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報紙深度報道發(fā)展至今,已有著較為成熟的運作模式。中國報紙深度報道的現狀如何?面臨其他媒體尤其是電視媒體的挑戰(zhàn),應該采取怎樣的措施?對于新銳媒體網絡,又應該有怎樣的態(tài)度?在信息時代大背景下,報紙深度報道又該如何把握機遇,發(fā)展自己?本文試從這一系列問題入手,對報紙深度報道的現狀及發(fā)展趨勢作出一些初步探討。
【關鍵詞】深度報道 現狀 發(fā)展 融合
深度報道起源于美國。20世紀80年代,正式登陸中國,極大促進了我國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深度報道因其獨特的深入、深刻而被公認為報紙最突出的優(yōu)點。然而,在當今,面對各種各樣其他媒體的激烈競爭,報紙深度報道的發(fā)展與改革,再一次被學界和業(yè)界推到了風口浪尖。
一、什么是深度報道?
多年來,學界對于“深度報道”的定義不斷,卻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確切答案。深度報道“是一種報道重大新聞事件或為社會輿論所關注的有爭議的問題的報道方式?!薄笆沁\用解釋、分析、預測的方法,從歷史淵源、因果關系、矛盾演變、影響作用、發(fā)展趨勢等方面報道新聞的形式?!薄皩⑿侣剮нM讀者關心的范圍之內,告訴重要的事實、相關的原故及豐富的背景材料。”
筆者在這里將深度報道界說為一種“報道方式”,而沒有把它定義為一種“新聞文體或體裁”。因為“報道方式”與“新聞文體或體裁”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二者不能混為一談。深度報道和有深度的報道也完全是兩回事。前者是就新聞反映客觀世界的方式而言,后者是就這種反映的質量高低而言,二者有明顯的區(qū)別。
真正的深度報道,需要的是邏輯的力量和高屋建瓴的視角,需要的是記者廣博的知識以及深入細致的調查,需要的是一種追本溯源的精神。如果說新聞事件本身是一個“點”的話,那么深度報道就是由這一點在時空上的延伸與發(fā)展。揭示的是新聞事件本身與社會背景、當前環(huán)境、未來發(fā)展趨勢的普遍聯系與結合,既有典型性,又有特殊性,不但要向人們介紹發(fā)生了什么,還要說明是怎樣發(fā)生的,將會產生哪些影響??傊?,深度報道提供的是新聞事件及與新聞事件有關的、對受眾有用的盡可能多的深層次的信息。
二、挑戰(zhàn)——處在危機的十字路口
1、電視深度報道的崛起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報紙憑借深度報道這一“王牌”,笑傲媒介競爭大潮。而電視新聞,在人們印像中更多的是浮光掠影般的一帶而過,人們無法從中品出更深層次的東西。
光陰荏苒,斗轉星移?,F如今,“電視不能進行詳盡深入的報道”這一傳統觀點已經被電視新聞界完全否定。人們驚奇地發(fā)現,電視新聞,在不知不覺中已然開拓出屬于自己的深度報道之路,且其發(fā)展速度令人咂舌。
上世紀80年代后,我國電視迎來翻天覆地的發(fā)展與改革大潮。電視新聞節(jié)目一改以往簡單的消息類新聞充斥節(jié)目的風格,電視新聞深度報道開始浮出水面。1993年5月1日,中國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的里程碑——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橫空出世,并與此后推出的《焦點訪談》及《新聞調查》并稱為我國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的三部曲。此后,各地方電視臺紛紛效仿央視,一時間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發(fā)展勢頭如雨后春筍,中國電視新聞深度報道伴隨著電視時代的改革大潮高速發(fā)展。
與報紙相比,電視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聲像并茂、視聽兼容。通過攝像機的鏡頭,人們猶如親臨新聞第一現場。所謂“眼見為實”,受眾自然更愿意相信鏡頭帶給他們的強烈現場感的沖擊;再伴以記者、主持人等傳者形象的介入,將新聞事件娓娓道來。而這一切,是報紙深度報道所無法比擬的。
2、互聯網的出現
其實,就深度報道而論,網絡和報紙之間的差別更多地表現在媒體本身的差異上。之所以這么說,網絡深度報道的展現手法也主要依托于文本。無論是網絡轉載,還是網上文本下載,抑或是新興的“電子報紙”,就其本質而言,基本都是紙質報紙內容的重現。所以,我們更應該將目光放在人們對于不同媒介的選擇參比上,問題的關鍵在于網絡新媒體在受眾中的覆蓋面,也即受眾對不同媒體的選擇問題。
人們更多地選擇網絡媒體,并不是網上的文字比印在紙張上的好看,而是因為網絡媒體帶來了一種新的傳播理念:突破了區(qū)域界限、時間界限、傳播方式的界限、互動界限、信息量的界限、傳播成本的界限。任何人、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在網絡世界中發(fā)表新聞;而現實中的任何重大變動,都會第一時間及時反映到互聯網上來。這一點,即使是以時效著稱的電視也難以望其項背。
所以筆者認為,互聯網真正帶給我們啟示的是它的覆蓋面?;ヂ摼W是一種不同于傳統媒體的新媒體,我們更應該將其理解為一種平臺,不但之于受眾,也之于傳統媒體。
三、迎風破浪——挑戰(zhàn)還是機遇?
