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微信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一款快速發(fā)送文字和照片、支持多人語音對講的手機聊天軟件。據(jù)統(tǒng)計,截止2013年10月24日,微信用戶已經(jīng)超過6億,這個數(shù)字還在繼續(xù)增加。本文分析了微信發(fā)展的現(xiàn)狀、微信的特點,并根據(jù)卡茨提出的“使用與滿足”過程的基本模式來分析微信流行的原因:符合人們的接觸動機、具有廣泛的可觸及性、熟友推薦、滿足多種需求。
【關鍵詞】微信 使用與滿足 流行
微信,英文名稱是“WeChat”,它是“快速與人聯(lián)系的一種手機新型語音工具”,“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一款快速發(fā)送文字和照片、支持多人語音對講的手機聊天軟件。用戶可以通過微信與好友進行形式上更加豐富的類似于短信、彩信等方式的聯(lián)系?!雹龠@個軟件一面市就受到手機用戶的喜愛,據(jù)統(tǒng)計,截止2013年10月24日,微信用戶已經(jīng)超過6億,這個數(shù)字還在繼續(xù)增加。本文從“使用與滿足”理論角度來分析微信流行的原因。
一、“使用與滿足”理論概述
“使用與滿足”理論的研究起源于20世紀40年代,是大眾傳播效果研究的一次歷史性轉折。在此之前的大眾傳播效果研究大多從傳播者的角度出發(fā),考察傳媒或傳播者對受眾的影響,而“使用與滿足”理論研究是從受眾的角度出發(fā),以受眾為主體,考察受眾選擇、使用媒體的動機以及因此而達到何種需求的滿足。也就是說,“使用與滿足”理論把受眾看作是有特定需求的人,把他們的媒介接觸活動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動機來使用媒介,從而使這些需求得到滿足的過程。美國社會學家卡茨在其著作《個人對大眾傳播的使用》中首先提出該理論,并將媒介接觸和使用的過程概括為一個“社會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觸——需求滿足”的過程,提出了“使用與滿足”過程的基本模式。筆者參照這個模式來分析手機用戶基于微信的“使用與滿足”的情況。
二、微信的特點
微信,是2011年初由騰訊公司推出的一款手機聊天軟件,可以快速發(fā)送語音、視頻、圖片和文字,并支持多人語音。微信自推出以來,根據(jù)用戶的不同需求增加了許多特色功能,比如表情商店、綁定銀行卡、嘀嘀打車等等,其版本也是在不斷的更新中,更新周期也越來越短。正是由于微信根據(jù)用戶的需求不斷地開發(fā)新功能,它才越來越受到用戶的歡迎。
(一)跨平臺
微信是一種跨操作平臺的通訊軟件,它不像短信、彩信,只能給手機通訊錄好友發(fā)送信息,也不像QQ只能給使用QQ的人發(fā)送信息與郵件,微信用戶可以同時給QQ好友、手機通訊錄好友以及通過“搖一搖”、“漂流瓶”等功能認識的陌生人發(fā)送信息。這樣,通過微信我們和好友之間的交流就更加方便、快捷。
(二)零資費、省流量
微信是一款免費的軟件,零資費下載,零資費使用。當然,微信在使用的時候要聯(lián)網(wǎng),而聯(lián)網(wǎng)產生的流量費用是由網(wǎng)絡運營商收取的,但微信所費流量比較小,1M流量可發(fā)約1000條文字,一直保持后臺運行一個月也才花費1.7M流量。
(三)特色功能多
微信的特色功能是隨著用戶需求而慢慢增加的,不同的版本所包含的特色功能可能會有所不同。
朋友圈。微信用戶可以通過朋友圈發(fā)表文字和圖片,也可通過其他軟件將文章或者音樂分享到朋友圈。同時,微信用戶還可以對其好友新發(fā)的文字和圖片進行“評論”或“贊”。
掃一掃。微信不僅可以掃二維碼、條碼,還可以掃圖書、光碟的封面以及電影的海報,甚至還可以掃街景、掃英文單詞。
搖一搖。微信用戶通過搖手機或點擊按鈕模擬搖一搖,可以搜索到同一時段使用該功能的微信用戶,并進行聊天,增加用戶間的互動。
附近的人。使用此功能,微信將根據(jù)用戶的地理位置找到在用戶附近同樣開啟本功能的人。
通訊錄安全助手。使用通訊錄安全助手,用戶可上傳手機通訊錄至服務器,也可將之前上傳的通訊錄下載至手機。
視頻聊天。和QQ聊天軟件一樣,除了語音聊天,微信用戶還可以進行視頻聊天。
游戲中心。用戶可以進入微信玩游戲,還可以和在玩同一款游戲的好友比一比得分的高低。
微信公眾平臺。通過公眾平臺,個人和企業(yè)都可以申請一個微信的公眾號,這個公眾號可以群發(fā)文字、圖片、語音三個類別的內容。
我的銀行卡。只要將微信與你的銀行卡綁定就可以進行支付。例如手機話費、嘀嘀打車等。
三、微信為何流行
微信如此受歡迎,除了微信根據(jù)用戶的新需求不斷更新,從“使用與滿足”理論來解釋,還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符合人們的接觸動機
根據(jù)“使用與滿足”理論,受眾選擇并接觸某種媒介的原因,首先是因為受眾有某種特定的需求,而選擇接觸的媒介恰好能夠滿足這種需求,而這種特定的需求的產生,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社會因素,另一個是個人心理因素。
1、社會因素
(1)快節(jié)奏的社會生活。在這個什么都講求“快”的時代,一系列“微”產品橫空出世:微博、微電影、微信、微視,因此人們稱之為“微時代”。“微產品”的流行是因為符合人們想更加方便、快捷地娛樂自己、溝通他人。微信也不例外,從某種程度上說它是短信、彩信、飛信的用戶體驗與產品功能的升級版本②,它方便、快捷,功能多樣,還便宜(流量耗費少),自然受到人們的追捧。
