓延。這也就是在馬航事件中,為何微博在短時間內充斥大量謠言,形成病毒式的鏈式傳播,但卻能快速糾正出現(xiàn)的錯誤,澄清事實。
新浪微博平臺的@微博辟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把關人”的作用,及時處理微博上出現(xiàn)的虛假信息。自事件發(fā)生至3月14日,新浪微博處理了400余條謠言信息,不僅在接受投訴后及時辟謠,并增發(fā)新的事實性圖文信息加以佐證并制作“馬航客機失聯(lián)事件”辟謠時間軸,發(fā)布于“北京地區(qū)網站聯(lián)合辟謠平臺”網站。④
微信在信息發(fā)布和分享上做了大量的限制,分享信息步驟多,增加了用戶的操作成本,降低甚至阻斷了信息的流通。微信的相對封閉性使信息更新較為滯后,微博上關于“馬航在越南迫降”的信息已經開始辟謠,卻仍在微信平臺上大量轉發(fā)。由于微信轉發(fā)不同于微博,即使將原始信息刪除,其他用戶轉發(fā)的信息副本仍然存在。
4、受眾群體
桑斯坦的《謠言》一書中認為,人們會去否定那些與他們最深的信念相沖突的論斷,以此來減少認知不和諧。⑤在重大災難發(fā)生,官方信息無法令人滿意時,種種揣測就會應運而生。馬航事件發(fā)生后,馬政府總是遮遮掩掩、三緘其口,微博和微信上都出現(xiàn)了“美國陰謀論”、“全體人員生還”等反映了受眾認知與內心的愿望。
受眾的認知與行為很大程度上會受到周圍人的影響,群體壓力下更容易產生人云亦云的想法,持相似觀點的人聚在一起會強化原有觀點。在微信“人以群分”的朋友圈里,人們從頭腦相似的人得到獲取信息有助于減少信息成本,更易于相信和接受來自熟人傳遞的信息。但這種“回聲室效應”更加劇了受眾對謠言的相信程度,有關馬航的謠言在微信上遲遲沒有得到遏制。
5、效果分析
通過上述對微博、微信的的分析可見,設立相對開放自由的言論環(huán)境,把人們置于相對均衡的信息中,受眾可以接收到來自官方機構及時更正的信息,有助于及時阻斷謠言的產生與傳播。
三、謠言的阻斷與寒蟬效應
在馬航事件中,阻斷謠言傳播的最佳機制應是由政府機構及時、準確地公開相應信息,滿足受眾的知情權;其次,應對蓄意造謠者進行懲處。2013年,我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檢察院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釋中規(guī)定,利用信息網絡誹謗他人,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shù)達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轉發(fā)次數(shù)達到500次以上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246條第1款規(guī)定的“情節(jié)嚴重”,可構成誹謗罪。⑥雖然謠言會影響受眾對事件的知悉和判斷,但打擊造謠者的同時也會損害民主本身,對散播假象的人施以懲罰也會導致“寒蟬效應”,妨礙言論自由。
結語
馬航事件發(fā)生后,更多受眾選擇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來了解最新進展。但通過社交媒體平臺及時了解馬航動態(tài)的同時,各種謠言的泛濫也暴露出微博、微信這種新型傳播媒介在傳播主體、傳播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給受眾帶來了負面效應。在人人都可以發(fā)布信息、傳遞信息的時代,如何規(guī)避謠言的產生、及時阻斷謠言的傳播值得更進一步的思考和研究?!?/p>
參考文獻
①王剛,《謠言傳播的話語機制研究——以日本大地震中的謠言傳播為例》[J].《今傳媒》,2012(3):43-44
②黨昊祺,《從傳播學角度解構微信的信息傳播模式》[J].《東南傳播》,2012(7):71-72
③劉麗芳,《微博客的傳播特征與傳播效果研究》[D].浙江大學,2010
④王君超,《“馬航事件”的新聞發(fā)布與謠言傳播》[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7b397f0102fr6m.html
⑤[美]卡斯·R·桑斯坦:《謠言》[M].中信出版社,2010
⑥《網絡謠言轉發(fā)超500次 可構成誹謗罪》[EB/OL]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3-09/10/c_125355073.htm
(作者:均為重慶大學新聞學院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