1、換一個角度——電視的局限和弱點
第一,電視新聞深度報道靠畫面來呈現,也靠畫面來征服觀眾,那么畫面自然成為電視新聞深度報道最基本的構成元素。一言以蔽之,沒有畫面,就沒有電視新聞深度報道。但是,畫面是時時可得的嗎?沒有畫面,談何深度報道?
第二,電視新聞深度報道有一種重要的手法叫做蒙太奇。對于同一件事情,不同的畫面表現得可能大相徑庭;即使相同的畫面,排列順序及方式不同,表現出來的意義可能也不一致;甚至,如果剪輯者斷章取義,只選其中某一段來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那實際效果仍然是另外一回事。
第三,電視內容轉瞬即逝。電視的媒介特性決定了其深度報道的不可復制性及不可保存性。
第四,數量決定影響力。央視《焦點訪談》曾說:來反映情況的群眾太多了!電視新聞深度報道固然是一條很好的反映情況的途徑,可是畢竟資源有限:一是節(jié)目制作周期較長,二是節(jié)目時間著實有限。
最后,是一個選擇的問題。大部分的人,到底為什么看電視?估計還是為了娛樂消遣。
2、報紙深度報道應作的努力
首先,報界深度報道必須且亟需確定“品牌效應”。一直以來,報紙深度報道有一個嚴重的誤區(qū),即深度報道分布不均。所謂分布不均有兩種:版塊分布不均和題材分布不均。這樣的結果就是深度報道“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如若要確立報紙深度報道的地位,則必須要有像央視《東方時空》《焦點訪談》和《新聞調查》這樣的品牌專欄。
其次,思想決定行動。在信息“快餐時代”中,傳統意義上的“獨家新聞”是個可望而不可求的。那么,為了爭取更多的受眾,報紙的深度報道必須做足功夫,通過轉變思維來變換出新鮮的報道,不一樣的報道。
第三,報紙深度報道的文體改革。如今,報紙深度報道往往把深度報道作為一種“八股文”來寫——不長,就不是深度報道。這是一個很嚴重的誤區(qū)!深度報道在“深”而不在“長”。比如,化冗長的“一次性報道”為動態(tài)追蹤的“連續(xù)性報道”、“系列報道”;又或者,利用報紙的版面優(yōu)勢,善用“鏡頭化”的處理方式。讓文字充當攝像機,穿插各種圖片、小標題,也許更能吸引讀者。
四、互利共贏——報紙深度報道與網絡媒體的融合
網絡有其劣勢:第一,缺乏準確性和嚴肅性;第二,缺乏深刻性;第三,缺乏指導性。而報紙則擁有許多網絡媒體所不具備的優(yōu)勢:第一,強大的人力物力資源;第二,閱讀的魅力;第三,豐富的報道經驗以及豐富的社會資源儲備。
同時,網絡媒體帶來競爭的同時,也給報紙深度報道帶來了發(fā)展的機遇。
1、資源優(yōu)勢
報紙深度報道的優(yōu)勢在于深;而問題是,報道再深,也限于紙上的文字表達,有時和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的畫面相比,畢竟力不從心??墒牵缛魣蠹埬芾镁W絡的龐大資源,深度報道則必然會有新的作為。網絡媒體對于報紙深度報道表現力的擴張主要表現在兩方面:超鏈接和多媒體。
2、時效優(yōu)勢
信息時代,新聞事件瞬息萬變。坦白說,以目前報紙的實力,已經很難做到僅憑一篇深度報道就全面展示新聞事件的方方面面——更不用說對于瞬息萬變的新聞事件的事實報道了。網絡新聞的更新快捷簡便,可以做到隨時上傳和發(fā)布新聞。網絡深度報道因而能夠保持對新聞事件的不斷跟蹤,受眾不僅可以看到一個事件的連續(xù)過程,同時還可以通過最新的背景資料對這一事件獲得最全面的了解。
3、互動優(yōu)勢
與傳統媒體深度報道不同,網絡深度報道是一個開放系統。在網絡深度報道中,受眾變被動為主動,不僅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內容,還具有廣泛的參與性,可以就報道主題參與網上討論。更值得注意的是,記者和編輯的經驗再怎么豐富,也終有自己不了解、不熟悉的領域和事件。通過和受眾的交流,或許可以通過受眾找出更好的新聞線索,挖掘出新聞背后的新聞?!?/p>
(作者單位:新安晚報社)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