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關于電視》是根據(jù)布爾迪厄所做的電視研究相關資料和演講報告資料整理出的一本書,全書近五萬字,書中分析了商業(yè)化潮流中的電視新聞業(yè)內部的組成和運作機制。本文是通過對本書的閱讀和整合,并結合當下電視媒介現(xiàn)狀,以期引起對當下電視媒介發(fā)展中出現(xiàn)的某些趨勢予以關注。
【關鍵詞】《關于電視》 商業(yè)化 構成 機制
第一臺電視出現(xiàn)于1925年,由英國工程師約翰·洛吉·貝爾德發(fā)明。起初,電視作為一種特殊的能夠傳播圖像畫面和音頻信號的電子設備,并沒有在社會生活中產生多大的影響。甚至,電視發(fā)明初期被用于向報界展示接收和播放畫面的表演。不過,深有意味的是,在技術革命一次又一次洶涌奔騰的浪潮下,當初觀看電視表演的報界被電視界強大的沖擊波排擠到市場的邊緣,拼盡全力保杯羮之利。電視強大的沖擊波源于它對聲音與圖像的嫻熟操縱,媒介技術的發(fā)展帶來視覺文化的轉向,媒介廣泛的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在電視媒介迅速擴張的同時,媒介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發(fā)揮的作用以及媒介自身運作機制等成為社會科學研究的中心之一。樂觀者高呼媒介所帶來的時代之聲。本雅明認為民主與媒介的結合必然帶來一個更開放的未來,麥克盧漢提出“媒介即訊息”“媒介是人的延伸”更被認為是對技術的膜拜和禮贊。但悲觀者卻為媒介肆無忌憚的霸權和壟斷奔走疾呼,如阿多諾將文化工業(yè)視作洪水猛獸發(fā)出的驚人警覺。如何對待電視媒介在社會中的角色及影響,已成為一個值得引人深思的社會全局性問題。
隨著世界局勢的發(fā)展及資本迅速擴張,媒介更加深入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對媒介的反思也愈加深入。布爾迪厄對媒介的思考中也透露出很多隱憂。同時,他也嘗試性地提出解決辦法,在《關于電視》一書中,他提出:“利用電視來為電視驅魅”的概念。
在書中,布爾迪厄對電視媒介內容的形成進行了分析,他提出了“新聞場”概念,因此分析也主要圍繞這一概念展開,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是他通過對該場域內的組成要素進行細致分析,對構成電視表達內容的影響因素進行了描述;二是對新聞場與社會圈層內其他場域的互動進行了分析。具體有以下幾部分:
一、電視場的構成要素
1、審查
(1)政治性審查。政治性審查以隱形的方式在電視媒介的工作人員身上以自覺方式體現(xiàn)出來。布爾迪厄提出:“電視是維護象征秩序的了不起的工具,”電視臺工作人員受到政治因素的潛在影響,會自覺不自覺將自己塑造為政治秩序的維護者,在新聞內容采集傳播中自動審查。
(2)經濟審查。電視媒介內容受到電視擁有者,廣告客戶和提供補貼的政府的影響,廣告客戶可以說是眾所周知的內容制造者和控制者,而在許多國家級電視機構中,政府對電視媒介的影響顯而易見。但也不能說是由這些因素完全決定的。
2、電視節(jié)目
(1)值得注意的是,布爾迪厄在本書中的研究對象集中于電視新聞領域,作者著重關注了社會新聞,認為社會新聞在電視媒介中作為象征暴力的形式,吸引了受眾的注意力,從而幫助媒介統(tǒng)治者掩蓋了那些真正重要的政治性功能。
(2)盡管每天有著不計其數(shù)的消息在傳播擴散,但不難發(fā)現(xiàn),記者們生產的產品卻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這源于電視媒介行業(yè)內的競爭,與競爭帶來多樣性的論斷不同,信息傳播對新聞的內容差異性競爭遠不如對新聞時效性的競爭強。只要每天翻一下各大報紙的頭版,幾乎是一樣的內容,最多只是消息排列順序的不同。
(3)受眾對于電視新聞的接收存在一個問題:思維與時間之間存在的聯(lián)系,電視是一種需要快速思維能力來接受的媒介。在實際傳播過程中,電視節(jié)目在應對這一矛盾時采取了遵循“固有的思想”來表達問題及觀點的方法。這就意味著電視信息只是對固有觀念的重復,并沒有實現(xiàn)思想傳播的作用。
(4)電視討論的虛偽。電視上的討論實質只是在鏡頭前提供一種對立的形式,邏輯與內容是審查過后一種純粹性的鏡頭呈現(xiàn),并不能產生現(xiàn)實效用。
3、選擇原則
電視屏幕成為反映記者感知世界方式的鏡子,而記者所遵循的選擇原則是轟動的,聳人聽聞的。記者通過特殊的“眼鏡”,對一些東西大加推送,又對另一些東西視而不見。在躲避了政治經濟審查的雷區(qū)后,始料未及的是播出信息可能產生的政治影響,以及帶來災難性后果。
4、記者
記者為電視媒體采集、制作新聞信息,記者在電視新聞中的地位主要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他們所屬機構在新聞圈中的地位,二是記者自身在新聞機構中的地位。這些共同決定了記者采訪時的所戴的“眼鏡”。這里“眼鏡”就代表了記者抓取新聞內容時遵循的判斷新聞價值的準則和原則,也包括了影響他們自身行為動機的外部因素。
5、主持人
電視主持人在電視新聞中處于主導地位,他們擺出話題,提出問題,并引導參與討論的嘉賓遵守討論規(guī)則。主持人通過對討論時間的掌控實現(xiàn)節(jié)目中各方勢力、觀點的平衡,消解了討論的功用,使討論成為表演。
6、演播臺