(2)受旁人的影響。其實,微信并不是唯一的一種即時通訊軟件,這類軟件還有米聊、盛大KK等等,但微信為什么一經(jīng)推出就受到如此追捧?筆者認為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受旁人的影響,也就是說為了和大家保持一致。
2、個人心理因素
從個人心理因素的角度來說,筆者認為微信流行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微信在熟人人際傳播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yōu)越性”。③
微信一開始面市是和QQ綁在一起的:可以用QQ號碼和密碼直接登錄微信從而省去了注冊過程;可以向QQ好友發(fā)送加好友請求;可以接收QQ離線消息;可以接收和回復QQ郵箱的郵件等。此外,微信實現(xiàn)了與手機通訊錄的無縫對接,用戶可以添加已使用微信的通訊錄好友,也可以發(fā)送請求讓他們加入微信。也就是說,微信從一開始就是熟人交流的工具,通過微信,他們可以相互分享心情、圖片、文字,還可以進行語音、視頻聊天。在QQ逐漸發(fā)展成為工作時不可或缺的信息發(fā)布平臺時,微信的出現(xiàn)彌補了人們進行私密分享的需要。
(二)具有廣泛的可觸及性
微信“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撐下,它以智能手機為基礎,以手機客戶端為依托,以增強用戶體驗為目標,融合了短信的文字,彩信的圖片,同時擴充了語音和視頻功能?!雹苓@意味著使用微信并不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只需一個能夠上網(wǎng)的智能手機即可。而據(jù)新華網(wǎng)報道,“中國智能手機普及率達66%,已經(jīng)超越美國和英國的普及率”。⑤借著智能手機這個“東風”,微信也具有了廣泛的可觸及性,這樣一來微信自然也就成為眾多智能手機用戶不可缺少的通訊工具。
(三)熟友推薦
根據(jù)卡茨提出的“使用與滿足”過程的基本模式,微信用戶選擇微信還有更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媒介接觸的印象,即微信用戶使用微信這個軟件之后的反應。這既會影響用戶對微信這個軟件的滿意度、接受度,同時還會影響到用戶周圍人對微信的選擇和使用。
微信自推出以來,憑借自身的努力、騰訊QQ的幫忙,微信獲得了自己的第一批“粉絲”。當然,這批“粉絲”大部分原來是QQ的支持者,同樣通過QQ,后來又通過手機通訊錄,最初的這批“粉絲”又把對微信的好印象傳達給QQ好友和手機通訊錄好友。微信通過打熟友牌,獲得了眾多手機用戶的喜愛。
(四)滿足多種需求
1、多元化的傳播方式
微信,是一款集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表情等多種媒介于一體的聊天軟件,是一種多元化的傳播方式,可以更加清晰地向受傳者,也就是微信好友表達自己的意圖、想法,尤其是語音聊天,更能清楚向好友表達自己的情感,使傳播內容更加生動。微信,改變了人們聊天的方式,使遠距離的好友聊天變得簡單、方便又有趣。
2、多樣化的功能
微信從最初的點對點文字聊天到后來的點對點語音聊天,慢慢發(fā)展為點對點、點對面的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等多種方式的聊天,從各方面滿足人們的聊天需求。
同時,微信還增加了其他功能。微信可以跨平臺接收和回復QQ郵件,可以接收和回復QQ離線消息,可以向微信好友分享自己的心情和動態(tài),還可以向個人和企業(yè)提供平臺向微信用戶群發(fā)信息甚至可以綁定銀行卡實現(xiàn)微信支付。微信,既可以聊天,還可以跨平臺操作其他軟件,可以為企業(yè)及其產品做宣傳,可以購買商品。一款軟件,多樣功能,多種服務,省事省力,方便便宜。
結語
手機用戶選擇和使用微信這個新媒體,正如卡茨所總結的那樣,是有一個過程的:首先是因為社會和個人心理因素的相互影響使得用戶對微信會產生一種媒介期待,然后由于微信廣泛的可接觸性,廣大智能手機用戶開始對微信進行接觸,微信開始流行。在流行的同時,微信當然也存在不少問題,微信創(chuàng)作團隊逐漸完善它的功能,讓微信老用戶在得到滿足的同時又為之帶來一大批新用戶。這樣,微信便越來越流行,微信用戶越來越多?!?/p>
參考文獻
①360百科,微信[DB].http://bai-ke.so.com/doc/5329667.html.
②④李陽,《微信興起的原因和發(fā)展趨勢》[J].《新聞世界》,2013(7):149
③申丹丹,《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微信的傳播優(yōu)勢分析》[J].《青春歲月》,2013(10):162
⑤新華網(wǎng),《中國智能手機普及率達66%已超英美》[DB].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3-03/01/c_124399692.htm.
(作者:華中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3級傳播學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