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說的領導活動報道,僅指盟(市)主要領導到旗縣市(區(qū))進行調研、檢查指導工作或出席當?shù)刂匾椖块_工、奠基、簽約等新聞。此類稿件在當?shù)貙儆谥匾臅r政新聞,通常由報社記者寫出初稿,后交盟(黨)委政府辦公室(廳)審核修改,再分別由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刊(播)發(fā)。此類稿件又被新聞界人士視為“通稿”。使用通稿的好處在于統(tǒng)一了口徑,內容全面準確,減少了不必要的失誤,也能讓當?shù)厥鼙娂皶r準確地了解到當?shù)攸h委政府所做的工作及措施。
但是,隨著現(xiàn)代廣播電視事業(yè)、互聯(lián)網(wǎng)、移動通信等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受眾閱讀、收聽、收看的習慣也在發(fā)生變化,對領導活動報道諸如此類的時政新聞報道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不能適應這一要求,或不考慮廣播電視與報紙在傳播方式上存在的差異及各自的特點,簡單地照收照發(fā),不僅達不到應有的傳播效果,還會容易使廣播電視記者養(yǎng)成等稿件的習慣,弱化寫作能力。
一、適當壓縮通稿的長度。一般通稿的長度都在1500字以上,有的甚至超過了3000字,而盟(市)級廣播電臺的新聞聯(lián)播節(jié)目大部分設定時間為15分鐘(3400字左右)。如果全文照發(fā)通稿,不僅新聞節(jié)目的信息量大幅度減少,也會影響到其它當日新聞的及時播出。因此,在保證通稿核心內容的基礎上,要適當壓縮一些比較冗長的過程性描述,同時對近日已經(jīng)播發(fā)、但又反復出現(xiàn)的相同或相似的內容做適當?shù)膭h減,把字數(shù)控制在1000至1200左右。
二、在通稿中加入“音響”。廣播新聞沒有音響,就成了報紙的有聲版。雖然,按照慣例領導活動由報社記者寫通稿,但臺里要求記者在跟隨領導進行公務采訪時,必須錄制音響。待拿到通稿時,對其進行修改,加入音響,使通稿由報紙體變成廣播體,從而增強廣播特色和廣播時政新聞的吸引力。多年的實踐證明,這種做法不僅符合現(xiàn)代廣播時政新聞的發(fā)展趨勢,也深受聽眾的認可。
三、除通稿外,記者跟隨領導進行公務采訪還要寫新聞特寫。廣播新聞特寫是最能體現(xiàn)廣播特色的體裁之一。它不僅能檢驗記者的能力和水平,也使原本比較嚴肅的時政新聞動起來、活起來,更貼近廣大聽眾。近年來,錫林郭勒人民廣播電臺的記者堅持寫新聞特寫,捕捉到不少領導在進行公務活動時的新聞亮點,它既豐富了時政新聞的內容,又鍛煉了記者的寫作能力,有的稿件還在當?shù)匦侣勗u獎中獲了獎。
四、要注意領導的“即席講話”。許多領導活動報道是以會議或調研等形式出現(xiàn)。領導在會議上的講話稿,大多數(shù)是由秘書或集體寫作而成,其行文特點是文風嚴謹、文字縝密、層次分明,有很強的政策性和指導性。但是有的領導在念講話稿時,往往會針對某一問題時發(fā)表即席講話,或批評指正、或表揚建議。話雖有長有短,但語言生動活潑不拘一格,有極強的針對性, 從中蘊藏著不少有價值的新聞線索。為此,錫林郭勒盟廣播電視臺不僅要求記者寫好領導活動的報道,而且規(guī)定記者必須全程參加會議。對主要領導的講話要全部錄音,經(jīng)請示同意后,要將領導的即席講話寫入稿件中,進一步增強報道的新聞性和吸引力。對從即席講話中發(fā)現(xiàn)的新聞線索,要及時聯(lián)系進行跟蹤采訪,杜絕因人為因素而使有價值的新聞線索白白流失的現(xiàn)象。總之,領導在會議上的即席講話是個新聞富礦,從中可以尋找出許多有價值的新聞線索。記者參加會議,不僅要眼看、耳聽,更重要的是入腦思考分析,時時刻刻捕捉新聞點, 這也是一個合格的時政記者應有的素養(yǎng)。
上述現(xiàn)象說明,作為經(jīng)常采訪時政新聞的記者,必須要加強政策理論學習,否則就是不稱職不合格。1.要加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自治區(qū)黨委、政府重大工作部署和當?shù)攸h委、政府重大工作措施的學習。這是基礎,沒有這個功底一切都是空談。2.學習政策理論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知識,不能吃老本,停留在過去的水平上。3.學習的目的是為應用。因此,學習要靈活多樣。要圍繞當?shù)攸h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有針對性地學習。4.要注意平時的積累。扎實的政策理論功底,絕非一日之功,需要不斷地學習——積累——再學習——再積累,這樣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對記者來說,把心思和學習用在平時的工作上,方能厚積薄發(fā)。
責任編輯:白潔