演播臺是以上各項內容構建的結果,事先邀請的嘉賓,引導節(jié)目走向的主持人,精心策劃的演播程序等構成了電視節(jié)目的播出內容。而精心策劃就意味著排除了構建之外的各類意外、聲音和圖像,可謂與民主相差甚遠。
二、電視場的影響
布爾迪厄在對電視進行解析的另一層面提出了“新聞場”的概念,他提出新聞場是指“新聞界是一個獨立的小世界,有著自身的法則,但同時又受到其他小世界的牽制與推動。”如果將整個社會比作一個有機整合的整體的話,那么新聞業(yè)就是構成這個有機整體的重要一環(huán),處于整個社會循環(huán)的鏈條之中,與此同時,自身也有著區(qū)別于其他場域的獨特結構。
新聞場內部,高度重視收視率的商業(yè)性原則成為電視新聞發(fā)展的首要制約因素。在商業(yè)化程度越來越高的今天,新聞機構之間的實力競爭加劇。新聞機構的實力決定著各自在新聞場中的位置,而新聞機構的位置也影響到在本機構中工作的記者等相關人員的位置。軟硬件雙重實力對比將電視機構的競爭推入一個新的層面和階段,競爭的難度和機遇都屬于前所未有和前所未見的。新聞機構的實力決定著各自在新聞場中的位置,而新聞機構的位置也影響到在本機構中工作的記者等相關人員的位置,從而間接決定了他們對新聞材料的選取及應用。在場域內,電視新聞工作者成為社會公共信息的壟斷者,進而控制“公共空間”,以權謀私??梢哉f,在電視發(fā)展過程中,作為傳播新聞的媒介,電視在人們的認知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存有偏見到被絕對統(tǒng)治的轉變。電視就像是悄然出現(xiàn)的一只幽靈,在無形之中攫取了人們毫無防備的大腦甚至行為,人類在電視面前越來越像是被催眠了心理疾病患者,只能任由催眠師操控。
從新聞和其他場域的關系(電視新聞給文化,經濟,科學等帶來的影響)來看,電視新聞的效力頗為強大。目前電視新聞受到收視率的約束,更加傾向于向受眾提供一種不具有分化力和排斥力的內容,這樣的內容極力避免觸及敏感話題,從而消解了電視新聞針砭時弊的社會功能,造成文化的泛化和通俗化,排擠精英文化的空間。電視新聞入侵其他社會場域,通過電視屏幕放大或縮小了其他場域內的專業(yè)論證,干擾正常場內交流。
三、布爾迪厄分析范式的現(xiàn)實關照
“一個越來越受制于商業(yè)邏輯的場,在越來越有力的控制其他的天地?!边@句話指出了電視新聞當下弊病的根源所在,布爾迪厄的電視理論為我們做電視研究提供了一種范式,這種范式使我們與電視之間產生一種離間感,不至于過多依賴而喪失對電視的警惕。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正是此意。
用布爾迪厄的結構關注電視新聞,不難發(fā)現(xiàn)很多問題的存在。當下我國正處于改革發(fā)展的歷史新時期,歷史方位具有特殊性,體現(xiàn)在社會生活中表現(xiàn)為社會摩擦加劇,出現(xiàn)各類失范缺位現(xiàn)象等。在新聞業(yè)界,記者,編輯甚至報刊的組織者中也會出現(xiàn)利用電視新聞的權威為個體謀取私利的不良現(xiàn)象,置新聞專業(yè)精神于不顧。
此外,隨著社交圈層媒體的出現(xiàn),觀眾欣賞趣味的分眾化趨勢越來越明顯,而作為大眾傳播首要陣地的電視業(yè)只能不斷放低自己的文化品位,在審美取向上迎合最普遍的大眾。在電視節(jié)目中,泛娛樂化現(xiàn)象凸顯,以聲色為主導的真人秀節(jié)目層出不窮,感官刺激不斷沖擊傳統(tǒng)文化的底線,受眾的欣賞趣味日漸降低?!跋迠柿睢钡某霈F(xiàn)從反向說明了這一點,普遍娛樂化的亂象已成為干擾其他場域的重要因素,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針對電視場內出現(xiàn)的現(xiàn)實問題,布爾迪厄也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以提高場域的獨立性來抗御新聞場的干擾,以民主來對抗商業(yè)性原則對電視的制約,為電視新聞的未來發(fā)展規(guī)避風險,揚長避短提供了借鑒。通過對《關于電視》的閱讀和應用,使我們在享受電視帶給人類生活極大便利的同時,也隨時保持清醒,以旁觀者的視角更好地審視這一媒介產物,趨利避害,以服務社會民主,自由之功用。
當然,以《關于電視》的整體范式來關注我國電視業(yè)的發(fā)展現(xiàn)狀,難免有失偏頗。其原因在于,布爾迪厄的研究對象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電視產業(yè)現(xiàn)狀,在媒介體制,市場發(fā)展的充分程度,新聞的選取原則,從業(yè)人員素養(yǎng)等方面存在顯著的不同。《關于電視》一書,對啟發(fā)我們結合自身現(xiàn)狀,真正立足本土發(fā)展自身的媒介研究其有重要意義?!?/p>
參考文獻
①[法]布爾迪厄著,許鈞譯:《關于電視》[M].遼寧出版社,2000
②王一川:《大眾文化導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③費克斯:《理解大眾文化》[M].中央翻譯出版社,2001
④鄭世名:《權利的影像》[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⑤凌燕:《可見與不可見》[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